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柏拉图关于美学的经典名言

柏拉图关于美学的经典名言

时间:2018-09-20 02:12

为什么说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运用理论和例子说一下,美学方面的大神帮帮忙

基于古希腊理论家对“一和多”关系的讨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理念的“美本身”是永恒绝对的,各种现象只是分有或摹仿了一部分美理念。

鉴于我们只能在现象中了解不完全的美,所以“美是难的”可以理解为了解美是难的。

其次,柏拉图把感性事物的美分为三个方面:效用,摹仿和灵魂,而美理念一旦沾染感性材料就不完满的。

我们把握到的感性事物是美的,但都不是美,所以“美是难的”可以理解为表现美是难的。

最后,美作为古希腊文化的最高价值(《伊利亚特》中海伦的美让诸神争斗,英雄浴血;让高贵的王子恩将仇报;让公正的长老丧失原则),美和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柏拉图《会饮》中也有关于美和爱的对话)。

而且美与善、真难以区分,或许只有保持美的含混性,它才能融会贯通,包容异己。

“美是难的”是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根本。

柏拉图的诗歌观是什么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本书比较集中系统地反映了他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体现了古代人对美学和文艺学问题思考和探求的成就,虽然具有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美和文艺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开辟了中世纪直至德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研究路向,他关于灵感问题的探索对文艺复兴乃至近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文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他的哲学观、政治观才能把握其美学观、文艺观。

  柏拉图的政治观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里的应用和引申,而建立“理想国”是他的政治观的核心。

对“理想国”的描绘和向往,集中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理想,推崇靠知识、德性统治。

柏拉图的国家和近代的许多乌托邦不同,他或许是想要付诸实行的。

这并不像我们自然而然的会以为的那样幻想而又不可能。

要实现柏拉图的国家,可以从《国家篇》中看出他对统治者、辅助者和卫士的要求。

为了实现公正,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设计了由统治者、辅助者和卫士组成的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

古代希腊的美的概念,比现代通常限定在审美价值范围内的美的概念要广泛一些,美与善、好几乎没什么区别,道德的、认识的价值也包含在美的概念之内。

《大希庇阿斯篇》认为美是超出美的事物之上的一种物质;美是比任何质料或形式更具概括性的一种性质;美是比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更持久稳定的一种东西;美是与人的欲求相关而又超乎其外的一种东西;美是与人的快感相联而又超乎其上的。

《会饮篇》:“美本身”就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这种理式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这就是说,最高的每存在于理式之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是“纯粹的美”,而事物美不过是它的幻象、影子。

理式论是柏拉图美的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与理式论紧密相联的“回忆说”则是柏拉图美的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艺术的本质是模仿与灵感。

柏拉图艺术论的核心是区分了灵感与模仿,灵感诗与模仿诗,使诗摆脱技艺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使艺术的本质回归于诗。

模仿,唯心主义,“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

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这样,由于柏拉图否认了现实感性世界的真实性,也就否认了模仿感性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的崇高地位。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哲学基础上。

在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他认为文艺是对理念的摹仿,不具有真理性,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

依据理式论,柏拉图提出三种世界:理念—现实—文艺(艺术)。

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之本源,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存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超然物外,无形无色,不生不灭,永恒不变。

(即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精神、观念统治着世界。

)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

任何摹仿都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影象,而不是实体,它只能模仿理念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不是全部与实质。

因为摹仿总要受到时空等外在条件的限制。

因此感觉中的物质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苍白的影子、不完全体现,和真理隔了一层。

由理念到现实世界,已失去不少真理性、普遍性。

(影子、摹本)“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

它在表面上象能制造一切事物,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个影象。

”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距离真理更遥远。

“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

”为说明此观点,柏拉图举出三种床的例子: .理式的床、物质的床、临摹的床。

理式的床是本体,不依赖于外在物质存在,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概念,是一切床;物质的床是具体的、个别的,木匠的制造,受大小、时空、材料的限制,理念之床的不完全体现;理式的床与物质的床又不同,只是外形的摹仿。

视点不同,所见的外形就不同,更不具有真实性。

在柏拉图的三个世界中,理念世界是至高无上的,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念世界,艺术世界又依存于现实世界。

