议论文怎样引出论点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一位地理老师被学问题难住了,他老实承认自己“不知道”以后并未了之,而是查找资料,请教同事,出差时又询问旅伴,终于得到了答案。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虚心求教,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由一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
(总括句,引起下文)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
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
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
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
”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
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
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用李时珍、罗蒙诺索夫虚心求教的故事,从中外两方面论证了他们的成功和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以此论证论点)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与问相辅相成。
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
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上海有位青年职工,只上过小学,靠自学考上了高校文科。
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向人请教,在路上、公园里、书店里都可以找到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以千计。
”学习无捷径。
这位青年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向别人请教,要有点勇气。
我们许多同学遇到问题总不虚心请教,他们感到难为情,怕别人说自己无知。
那么,从上文所谈到的许多事例中,从那位地理老师身上,我们应该明白了吧:人家能够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们有问题,不能向同学、向老师求教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吧
可以证明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论据和论点(论据越详细越好,一个5分)
“者事”。
这句话阐“有志”与“事成”之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针对论点,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
不是吗
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谛)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初中未毕业到数学巨人的巨大变化再次强调成功之真谛:立志在前)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
也不尽然。
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
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
(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
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
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
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
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
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从一个方面论述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二)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
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
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
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
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
(论述“恒志”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又一前提条件,从另一侧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
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鲁迅语),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由司马迁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史记》这一事实,再次有力阐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
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
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结尾通过分析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 评析 题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全文的论述中充分注意了论述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先阐述“有志”与“事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的分析,让读者感到“有志”则“事成”,“无志”则“事不成”的道理,自然引起下文。
又列举了越王勾践和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证实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接着又分析了“立志”的两个先决条件。
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
精彩片段欣赏 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
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
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
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
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
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写作指导 2.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便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骨气》。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这样才能使全篇立论更加鲜明。
例文三 失败是成功之母
现在,有些人失败了,或是遇到挫折就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来自勉。
这本也无可非议,但如果因此认为失败了也无所谓,仿佛失败后总会成功,也不对失败进行认真的总结,结果一败、再败、三败……终不见成功,这就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如出一辙,完全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了。
(文章开始即摆出明确的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竟与鲁迅笔下的阿Q如出一辙,完全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 失败后应该不灰心,不丧气,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
但尽管如此,失败仍然是失败,它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成功的母亲了呢
我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一点哲学含义。
失败表示你不行,在这方面你还是个弱者,或者赢家比你强,应该自己感到羞愧(当然,也不能像日本武士一样,一失败就剖腹自杀),而不应该大言不惭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自居。
(语势铿锵,剖析失败者心理,论证自己的观点:“失败就是失败”,要正视现实)其实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主观的努力,客观的环境,偶然的机遇等等,却都与失败搭不上边儿。
失败后面就一定是成功吗
我看未必。
(设问,引人思考,接着予以否定)没有自身努力谈何成功。
所以在第一次做事的时候就应该认真一点,努力一点,要对自己做出的事情负责,决不能想“失败了不要紧,还可以再来”,孰不知玩游戏是有一定规则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失败了,就Game Over,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表演失败,降落伞没打开,你想“再来一遍”,恐怕要等下辈子喽
