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意志坚定的成语有哪些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绳锯木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滴水穿石、始终如一、始终不渝、有始有终、矢志不渝、铁杵成针、驽马十驾、自强不息、跛鳖千里、不耻最后、守经达权、动心忍性、艰苦奋斗、安贫乐道
描写不放弃的成语
坚持的成语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绳锯木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滴水穿石、始终如一、始终不渝、有始有终、矢志不渝、铁杵成针、驽马十驾、自强不息、
坚持不懈的成语和名言
安贫乐道 道:主张,思想。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 把素持斋 把:遵守。
斋:斋戒。
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 半途而废 废:停止。
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 抱表寝绳 指坐卧不离准则。
意谓坚持德操。
出处:《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②谓笃守古学古道。
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阙,一本作“缺”。
跛鳖千里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
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持斋把素 把:遵守。
斋:斋戒。
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 持之以恒 持:坚持;恒:恒心。
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
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滴穿石头。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动心忍性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
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各持己见 持:抓住不放。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 各执己见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 各执一词 执:坚持。
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
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
” 梗顽不化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
要一一请教。
” 固执成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
”《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怙恶不悛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 怙过不悛 指坚持错误不改。
出处:清·林则徐《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鸦片呈缴》:“倘再执迷不悟,不肯尽数缴呈,妄思存留售卖,是其有心违抗,怙过不悛。
” 怙顽不悛 犹言顽固不化。
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 讳恶不悛 悛:改过,悔改。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后汉书·朱穆传》:“讳恶不悛,卒至亡灭。
” 坚持不懈 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处:《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 坚持不渝 渝:改变。
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
坚执不从 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劝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争奈元帅坚执不从。
” 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 将勤补拙 以勤奋弥补笨拙。
出处: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 九转功成 转:循环变华。
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
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出处:《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
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橛守成规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 开花结果 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
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 硁硁之愚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
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出处:《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
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乐善不倦 乐于坚持做好事。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 磨杵成针 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
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
曰:‘欲作针。
’白感其言,遂卒业。
”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
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 啮雪吞毡 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
事见《汉书·苏武传》。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出处:《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山溜穿石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
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始终如一 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 始终若一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同“始终如一”。
事在人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
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
”《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
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遂迷不寤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不窹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亦作“遂迷忘反”。