后两种世界是较低的,文艺更低下,不具有普遍真实性。

站在理念高度的基点上柏拉图贬低了文艺的作用、诗人艺术家的地位。

认为从荷马起,一切诗人、艺术家都只是摹仿者,只得到影象,抓不住真理。

其地位不如车夫、医生等具有专门技艺的人。

柏拉图的“理念摹仿说”本质上是一条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为“有神论”留下了生存空间。

“理念摹仿说”否定了艺术反映现实世界生活的客观属性,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贬低了文艺的作用意义。

  柏拉图对艺术功用的理解建立在他的“理想国”思想上,强调文艺必须对人类有用,有益于城邦、合于城邦制定的规范。

  《理想国》的主要思想: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极盛而衰的时代,面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衰落,他渴望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农民手艺人(奴隶不入等),统治者应是大智大慧的哲人、哲学家(能见到真理的人),后两个等级听命于第一等级。

各阶级各得其所,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

国家才有“正义”。

人的灵魂、人格也分为三个等级:理智——意志——情欲。

理智上要智慧,意志上要勇敢,情欲上要节制。

这三大美德的结合就是正义,就是理想的人格。

教育应该为理想国培养如许的理想人格,培养城邦的保卫者。

包括文学艺术也应培养这种正义。

而诗歌贬低了英雄、亵渎神明。

荷马史诗和悲剧诗人把神和英雄写得与常人一样,不能使青年学会真诚勇敢、镇定而有节制,不利于培养城邦的保护者。

文艺迎合人性中低劣的部分,破坏了人格正义,“毁坏心灵中的城邦” 。

诗人往往摹仿人的情感情欲,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

此外,性欲、愤恨等欲念,理应控制的,诗歌和戏剧却滋养了它们,“破坏了心灵中的城邦。

”基于上述理由,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在文艺社会功用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明确的:文艺必须对社会有用,为城邦政治服务。

有用则是好的,否则是坏的。

这种效用说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原则,把文艺变成政治的附庸,贵族统治的工具。

否认艺术的独立性。

文艺创作来自诗人的灵感,来自神力凭附时的一种迷狂冲动。

(见之于《伊安篇》、《斐德若篇》)  在文艺创作的源泉、动力上,柏拉图提出:创作来自灵感,灵感来自神力。

“灵感”,希腊文原意指“神赐的灵气”。

在文艺创作的原始意义上是指创作时神性的冲动、着魔状态。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是在史诗和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记忆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是认识一种轻飘得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

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诗人们对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并非凭借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诗人并非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创作过程是神的操纵过程。

神力凭附在诗人身上,把启示、灵感输送给诗人,使其陷入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对灵感又做出另一种解释:灵感是灵魂的回忆。

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飞升神界,修行深者可达到最高境界,见到真实的本体世界、神与理念世界。

再度投生依附肉体,人世事物使其回忆起神界观照的景象,引起欣喜若狂的心理,见到真美时的喜悦。

  柏拉图的“灵感说”具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他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归之于神力的主宰,仅仅是代神说话,把创作活动引向神秘主义,否定了创作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也否定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灵感不是神的赐予,是诗人的精神劳动中突发的高级心理状态,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产物,也是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结晶.。

神力凭附说、灵感论为后世基督教神学、文艺学所用,也影响后世非理性文艺学说的诞生,如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原欲升华说等)柏拉图的灵感说也有合理的因素。

剥去其神的外衣,他注意到文学作为情感艺术的特殊性、创作主体的心理作用、文艺的情感机制等,尤其是在文艺发生学上找到心理动因。

灵感论的提出,揭示出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灵状态的影响作用,说明文艺创作是以情感活动为主要特点的。

文学不是靠纯理性的逻辑思维,而是情感的高度激发。

这种情感活动带有很大的非自觉性,没有创造的冲动、巨大的热情,就不会有光彩照人、动人魂魄的艺术形象和力量。

灵感启动了作家的创造想象、智慧。

  灵感迷狂说最早涉及到文艺的心理机制、情感机制,影响了后世注重心灵表现的文论家,开了“表现论“的源头。

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

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这样一场辩论尽管发生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但是其发难的问题,争辩的精神却是我们思考的不绝源泉,就像先秦思想是我们不朽的思想宝库一样。

为什么说柏拉图是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的奠基人

古代文艺理论的,也个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是古代西方的第一个阶段。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虽然在其论著中也涉及到文艺问题,但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从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立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出发,提出了理式论文学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摹仿的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应直接来自神的灵感。

