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唯美的句子
1、秋天的重阳不公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2、浓郁的茱萸在峰顶遥望友人的容颜,重阳的糕点融化亲人浓浓的柔情,菊花的美酒浸润心底思念的记忆,团圆和乐的心愿似飞箭直指心田。
愿重阳佳节家家温馨美满庆团圆,户户安宁享祥和。
3、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就是一宝。
现在老人节到了
祝福老人们节日快乐~身体安康。
4、鸟南归,心回飞,重阳团聚不久归,菊花香,枫叶红,团圆时刻情深浓,常思念,盼重逢,佳节携手齐放松,祝福来,寄关怀,祝你重阳笑开怀。
5、恰逢国庆遇重阳,祝愿您,与国同庆幸福绵长,天地祝福富贵安康,万众共乐事事吉祥
6、秋高气爽景象美,菊黄枫红香飘然,九九重阳金光照,万紫千红大地金。
人老不失戎马志,余热生辉耀九重,振兴九洲心不老,生龙活虎精神富。
九九重阳节,祝愿全天下老人与青松永同龄。
250分(完成任务自己开价,我加帖追加)古诗词收集
你是辛勤的 用知识做 培育祖国花儿 (男)你私的蜡烛 倾尽毕生精力 燃烧照亮别人 (女)桃李满天下 是你一生的夙愿 三尺讲台上的 英姿飒爽 是你永远的眷恋 (男)黑板上飞舞的 是你的汗水 笔触尖流淌的 是你的期盼 (女)你用母亲般慈爱的双手 抚慰万万心灵 撑起千千梦想 实现个个希望 (合)老师啊,老师 你用爱心和执着 坚守着人民教师这光荣的事业 你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履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女)在这走向成熟的九月 我们满怀感恩 迎接你的节日 (合)请让我们真诚的说声: 老师,你好 老师,你辛苦了 愿你节日快乐
(男)送您一束鲜花 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 (女)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 给您带来一丝甜蜜
(合)老师——您辛苦了, (男)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 (女)是您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 (男)是您给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 (女)是您告诉我们: 遇到困难时 不要轻易说放弃 (合)从此我们的生命中 随时充满了欢喜 少了许多烦恼 增添了一份坚毅 (男)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季 您仍紧握手中彩色的画笔 描绘着美好的蓝图 滋润着祖国的桃李 (女)深夜里您还在认真地备课 睡梦中您仍回味着我们成功的乐趣 我们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 是您给我们奏出美妙的旋律 (男)您是辛勤的园丁 (女)我们会牢记您的谆谆话语 (男)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合)友爱,健美,求实,进取
(女)你教会多少人 他们都为你流过泪 (男)可他们真正懂你时 你 已经累得 花了眼 驼了背! (女)老师啊
千言万语 也说不尽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
(男)在这喜庆的节日里 让我们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 向您表达忠心的祝愿 (合)老师, 在这第23个教师节的日子里 我们再次祝你 吉祥如意 幸福安康 老师,我们永远爱你
《暮江吟》全文和意思是什么
暮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残阳铺,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
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
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以上内容摘选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