(用事实证明失败并不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强有力地论证了失败后面不是成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想当年,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失败了一次,其结果是我们要付出上百年的代价才能恢复大清初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之所以可以自诩为世界警察,就是因为它在经济上的成功推动了各个方面。
成功就是成功,明摆着中国普及“凤凰”(自行车),美国普及奥迪。
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距。
失败别说当母亲,连孙子都当不上
日本人办事效率之所以高,因为他们不准失败,只许成功,(事实论据)否则回家做“看门狗”。
所以他们做事认真、迅速、有质量,让你放心。
怪不得市场上日本彩电再贵也供不应求,而国产彩电只能是仓货堆积。
别人就是成功,你失败者在成功者面前会有母亲的威严吗
同样从60年代开始发展,为什么日本就发展得那么快呢
因为日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我们在成功之前还要走一段“母亲”的路。
(摆出事实,进行分析,以发达国家的强大国力证明不准失败才能成功) 或许“不许失败”这种想法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压力,但没有压力,随心所欲就能办好事吗
以前的“大锅饭”就是没有压力,大家得过且过;现在竞争上岗,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做事也“卖力”了。
老是给自己留点后路,没有豁出去的精神,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全力。
化压力为动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不许失败”的压力下,会将事情做得更好) 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要正视失败、承认失败、不许失败,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事情,力争成功,远离失败
(结尾再次深化观点) 评析 文章开篇即明确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观点新颖又鲜明;接下去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失败就是失败,与成功无关”、“失败之后未必会有成功”、“不准失败,才能成功”,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最后作者在指出对待失败的种种错误态度及导致的后果之后,强调要正视失败,要在“不准失败”的压力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例文四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吴小河 一位地理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知道”以后并未就此了之,而是查找资料,请教同事,出差时又询问旅伴,终于得到了答案。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由一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
(总括句,引起下文)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
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
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
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
”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
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
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用李时珍、罗蒙诺索夫虚心求教的故事,从中外两方面论证了他们的成功和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以此论证论点)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与问相辅相成。
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
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上海有位青年职工,只上过小学,靠自学考上了高校文科。
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向人请教,在路上、公园里、书店里都可以找到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以千计。
”学习无捷径。
这位青年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向别人请教,要有点勇气。
我们许多同学遇到问题总不虚心请教,他们感到难为情,怕别人说自己无知。
那么,从上文所谈到的许多事例中,从那位地理老师身上,我们应该明白了吧:人家能够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们有问题,不能向同学、向老师求教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吧
评析 文章开头从一段故事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论点明确而集中。
接着举了李时珍及罗蒙诺索夫的例子,证实论点的正确性。
又引用名言,从我们身边找出证据,再次证明论点。
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论证过程清晰而有说服力。
最后,以孔子话作结,令人信服
用一句名言引出一件事作文五百字。
一句名言的启示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那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当老师发下试卷时,我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比较简单,而且很多题目我还做过,于是心中暗自高兴。
答题了,我做得很快,只花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已经完成整张试卷。
这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还没有一个同学能和我相提并论。
我偷偷的瞟了一眼坐在我附近的同学,有的甚至连一面也还没做好。
就连平时成绩很好的任亚涵和刘冠良也还在皱眉紧思。
我心中这一股得意劲越来越强烈。
我一边在心里嘲笑那写做的慢的同学,一边玩起了小动作。
检查,已经忘的一干二净。
等到下课铃声响了,我第一个把试卷交了上去。
第二天,老师捧着批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
看着老师脸上微笑的表情,我知道这次大家肯定都考得很不错。
发试卷了,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表扬。
“刘冠良,100分。
”“张江北,99.5分。
”“任亚涵,98分。
”“李正浩,95分。
”……怎么
还没有我。
一半多的同学都已领会了试卷,难道……难道是老师忘了
或许是老师放在最后再来表扬我吧
“赵艺琳,81分。
”啊,81分
不会吧。
肯定是老师改错了,或分数统计错了
不会啊,老师平时都没有出现这种错误。
我低着头上台拿回了这张我期盼已久的试卷,经过初略检查,我发现了试卷中的错误:两道应用题中的数字抄错,三道计算题计算错误,还有很多填空、判断、选择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误。
这一个“81分”犹如一声响雷击在我的耳旁,我如梦初醒;又如一根长鞭抽打着我的心灵,教我还敢粗心
这一个“81分”也是我成绩史上最糟的一次。
下午放学了,我低着头回到了家,妈妈问我:“孩子,发生什么事了
怎么愁眉苦脸的
”我说:“昨天的数学考试我只考了75分。
”妈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孩子,没关系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嘛。
”我听了妈妈的话,吸取了这次考试的教训,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认真,再认真。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深刻的哲理。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句名言永远记在我心
议论文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3、怎样找论点
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
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看论据的针对性;把分论点做加法。
4、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由现象引出;由问题引出;由名言引出。
5、怎样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6、分析一段话的作用。
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
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7、论据的种类。
:事例、史实、数据。
:道理、格言、名人名言、俗语、公理。
8、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的作用
做道理(或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9、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0、论证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
: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观点。
