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盼望祖国统一的名言

盼望祖国统一的名言

时间:2016-01-30 08:28

引用一句名言或一句话表达你期盼祖国统一的心声.

海峡同心,一统江山人共盼 盛世多才,时雨点红花万树 春风两岸,团圆骨肉众相期 春光似海,东风吹绿柳千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求采纳

余光中的盼望祖国统一的著名诗作

1、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章》,1896年春)2.“城头蓬蓬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黄遵宪《台湾行》)3.“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黄遵宪《台湾行》)4..“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关于报效祖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有哪些

爱国如饥渴。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爱国无先后。

爱国名言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中国不亡有我在。

中国教育家、奥运先驱 张伯苓爱家的人才能爱国。

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爱国的名言唐·韩愈。

赤心:赤胆忠心。

事:侍奉。

上:君王。

这两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忧虑国事就如忧虑家事一样。

君国一体这是封建时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国家的安危盛衰忧怀如焚,一方面是对君王忠贞不二。

他们生活在君即是国的家天下时代,我们不必过多地苛求他们,而要看到他们爱国如家的高尚情操。

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封建时代忠君忧国之士的爱国精神,也可用“忧国如家”表现古今忧国忧民之人的胸怀。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西晋史学家 陈寿 要爱国,祖国须可爱。

英国政治家 伯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西汉军事家 霍去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西汉学者 戴圣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爱国名言古希腊盲诗人 荷马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唐代诗人 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爱国的名言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唐代诗人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唐·杜甫。

这两句大意是:你不用为新婚离别而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一诗通过新妇的自怨自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挚之情.此二句是新妇劝慰丈夫不要为新婚离别而难过,要想到这是为国从戎,为民平叛,希望你能努力杀敌,建立军功。

诗句脱离了个人感情的小圈子,将国家的太事放在家庭之上,充分表现了劳动妇女对国家的热爱,对平息安史之乱的关心。

唐代诗人 杜甫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与其忍受屈辱地活着,不如为了报效祖国而英勇献身。

何香凝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爱国名言 陈毅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李大钊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裴松之注引皇甫谧。

死国:为国捐躯。

这几句大意是:谁能不死?为国而死,是大忠大义。

人谁也躲不过死,但死有不同。

有为己死,有为友死.而唯以为国而死最为高尚.是大忠大义之死。

这几句表现丁对为国而死者的极高赞扬。

西晋史学家 陈寿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不分党派的。

爱国的名言18世纪英国小说家 托·斯摩莱特伊拉克万岁

阿拉伯国家万岁

伊拉克第五任总统 萨达姆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爱国心是基于大义,本于大德。

爱国反倒受穷,谁还敢去爱国

18世纪英国诗人 蒲柏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爱国名言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祖国。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爱国的名言德国诗人 海涅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我爱国,但我不做高房价的炮灰

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 牛刀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其三.河湟地:指黄河、湟水两流域。

:“渔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不拟:不打算。

这两句大意是,不收复被西戎盘踞的唐王朝的河湟地带,就不打算回头望一眼自已的故乡。

唐朝进步的边塞战争以保卫国家,反对侵扰为目的,反映这类生活的边塞诗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

令狐楚这首诗:“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就使我们看到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不借牺牲个人一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忠贞精神,令人感奋不已。

唐代诗人 令狐楚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宋·杨万里其一。

桑干:即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古人认为过了桑干河就到了塞北边境。

中流:指淮河中流。

绍兴和议规定宋、金以淮河中流分界,界河以北全部割让给金。

这两句大意是:何必到桑干河才是遥远的边境呢?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天边了

公元一一八九年冬,杨万里奉南宋王朝之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使者。

舟入宋,金分界的淮河,他触景伤怀,写下了以为题的四首绝句,诗句以地理上的近反衬意念上的远;从地理上来看,桑干是远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却只是一水之隔,近在眼前;可是一条淮河却分隔着两个朝廷,原来的内河今已成了界河;原来的中原腹地,如今已成了异域,就像远在天边一样。

在~的慨叹中,反映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流露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今天面对那种人为的“国境线”,仍然可以抒发这种感慨。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爱国名言宋·苏轼《闻洮西捷报》。

放臣:苏轼时因“鸟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天颜:指皇帝的面容。

这两句大意是: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似因闻捷报而都“回春容”。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九月,陆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在米脂寨击破侵扰宋境的西夏军八万人,获马五千匹,十月又攻下米脂寨,进驻银川。

贬官黄州的苏轼听到从洮西传来的捷报,喜不自禁,遂写了这首诗。

虽然作者身为放臣又时值冬天,但在欣喜的心情下,似乎大地回春,周围的草木都充满了盎然生机。

草木无情,尚知为捷报传来而“回春容”,何况有感情的人呢?作者用感情移入法.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把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闻洮西捷报》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

宋·林逋《省心录》忧虑国事的人,不会考虑他自身的安危,爱护民众的人,不会欺瞒他的上级.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如果。

以:与。

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许,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民族英雄。

他在兴修水利,禁止鸦片诸项事业上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劳,也因此而屡遭贬谪。

本诗就是他遭贬赴戊登程时留给家人的。

~表现作者不计个人祸福,赤心爱国的高尚情操.读后令人感奋。

晚清官员,民族英雄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清·梁启超《读陆放翁诗》。

集: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亘(gèn)古:从古到今。

放翁:陆游之号。

这两句大意是:陆游的诗集中十分之九写的都是从军报国的欢乐,自古以来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要数这位陆放翁。

陆游生当宋金对峙时期,宋王朝的江山多半归于金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陆游毕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立志投笔从戎,效命疆场,以杀敌报国为人生乐事,他诗集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就抒写了这种昂扬的斗志,所以梁启超读完他的诗集后赞扬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锖尽国魂空。

