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有关家史 乡情的名言

有关家史 乡情的名言

时间:2020-03-01 14:42

关于乡情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如下:1.君自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王维《》) 2.少小离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浓浓的乡情名人名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乡土结情的摘抄及赏析

作者: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

诗与沈佺期齐名,称“沈宋体”。

沈宋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词文词精巧,形式工整,多应制之作。

被贬后,有一些感怀之作。

有《宋之问集》。

出处: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他人。

”赏释:本诗是作者由贬处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汉水中流的襄河)时所作。

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

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

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

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

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

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

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

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

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

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

”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

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近乡情更怯出自哪首诗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宋的《渡汉江》。

原诗如下:渡汉江唐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

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

”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谁给我写篇乡土情结的作文啊

不少于800字,一定要原创啊

乡土情结类作文资料,6522字。

分素材积累,佳作欣赏,优秀段落等。

是作文复习的好资料。

【素材积累】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 适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 建3、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 湾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 白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唐〕刘 皂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 维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 白1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 白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 甫14、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唐〕李 白15、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 颢16、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唐〕柳宗元1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19、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20、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白居易21、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唐〕白居易1、李嘉诚办教育李嘉诚先生已功成名就,但仍不忘祖国、故乡,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本人旅居香港数十年,无日不怀念国家,思念故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奋斗自强,发达不忘家国,来日以报效桑梓”。

李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实关系于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以及时代的进退”,而拥有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尚未有一所高等学府,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

为此,他从1980年开始出资创办汕头大学,到去年年底为止,共捐款12亿多元,已建成36万平方米的校舍,设立了文、理、工、医、法、商等9个学院、16个系,为国家、为潮汕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人才。

在汕头大学第5届校董会上,李先生虚怀若谷地对在汕大成长的每一位同仁再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2、因为我是中国人1939年,童第周在四川省的一个小镇上研究细胞胚胎学的时候,一天,著名的英国生物学专家李约瑟博士特意来参观他的实验室,却只见一架旧式显微镜摆在陋室前的天光之下。

因为没有电源,童第周只好借助“天光”照明,房前屋后就是他的实验室。

李博士看后惊叹不已。

临别时,他问童第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偏要到这荒凉的地方进行实验呢

”童第周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3.永远属于祖国的肖邦……作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

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   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

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

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

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

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

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

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

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

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

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

——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

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91;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

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

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

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