他的理论核心是论述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柏拉图理式论文艺理论的否定者。

他从中小奴隶主阶层的人生态度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出发,提出文学艺术摹仿人的活动的理论,肯定摹仿现实的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并提出了艺术作品构成的“整一”原则以及初步的艺术分类理论。

他的《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艺术理论著作,涉及了文学与生活、作家与作品、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读者与作品等诸方面的问题。

古代文论的第二个阶段是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

古罗马文学艺术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向古希腊文学艺术学习的古典主义观念,但:它的三位代表人物贺拉斯和朗加纳斯、普罗提诺的理论走向并不相同。

作为奥古斯都时代的宫廷诗人和理论家的贺拉斯,结合他自己的创作体会把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理论,化作了规范罗马文艺、为罗马政体和贵族服务的艺术原则。

而朗加纳斯,作为一个异族的客居罗马的思想家和修辞学家,较多地接受了柏拉图的影响,从风格的角度提出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推崇古希腊艺术,对罗马的社会现实和文艺进行针砭。

前者虽然包含现实主义的某些因素,但其主要影响是为统治阶级的文学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后者依托于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认识,为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开了先河。

古罗马时期第三个需要重视的文论家是普罗提诺,他是从柏拉图文艺理论过渡到中世纪文论的桥梁~

柏拉图美在理念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应显现的美学观点有何不同

黑格尔的体系是建立在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继承了柏拉“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

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

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

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柏拉图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

“理念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

“美即理念”的基本观点渗透于他的美学观与文艺观的各个方面。

不论是他的摹仿说、回忆说、灵感说、效用说,还是他的修辞学都被理论统帅,以其为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鼻祖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十九世纪西方美学意 义重大,而且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嬗变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美学观在西方美学史有何影响

在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上柏拉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极端贬抑的现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认为:“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第一篇有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通过探索美的本质,来理解和解释各种具体的美的现象。

在这种意义上,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始祖和创立者。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哲学的回答。

“美是理式”的影响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柏拉图的理式存在于彼岸世界或者天国之中,然而我们仍然能在他的理式论中找到积极的内容。

柏拉图的理式论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长久而广泛的影响,柏拉图思考问题的方式使美学成为美的哲学。

柏拉图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他把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区分开来。

他想寻求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虽然很多人对柏拉图的答案不满意,但是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步柏拉图的后尘,苦苦思索着这种普遍因素:它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自然的还是社会的

内容的还是形式的

这些都是哲学性很强的问题。

所以,柏拉图的提问是从哲学角度的提问。

同时,柏拉图的回答也是哲学的回答。

因为柏拉图是依据他的哲学体系来回答美的问题的,他的答案和他的哲学体系密切相关。

我们已经说过,按照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可以见到的、易朽的物质,另一种是不可以见到的、永恒的理式。

各种美的现象属于前者,美的理式属于后者。

柏拉图的美学学说是他的哲学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各种哲学体系都会对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

由于美学和哲学的这种关系,所以西方美学史上最著名的四位美学家,即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康德、黑格尔都首先是哲学家,而不是艺术理论家。

柏拉图的理式论使他的美学成为一种本体论。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在柏拉图那里,美和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美在理式,理式是惟一真实的存在,为一切世界所自出。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美学也是一种本体论美学。

他们的数指事物的结构,是本体论的;而数的和谐是美,所以,数又是审美的。

如果说柏拉图的本体论美学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体论美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分表现为: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宇宙是自在的;而对于柏拉图来说,宇宙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因为他的理式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生成模式。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对象是分等级的。

它们逐渐上升的梯级是:一个形体的美、全体形体的美、心灵和行为制度的美、知识学问的美,最高的梯级是理式的美。

美的等级取决于存在的等级,而存在等级的高低又取决于距离物质的远近。

柏拉图的这种本体论美学、美的等级以及美的等级取决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看法,对罗马新柏拉图主义的首领普洛丁和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最重要的代表奥古斯丁都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柏拉图的理式论也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园,柏拉图甚至被当做神来供奉。

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参加了学园的活动。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利用柏拉图的理式论证典型的客观性与美的普遍标准。

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大半把“理式”理解为“理想”。

这个时期的许多诗人和美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柏拉图主义者和新柏拉图主义者,其中最明显的是德国的赫尔德、席勒和英国的雪莱。

