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有文笔的段落。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不过一日曝十日寒。
爱读书的名言段落和古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 钱泳《明日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关于读书的名言,段落,八十四字的
名言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卡莱尔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孟德斯鸠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读书使人充实,理想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
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古诗唐·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清·郑燮: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适合做摘抄的名言名句或者优美的句子段落 ,尽量多一点,有文学类书籍里的那最好不过了,要有出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诗选》)★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
(《追忆似水年华》)★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巨人传》)★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
《荆棘鸟》★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
《基度山伯爵》★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泰戈尔诗选》★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静静的顿河》)★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子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
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
(《雪国》)★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德伯家的苔丝》)★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
(《洛莉塔》) ★脸一日洗了几遍,脸还是不干净,眼一生不洗,眼永远是亮的。
(《贾平凹散文》)★蜈蚣有一百条腿,但并未嫌弃过腿多,云鹤有两条腿,但也并未抱怨过腿少,甚至它落下来,还喜欢一腿独立
(《贾平凹散文》)★红痣长在黑脸上,就是一粒老鼠屎;但红痣长在白脸上,就是一粒小樱桃。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下看你。
(卞之琳《断章》)★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相信未来》)★ 要有坚实的肩膀, 能靠上疲惫的头(舒婷《中秋夜》)★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钮扣(芒克《心事》)★对于远方的人们,我们是远方(西川《眺望》)★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已经启程(席慕容《青春》)★“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川江号子》蔡其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 赋别)★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沙扬娜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莫言)★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莫言)★马是奔跑的冠军,驴是行走的模范。
马背上的骑手威风,驴背上的骑手惬意。
(莫言)★“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张爱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
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关名人读书的事例
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名人读书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