: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把道理讲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被接受。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是非曲直明确,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给人深刻印象。
11、议论文的开头摆出错误的观点(或现象)有何作用
(立论文)为了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驳论文)为了树立批驳的靶子。
12、结合作者的观点补写。
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13、删去文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词语)可以吗
为什么
公式:段意(或这个段落和词语的作用)+(如果删去,会使论证不严密。
)14、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
引出作者的观点;作为文章的,有力的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 一、 知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 引名言,讲道理 -------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2012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
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
(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2、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结尾的作用”回答。
13、启发思考类题目: 一、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二、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
三、注意联系实际题必须联系实际
议论文开头怎么写,怎么引出论点
论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据(名人事和理论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和引正法。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
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
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
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用这句俗语引出名言
人不能在一棵上吊死 。
山不转水转。
车到山前必有路。
作文中怎么巧用名言名句 运用名言名句的方法
名言警句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历经岁月的检验而熠熠生辉。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名言警句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勾人眼球,引人遐思。
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为作文增色添彩,锦上添花;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一下名言警句在写作中的妙用。
巧作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用名句作标题,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2015年高考中的不少高分作文,巧用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江西一考生的《道是无情却有情》,浙江一考生的《繁华落尽见真淳》,山东一考生的《剪不断理还乱》,天津一考生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分别引用刘禹锡、元好问、李煜、三毛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用作题记题记是写在作文标题之后、正文前面的一段简短的文字,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渲染气氛,或点明文旨。
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
例如高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时花开》的题记:“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我的美丽乡愁》的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赵二柱的故事》的题记:“了却父母心头事,赢得邻里一片情。
”考生们引用名句作题记,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用作开头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一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引用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先声夺人,美不胜收。
例如2015年湖北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台前幕后,共筑人生》的开头:“朱光潜曾写下:„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
‟瞩目的喷泉生活在人生的台前,光彩四溢,尽享阳光;地下的泉水流在人生的幕后,默默无闻,却能与泥土相拥,我想这两种生活都是有滋有味的,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的人生
”2015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软硬兼备和谐我》的开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谐的自然景观图,„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和谐的生态景观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和谐的生活景观图……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行都赖以和谐的氛围,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不例外——只有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才能看见风景深处的风景。
”两位作者借助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自然贴切,新颖别致。
镶嵌文中在文章的正文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作论据,或用来抒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2015年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片段:“竹子长得太美了,多少丹青画师、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
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郑板桥的„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多么倾心的热恋
我愿意像古人一样,与竹子交朋友,和竹子做知己。
”广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享自然,品人生》的片段:“流沙一指,兰花清幽,纵使昔日的美景悠然长去,却仍是沧海明月,天长地久。
唯愿找到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唯愿寻得海子„面春大海,春暖花开‟的希冀,唯愿觅得林徽因„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美好。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句,使文章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用作结尾“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文章的结尾如同开头一样重要。
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例如2015年山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认清本质,走出繁多纷扰》的结尾:“毕淑敏说过:„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你的心要坚固到能认清本质,坚守本质。
虽身处繁多纷扰,但心泰然自若。
”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不要傲气要骨气》的结尾:“相反,只有那些有骨气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受人敬佩之人。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他们都像文天祥一样,用自己的骨气书写出一曲曲的人间正气歌。
做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调得身体„软硬‟度,不要傲气要骨气。
”作者引用名言作为结尾,干脆利落,发人深思。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一定要遵循准确、贴切、自然的原则,要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切忌为引用而引用,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