~”,在对比中对陆游的爱国抱负和斗争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 《读陆放翁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爱国的名言南宋·陆游《书愤》我要是年轻的时候知道世事这么艰难,还不如趁着年轻去帮助国家收复失地,建功立业 ,也饱含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

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

脍:把鱼肉切细。

“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

“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

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

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

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见宋·陆游《示儿》。

元:同“原”。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这两句大意是:死后原本知道万事皆空,只伤心看不到全国统一。

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毕生以抗金复国为素志,但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弥留之际,他明知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不以为念,唯一的遗恨仍是“不见九州同”。

诗句以质朴的语言倾吐生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感人至深。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见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

遗民:此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的人民。

胡尘:指被金人占领后烟尘弥漫的中原地带。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这两句大意是:遗民在异族统治下哭干了眼泪,引领南望宋王朝的军队又苦等了一年。

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九二年,离北宋灭亡已经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光复,遗民们的爱国之心却不能泯灭,他们在敌占区一年年,一代代地盼望着王师北伐,盼望着回到故国的怀抱,等待他们的却是失望接着失望。

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却依然见不到“王师”的踪影。

宋王朝早已把他们遗忘,而他们却还在年复一年地盼望着。

透过这样一幅令人心碎的典型景象,陆游讴歌了广大遗民的爱国热忱,谴责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也表现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见明·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

经国:治理国家。

衽席:寝处之所,这里是安居乐业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志在把整个国家治理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海瑞是明代刚正不阿的清官,~表现他一心为国,志在天下的爱国精神和远大怀抱。

写爱国抱负时可以引用。

明朝清官 海瑞 《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爱国名言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

明代明臣 于谦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

爱国的名言南宋诗人 曾几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渡春风。

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 秋瑾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代明臣 于谦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清代状元 彭定求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爱国名言英国诗人 拜伦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 秋瑾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奥尔丁顿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寄南征诸将》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爱国的名言教育家 陶行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即《出师表》。

诸葛亮出兵伐魏之前,曾写该表给后主刘禅。

名世:垂名于世。

堪:能够。

伯仲:怕为长,仲为次。

这两句大意是:《出师表》真是传名于世,万古流芳,千年百代有谁能够与诸葛亮比肩呢?这是陆游晚年作品中的著名诗句。

诗歌追述壮岁心情,自伤迟暮,感慨于世事维艰.小凡误国,想到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写下的《出师表》,看到眼前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更对诸葛先生增加了敬意,同时也就更显得慷慨悲凉。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楚亡于秦。

想复仇的楚国遗民唱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这里为陆游借用。

堂堂:盛大貌,这两句大意是: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还能报仇雪恨,灭掉秦国,哪有堂堂中国无人抗金之理

这两句以对比、反问的笔法借古喻今,抒写了抗金复国的壮志,表现了对民族力量的自信,基调是高亢的。

但从作者所借用的民谚中,从“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对比中,依旧可以体味到这种高亢的基调中仍夹杂着悲怆的音弦,带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金错刀行》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宋·胡寅《酒边词序》。

这两句大意是:(苏轼的豪放词风)一下洗去了当时士大夫们充满香泽胭脂气味和婉转柔媚情态的词风。

这是作者为向子湮词集《酒边词》所写序文中的两句话。

苏轼的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扩大了词的领域,开豪放一派,使一部分词人用词来表达爱国感情,摆脱了“花间词”的颓风,这在南渡前后汉民族濒于危亡的时代,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胡寅对苏轼的词作了充分的肯定,~成了评价苏词的名句,千古传颂。

北宋学者 胡寅 《酒边词序》如果胃囊空空,谁也难以成为爱国志士。

布拉恩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爱国名言 雷锋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

马铁丁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

美国法学家,律师 英格索尔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心。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拿破仑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爱国的名言学者和教育家 谢觉哉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俄国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陇山:或称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属下判官.王事:犹言国事。

塞垣:此处泛指边塞。

这几句大意是:你为国事奔走于万里沙场,于自身一无所求。

诚然也知道边塞的酷寒,征战的艰苦,但这一切难道是为了封侯觅爵,为自己的妻儿打算吗?这是诗人赞颂同僚的话,同时也是诗人自期自许之语。

英风豪气、爱国激情、忘我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就是唐诗中所谓的“盛唐气象”。

唐代诗人 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 《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甲

丈夫不救国,终为愚贱人

爱国名言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尹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

英国诗人 拜伦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名将 吉鸿昌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爱国的名言 林耐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古巴诗人、民族英雄 何塞·马蒂爱国主义怎么会和悲观主义一样呢

爱国主义的支柱是希望。

爱国名言英国自由党领袖 劳合·乔治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与事者,君子弗为。

战国·尹文《尹文子·大道上》。

理:道理。

这几句大意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对治国治世没有好处.君子不讲这种道理;虽然有一定的办事才能,但对国事没有好处,君子不做这样的事情。

这几句用于戒示人们不要尚空谈,发邪说.要谈有益于世的理论;不要轻举妄动.要做有益于实际的事情。

战国时代哲学家 尹文 《尹文子·大道上》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 《鲁迅全集》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居里夫人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爱国的名言 赵博生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俄国哲学家 别林斯基 《威克裴牧师传》有办法把家庭治理好的人,一旦国家有难,必能成为有作用的人。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

示儿 中表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诗句是哪一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他们都是我国爱国主义诗人的典范,即使至今也令后人难以忘怀.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

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

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

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

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

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

”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

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

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

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

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

……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

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

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

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

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

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

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这首诗是一位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

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画句子。

(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

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

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

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

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

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

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

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

”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

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

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

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

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

……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

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

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

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

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

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

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从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 由此想到的一句名言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吴玉章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 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 王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