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有关自知之明的名言警句或文言文的句子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
——歌德
有关“自知之明”的名言警句或文言文句有哪些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
有关自知之明的古文
《韩非:“楚庄王欲伐越,庄子:‘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翻译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文翻译
王恭想请江庐奴作他的长史,早晨就到江庐奴那里,江还在床上。
王恭落座,没敢马上说,过了很久才提及此事。
江庐奴没有反应,只是叫人拿了酒来,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理王恭。
王恭笑着说: 怎么好自己单独喝
江庐奴说: 你也想喝吗
于是又倒了一碗给王恭。
王恭喝完酒,就借故离开。
还没走到门口,江庐奴感叹道: 人能做到自量,真是不容易啊。
自知之明(文言文)
《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楚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 翻译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
”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
”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
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
”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关于自知之明不能要求别人的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
自明,然后能明人;人贵有自知之明。
1.有没有能表达“人尽其才”的意思名人名言或古文诗句什么的,比较有文化底蕴的说法。
马说,韩愈。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