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副咏仙女湖的对联再加横批,顺便再求首咏仙女湖的诗
春到仙女湖 1600多年前,东学家干宝所著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记录关于“毛衣女下凡”早记载,故事发生地就是今天的仙女湖。
曾经听一位朋友说,他为仙女湖写过对联:妙水妙山妙风妙月,妙不可言。
春色春声春梦春情,春尽销魂。
另一幅是:岚山横眉千峰翠,湖光照面万花春。
自新余出发,西行16公里,仙女湖便赫然映入眼帘。
水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人说仙女湖的水是最为洁净、最能变化和最具灵性的。
阳光下的仙女湖之水,鲜活而又柔软;雨雾中的仙女湖之水,清丽而又朦胧;曹雪芹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赞美了女儿的清纯与美丽
仙女湖同样也是水做的骨肉,柔婉的水既是女儿的秀魄。
仙女湖是以女仙文化崇拜为主,毛衣仙女、钟山峡仙女、昌山圣母都是充满浓浓的深情、充满着永恒母爱的女性神仙。
仙女湖散发出那种深远、平远、幽远的东方神韵
据说,每当春花烂漫之时,湖上都有白鹭成群结队地飞来,当地人说它们都是毛衣仙女的化身,它们的雪白身影飞动于山水之间,是湖上的一道美妙风景线。
钤阳湖景 如果你来到上游碧波万顷的钤阳湖畔,徐徐和风由远处吹来,轻抚在脸庞上,令人舒畅;细柔的发丝缠绕在风中,彷佛也飘扬着无限的喜悦。
脚步挨近了湖边,抬头仰望,天空是透蓝的,是那种希腊蓝色小镇上的蓝,缠绕着几缕云丝,与风儿不断彼此追逐嬉戏,美不胜收。
眺望远方,越过透明的湖水,青翠的山峰绵延嶂迭,一座绿绿的小岛映入眼帘,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迷样的光芒。
而宽广的湖面上驶着几艘白帆,缓缓地移动着,不知将驶向何方
在不远处的长亭里,是不是仙女在整妆梳洗,或寻找丢失的毛衣
流水悠悠,千帆过境后,她的董永会出现吗
舞龙湖景区 舞龙湖风景区位于仙女湖风景区东南,这里汊湾众多,山水缠绵相依,风光独具特色,是目前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内已开发景点最多,人气最旺,各项配套设施最齐全的风景区。
钟山峡景区 钟山峡位于仙女湖的中部,是连接舞龙湖与钤阳湖两个景区的水上通道。
这里有两座夹江并峙的山峰,南面的为南钟山,北面的是北钟山,合起来叫钟山在两山掩映的幽谷之中,因有巨石临江如峡,故名钟山峡。
大岗山景区 位于仙女湖西南30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属仙女湖的山岳型部分,素有“小庐山”之誉,人称“江西的九寨沟”。
大岗山主峰1096米,是新余境内最高峰,这里山梁纵横,风光秀美,气候宜人。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神奇的人文遗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瀑布、龙潭、奇花、异草、兰树,叫您流连忘返;古道、残垣、破碑、断桥、石刻令您感概历史沧桑。
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多飞瀑深潭,有开发观赏价值的瀑布十多挂,形状怪异,四时不同,有的飘飘洒洒像雾像雨又像风;有的飞流直下,跃落人间,幻化成七色彩虹,美丽了人间。
钤阳湖景区 钤阳湖景区位于舞龙湖上游,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平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
它以人文胜迹见长,充分体现了仙女湖的“古色”。
洪阳洞 洪阳洞,又名严嵩洞、狐仙洞,位于仙女湖钤阳湖景区西北部袁岭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庙,南瞰钤阳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溶洞而享有古今胜迹的美名。
相传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娄阳两人,曾在此洞栖身养性,修道炼丹,故名之为洪阳洞。
又因明代权相严嵩少时读书于洞中,迄今传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神话,所以民间又称之为严嵩洞、狐仙洞。
早在东晋刘宋时,洪阳洞就声名远播。
由于其钟乳嶙峋,题刻遍布,洪阳洞被收入清代国家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并为它在该书《山川典》中特设洪阳洞部,这在全国同类溶洞中是罕见的,足以说明其文化内涵的厚实和丰富。
据民国29年《分宜县志》载: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绵延十余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高大宽敞,西段幽暗深邃。
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守道邬鸣雷顺着洞口的山势建造三间亭屋,重塑葛洪、娄阳两仙真像,屋上悬匾,题写洪阳古洞天洞名。
洞口之后的洞门,东向离地40尺高,始感幽暗,每间各有小门,可次第而入。
旧有游人进到第72间时,听见昌山渡传来的篙声。
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氤氲。
内有穴通顶,仰见天日。
俗云: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
各洞特点各异。
首洞就是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娄阳二仙塑像。
仰面石壁上横镌洪阳古洞天五个大字,古朴苍劲,气韵雄健。
洪阳古洞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抚云崖。
云崖的对面有块题诗石,刻有历代诗文。
从题诗石下来就是志游石。
字壁与志游石下方,是洪阳洞的标志性景观--丹灶、丹池。
据说这是葛洪、娄阳炼丹用过的灶、池,如果将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腾的热气,相传这是当年炼丹的余热。
此外,洞的右侧还有块呈弧状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
二洞地势渐低,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称擎天柱。
柱左是悬碧、云岩、斗光、五云岩等石;柱石为孕云石、题名石、丰钟石、观音石四景。
孕云石孕育的云雾,飘浮不定,缠绵于柱的左右。
三洞宽广绵长,石若云流;中上部并列壶里乾坤、别是一天(亦称别是洞天)两景;右为瀑布飞泻、玉笋峰立;左为流云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
四洞中立一柱,名为大龙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为弯曲。
四洞中还有石僧、云石、寿星、栖凤、蹲狮、啸虎、观音石、童子石、土地石、石香炉等景。
