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浪费粮食的诗句
《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
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倡导节约,不浪费粮食的一段话
一周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关于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手抄报资料
节约粮食,是每个公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费得起就可费。
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
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人们的生活过得,“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
积沙成堆,积水成河。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
事实摆在眼前:我国人口己超过13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1\\\/4;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
在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减少粮食500亿斤。
而且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
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
现实绝对不容乐观
必要性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
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
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节约粮食宣传图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状态。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
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
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
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
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
大会关于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
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
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
更长的时间呢
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而且,在长征途中,有许多革命先烈因饥寒交迫而死。
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要不然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
建议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尽量带回家。
8、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江上渔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