  摘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柏拉图对话体是什么

《诗学》的基本内容

《美学》三个美的阶段

《基督教的本质》的基本内容……

看出来了,都是同道中人啊……美学的问题好像不是那个,是“结合三种艺术中的一种谈谈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拉图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后世诸家莫衷一是的解构和言说,更使其美学思想扑朔迷离。

怀特海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归结为对柏拉图的注解: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1]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学思想,虽然“同我们的观点相距很远,但是,他的美学观点同我们的美学观点毕竟存在着有益的和重要的联系。

”[2]“柏拉图没有编纂出一个美学问题的系统汇编和基本原理,然而在他的著作中,他涉及了美学的全部问题。

”[3]质而言之,柏拉图“美是什么”的严肃提问和“美是难的”的庄严回答,为西方美学规定了一种先在范式的逻辑:美学以回答“美是什么”为宗旨,开启了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体的探索和美的本质的追问的艰难历程,可谓执中西美学之牛耳。

如果说两千年来的西方美学就是不断重答柏拉图之问的历史,似乎也不为过。

\ 柏拉图从对各种具体审美实践现象的批判切入,经过精致的类比论证,提出了“什么是美”就是“美是什么”的著名论断,而且还通过试探性的诘难式的讨论方式对美是“有用的”、“恰当”、“有益的”、“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一系列概念进行了阐释和论证,最后得出只有“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的形而上的结论。

\ 柏拉图提出并论证“美是什么”的逻辑过程是:“在一个讨论会里,我指责某些东西丑,赞扬某些东西美”。

于是引出“你怎样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你能替美下一个定义么

” 的美本质论问题。

“有正义的人之所以是有正义的,……是由于正义。

” “有学问的人之所以有学问,是由于学问;一切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善”。

因此,“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

进而推论出“美即美本身”或“美本身即美”的论断。

诚然,柏拉图美本质论的诞生是与古希腊崇尚理性,追求真知的社会人文背景耦合的。

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开辟了新的知识领域,尽管论证的过程、方法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之处\ 二,柏拉图美本质论的贡献\ (一)、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美的规律\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是丰富多彩、变化复杂的,由于实践主体的参与,它们之间因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更加繁杂。

美的现象由于其物态化表现载体的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本身的繁复多变而愈加繁复多变,审美主体本身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即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驱使其不止是满足于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而浅尝辄止,而是应该去探求各种审美现象之所以美的规律,掌握并利用它来鉴赏和创造美的事物。

柏拉图美本质论的提出则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对美本质的追问和形上思辩都是根源于人在社会中发展的需要,是对人由感性接受向理性探索升华的转折性推动力量。

\ (二)、有利于对审美实践的规范\ 审美实践活动总是以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事体为其开展的物质载体和审美观照或体验的对象和内容。

审美主体面对各种各样的美的现象,如何鉴赏、判断、感受美,如何维护、保持、创造美呢

这有必要首先对美的规律的认识、理解、把握。

只有在遵循美的规律的前提下,审美主体才可能切实地感悟到美并真正地创造美。

规律是客观的,并以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支配着各种现象的发展变化。

忽视甚至无视规律的作用和意义,就犹如一个没有任何游泳本领的人却想游过河对面一样无赖和危险。

美本质论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力求寻找关于美的规律和准则,以此对美有一个客观准确科学的认识并进而对审美实践活动的方向、范围、性质等方面进行合理地规范和制约,以使其能有理有节地开展而不至于混乱、无序。

\ (三)、对审美实践的肯定\ 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源于对“指责某些东西丑,赞扬某些东西美”的具体的审美实践和美的现象的。

就是说,他的美本质论的提出完全不是臆想出来的,更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现实根基和历史意义的。

这充分证实美的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审美实践的现实性。

即使是在他对“美是什么”的推演论证过程中一味地无视甚至否定审美实践和美的现象的存在意义而狭隘地从纯粹理性的抽象思辩层面进行逻辑求证的现象中,依然可以见出柏拉图没有否定审美实践和美的现象,只是从反面以一种更加曲折隐晦的方式对其予以承认和肯定。

因为肯定不只是否定的对象,更是其得以存在和运演的根基。

这应该就是柏拉图美本质论受到历代研究者们穷毕生之精力不懈追求和研究的奥秘。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