四洞的特点是四角有景,别有风味,分别是观音石、云石、石香炉、啸虎石。
五洞上悬雪崖、云窝、石磬,与烟光相掩映;中列银峰、石墙、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阳洞自五洞之后,便分为东西两段。
从东段来看,东六洞中置一柄高张的仙伞,伞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石窦;伞左为云海悬钟。
钟左峭壁陡立,带岩直竖,仿佛八幅罗裙,是名带岩八幅罗裙。
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爱。
东七洞上有云波盘涌、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为盐翁与醉仙,默然相对于雪白的盐池两旁。
千古兴衰,万物生灭,似乎都在他们的无言之中。
东八洞霞灿云流,直垂而下的石帘与方广平夷的题诗石争奇竞势。
东九洞则是通天独步天下,一线阳光透下,给这里洒下几许温暖。
下面的众多小石犹如引颈相望的鸡群,众星捧月般地环绕着洒下阳光与温暖的通天窍。
东十洞在悬崖坠石的掩映下,立着一块屏幕般的题名石,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游人题名其上
而洞左下方的马冈,宛如一匹过河的骏马,半掩其体;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备,传说为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阳洞西段。
西六洞云浮天际(浮天石),云庵隐现。
右侧的石鼓叩之欲鸣,鼓下莲房,历历可数,妙不可言;左侧为裙褶石。
洞底琼峰玉穴,互为阴阳。
西七洞左有帆樯高挂,舟船急进;右为石燕纷飞,犬牙交错;右下方是四根石笏,端平耸列。
西八洞左置龙门,右竖大石门,下蹲石麟,似有麟游洲渚,倒影乎汉水澄泓之趣
西九洞上为桠崖(一称柳岩)共玉笋并列;中有雪岸与冰崖(又名消水洞)遥峙;下面是石龟、玉山,那石龟的头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
西十洞的浑天仪石,壁光莹净,横贯两端,像长虹一样弧状拱起,呈曲线之美;浑天仪之下的左壁有鹤岩,三只姿态各异的石鹤,或昂首向上,或平视前方,或回头凝望,充满了天然的野趣。
西十一洞天线弧悬(一线天),翠屏叠嶂,左枕卧龙,右为波涛起伏的浪纹石,右下角耸立着大块乳石岩。
最后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浆、滴漏、霞纹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纹石红紫辉映,韵味无穷,左下方跪着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视石牛的石彘、石犬。
此外,洪阳洞东侧还有小洪阳洞,宽敞可容百人,内有玉仓、石阁、石磨之类的景观,已与洪阳洞连通。
洪阳洞之上百余米,又有一洞,内中天地,尚待探索和开发。
洪阳洞洞口还存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4年5月4日它被列入新余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物旅游胜地。
现在,洪阳洞内道路井然,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成为仙女湖的一个重要景点。
有哪些写仙女湖的200个字作文
你们去过仙女湖吗
那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碧波荡漾的仙女湖,令人流连忘返。
走进仙女湖,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栽满了花花草草,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湖水是平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的映出高的山,绿的树,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仙女湖最为神奇的是“卧佛含丹”。
那是有天然石块组成的1000米的大卧佛。
卧佛头北脚南,卧佛的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见,每年3月、9月中旬下午六时左右可见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入,成为轰动一时的“卧佛含丹”的奇观。
真是“欲把仙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呀
仙女湖的文化传说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最经典的一首了
赞美仙女的诗句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描写七夕的古诗佳句
古代描写七夕节的著名诗句,有“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
诗文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开头两句“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即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看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即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二)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
诗文曰:“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该诗文大意为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
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在诗中,作者绘制出一幅静夜图,即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
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
(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
诗文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
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仙女湖的由来,一句话
“仙女湖”的名称源自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述的“仙女下凡”美丽传说: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