出处: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如王廷凑遂迷不窹,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 遂迷忘反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同“遂迷不寤”。
铁杵成针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 顽固不化 化:改变。
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 为恶不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隙穴之窥 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掞区区抱蝼蚁之忠,逞隙穴之窥,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请册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 心回意转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
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
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儒家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 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儒家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学说基本内容: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之誉。
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别厂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限于历史文献资料,对战国儒家这八派简述如下: “子张之儒”: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养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
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
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
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沦各种问题,《沦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
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沦浯·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沦语·子张》)的人和事。
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论语·先进》)。
但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浯·子张》)。
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
子张传下来的弟子以后就形成了“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
“子张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伺,现在已难知其详。
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干张之儒”.把他们称之为“贱懦”,况:“弟佗其冠,神谭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电。
”这个批评似乎没有列出什么学术或思想上的根据,仅讲一些言行举止而已。
一般以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战国末期依附于“子张之儒”—派门墙的人。
如清儒郝懿行以为,是指那些徒似子张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参见正先谦《荀子集解》引)。
现代学者郭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已宽人等特点,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参见本书“于思”条)。
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洋。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沦及,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盂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
”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宋儒之说,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
“颜氏之儒”: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
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
“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足以颜回为代表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
此外,在《庄子》一。
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孟氏之儒”:学术界一般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参见本书“孟子”条) ,孟子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
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则“孟氏之儒”又当与“子思之儒”为一系。
郭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语·弟子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开为代表的。
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据宋儒王应麟考证,“启”为原名,汉人避汉景帝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说蔡国)人,生于公元前540年,卒年不详。
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厂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冶长》)。
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功;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学甄微·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战国儒家八派中这—派不可考。
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说的陈良一派。
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
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是鲁人。
据《礼记·檀弓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
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
”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
“孙氏之儒”: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乐正氏之儒”: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
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
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的—派和荀子的一,派影响颇大
矜持 这个词语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
小学生必读书目类:《汤姆、历险 《海底两万里》 《西游记》 《鲁漂流记》 东周列国故事 雾都孤儿 汤姆叔叔的小屋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 克雷洛夫寓言 格列佛游记 伊索寓言 格林童话 小王子 木偶奇遇记 长袜子皮皮 海蒂 白比姆黑耳朵 斯巴达克思 寄小读者 小思想家在行动 神话传说 《发现科学》系列丛书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安徒生童话 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 八十天环游地球 一千零一夜 好兵帅克 希腊神话和传说 鲁滨逊漂流记 苦儿流浪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小鹿班比 魔法师的帽子 比比扬奇遇记 骑鹅旅行记 杜里特在猴子国 骑鹅旅行记 动脑筋爷爷 丁丁历险记 阿凡提的故事 寓言故事 神奇的科学魔方 HAPPY数学 哆啦A梦手工系列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成语故事 世界上下五千年 益智故事 大不列颠智能训练 科学小品 小灵通漫游未来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类:世界文学名著精读(少年版)每套50册1、简•爱 2、呼啸山庄 3、傲慢与偏见 4、名利场 5、爱玛 6、雾都孤儿 7、大卫•科波菲尔 8、鲁滨逊漂流记 9、格列佛游记 10金银岛 11德伯家的苔丝 12、牛虻 13、蝴蝶梦 14、爱丽司漫游奇遇记 15、红字 16、嘉丽妹妹 17、海狼 18、教父 19、飘 20、斯巴达克斯 21、爱的教育 22、堂吉诃德 23、变形记•审判 2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5、汤姆•索亚历险记 26、高老头 27、欧叶妮•葛朗台 28、悲惨世界 29、巴黎圣母院 30、三个火枪手 31、基督山伯爵 32、茶花女 33、红与黑 34、包法利夫人 35、漂流朋友 36、娜娜 37、约翰•克里斯朵夫 38、神秘岛 39、海底两万里 40、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 41、复活 42、安娜•卡列尼娜 43、父与子 44、童年 45、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46、好兵帅克 47、吹牛大王历险记 48、少年维特之烦恼 49、戈拉 50、百年孤独 第三类、科普读物(8本) (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类、中外小说(10本)1.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 科罗狄 2.绿野仙踪……(美国) 莱.弗.鲍姆3.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 但.笛福 4.三毛流浪记……(中国)张乐平5.海底二万里 (法国)儒勒.凡尔纳 6.爱的教育(意大利)埃.德.阿米琪斯 7.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托斯夫人 8.西游记……(明) 吴承恩9.雾都孤儿……(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10.水浒传……(明)施耐庵 罗贯中 必读篇目一、童话故事(46篇)1. 《格林童话》(20篇)<1> 灰姑娘 <2> 小红帽 <3> 三种语言 <4> 白雪公主 <5> 十二个猎人 <6> 裁缝和鞋匠 <7> 睡美人 <8> 小鹿弟弟 <9> 星星银币 <10> 三兄弟找幸福 <11> 三只小鸟 <12> 三件宝 <13> 勇敢的王子 <14> 会唱歌的骨头 <15> 圣母的孩子 <16> 金鸟 <17> 布勒门的音乐家 <18> 百灵鸟 <19> 大拇指 <20> 青蛙王子2. 《安徒生童话》(20篇)<1> 丑小鸭 <2> 野天鹅 <3> 豌豆公主 <4> 拇指姑娘 <5> 皇帝的新装 <6> 打火匣 <7> 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8> 顽皮孩子 <9> 两个旅伴 <10> 幸运的套鞋 <11> 坚定的锡兵 <12> 夜莺 <13> 红舞鞋 <14> 海的女儿 <15> 会飞的箱子 <16> 白雪皇后<17> 老房子 <18> 园丁和主人 <19> 影子 <20> 安琪儿3. 《天方夜谭》(6篇)<1>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2> 渔翁的故事 <3>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 <4> 朱德尔的故事 <5> 辛巴达航海的故事 <6> 阿里巴巴的故事二、寓言故事(2本)1. 伊索寓言 (希腊) 伊索 2. 克雷洛夫寓言 (俄) 克雷洛夫三、神话故事(18篇)1.盘古开天………..(中国) 2.上帝创世的故事……. (希伯来)3.女娲造人………(中国) 4.上帝造人的故事……(希伯来) 5.梵天创世的故事……… (印度) 6.天神创世的故事……(日本)7.女娲补天……….(中国) 8.神农尝百草……(中国)9.黄帝战蚩尤…….(中国) 10.仓颉造字…….(中国)1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国) 12.大禹治水……….(中国)13.牛郎织女……….(中国) 14.钟馗捉鬼……….(中国)15.后羿射日的故事…….(中国) 16.嫦娥奔月…….(中国)17.伏羲兄妹的故事(中国) 18.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希腊)四、成语故事(100篇)1.画龙点睛 2.一叶障目 3.天衣无缝 4.世外桃源 5.对牛弹琴 6.水中捞月 7.画蛇添足 8.百步穿杨 9.东施效颦 10.螳臂当车 11.朝三暮四 12.一箭双雕 13.老马识途 14.杀鸡吓猴 15.此地无银三百两 16.骑驴找驴 17.自相矛盾 18.空中楼阁 19.黔驴技穷 20.返老还童 21.对症下药 22.熟能生巧 23.杞人忧天 24.按图索骥 25.解铃还须系铃人 26.塞翁失马 27.杯弓蛇影 28.狐假虎威 29.鸿鹄之志 30.一举两得 31.为虎作伥 32.叶公好龙 33.望梅止渴 34.滥竽充数 35.三人成虎 36.瓜熟蒂落 37.瓜田李下 38.鹬蚌相争 39.夸父追日 40.凿壁偷光 41.沧海桑田 42.草船借剑 43.盲人摸象 44.囫囵吞枣 45.入木三分 46.见怪不怪 47.程门立雪 48.名落孙山 49.两败俱伤 50.邯郸学步 51.一鼓作气 52.盲人瞎马 53.愚公移山 54.一字千金 55.悬梁刺股 56.呆若木鸡 57.疑邻盗斧 58.买椟还珠 59.道听途说 60.起死回生 61.相煎太急 62.请君入瓮 63.打草惊蛇 64.闻鸡起舞 65.一字之师 66.孺子可教 67.三顾茅庐 68.以讹传讹 69.夜郎自大 70.瓮中捉鳖 71.毛遂自荐 72.呕心沥血 73.州官放火 74.胸有成竹 75.金石为开 76.游刃有余 77.黄粱一梦 78.梁上君子 79.郑人买履 80.感恩图报 81.两袖清风 82.同舟共济 83.余音绕梁 84.围魏救赵 85.江郎才尽 86.破釜沉舟 87.破镜重圆 88.月下老人 89.价值连城 90.精卫填海 91.水滴石穿 92.唇亡齿寒 93.卧薪尝胆 94.班门弄斧 9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96.后生可畏 97.讳疾忌医 98.危如累卵 99.指鹿为马 100.高山流水五、现代散文(15篇)1.白色山茶花……(台湾) 席慕蓉 2.匆匆……朱自清 3.春天吹着口哨……刘湛秋 4.金色花…….(印度) 泰戈尔 5.橡树…….(意)费拉里斯 6.雨之歌…….(黎巴嫩) 纪伯伦 7.信念…… 张 歧 8.白鹭………郭沫若 9.多彩的森林.……柴德森 10.梨花……许地山 11.天窗……..茅 盾 12.明月夜……(台湾) 席慕蓉13.榕树 (印度) 泰戈尔 14.论求知(英)培根 15.高处何处有 (台湾) 张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