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民乐魅力的诗句

民乐魅力的诗句

时间:2019-07-23 02:53

中国民乐的魅力

中国民乐有悠久的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却只能唱低音。

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歌子就会唱得很不像话。

中国的乐器很多,比如二胡,就是一种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才会用它来演奏他内心的凄苦。

想象一下他一边拉着胡琴一边在江南细雨里慢慢走着,巷子又是长长的,细细长长的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的湿气,就更没了悲剧性之外的那一点点亮丽。

大多都是悲剧性格,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

马头琴能不能演奏欢快的曲子

我认为几乎是不能,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

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

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

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浑地响起来了,拉的是什么

是。

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

听马头琴演奏这只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

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比如,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里怜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是一塌糊涂的。

演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

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效果。

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如蒙古民歌,性的挑逗在这支曲子里明显是很强烈的,但一演奏起来,还是不脱悲剧的味道。

这悲剧的味道让人产生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欲望,这倒合乎常理,越悲伤的人越想去行乐。

中国的乐器里边,琵琶是比较没有性格的,它有些像钢琴,没有太明显的性格因素,却能演奏各路曲子,欢快的它来得了,悲伤的它也可以来。

这就让它显出一种大度。

就像是一个大气派的演员,什么他都能演。

古筝也是这样的,古筝一旦演奏起来,便不是一条小溪样弯弯曲曲地流淌,而是从天边铺排而来的无边风雨,里边还可以夹杂着闪电和雷鸣,可以很迫人把你推到一个抽象的角落里让你去做具体的想象。

琵琶也是这样。

这支曲子里就有马在不停地奔跑,雨也在曲子里下着,云在曲子里黑着,有火在曲子里惨淡红着。

琵琶、古筝都是这样的大角色演员。

箫和古琴却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和古琴却是韵,需要更大的耐性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棵两棵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

听箫曲和古琴曲要闭上眼睛,要让自己暂时离开柴米油盐的现实,饿着肚子和有着强烈的肉欲是无法欣赏箫和古琴的,箫的性格其实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而二胡却更现实一些,所以二胡不能演奏和这样的曲子。

箫却要以惨淡的江天做背景,天色是将明未明的那种冷到人心上的深蓝,冷冷的,还有几粒残星在天上,雁呢,已经在天上起程了,飞向它们永远的南国,飞得很慢,这就是箫的背景,红红的满江边的芙蓉花是和它不协调的。

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境界才不至于太凄冷。

笛是欢快的,跳跃的,但在山西的北部,笛这种乐器一出现在二人台这种地方小戏里,就很怪地尖利利地变得凄苦起来。

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这是不同的角色,根本的不同,想象不出来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箫。

笛的悲剧性是要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表现出来的,比如中凹晶馆中赏月时那冷不丁突然响起的一声笛,直让人心惊胆跳,像见了鬼,又好像一个平时温和的人一下子暴跳起来发了脾气,猛厉、没由来、让人防不住,几乎是绝望了的意思,一声就够了,这时候也只有笛才能压得住那种强作欢乐却已悲从中来的场面,如果让箫出场,会压不住那种气氛,那气氛太大,太沉,太暗,只有笛才压得住。

中国的乐器里,唢呐是一种极奇怪的乐器,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地在那里演奏着,让人完全捉摸不定。

中国的红白事的场面都离不开唢呐的惊惊乍乍。

你觉得这种乐器的性格变化得太快太无常,喜欢与不喜欢它全要看是什么场面,是场面决定它的位置,而不是由它来决定场面。

有一支湖南的名曲是《鹧鸪飞》,是用梆笛吹奏的,梆笛那有几分哑哑的音色给人一种疲惫的美感享受,颓唐的,疲惫的,无奈的美真是具有一种让人松弛到骨的魅力。

梆笛吹奏的那支《鹧鸪飞》真是美,那只孤独的鹧鸪从远到近不倦地飞着,就是不离人们想象的左右,因为这鹧鸪,人们自然会想象那南国的山山水水,想到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唢呐吹奏的《鹧鸪飞》则完全是没了韵味的,没那种清韵,是世俗的热闹。

唢呐的性格是直爽,直爽到有些咋呼,一惊一乍的,让人防不住的,或者拉长了,好像是一条线,你看着它断了,却分明没断,你想象不到吹唢呐的人是去什么地方找的这么长的一口气,这时候的鼓掌纯粹是为了技巧或者就是恶作剧的怂恿,怂恿演奏者再吹下去再吹下去,或者这演奏者就会一下子闭过气去,有时候唢呐会没来由地急促起来,这急促让人想到战争中的子弹如蝗乱飞,直吓得人们把心伏在那里不敢动。

和唢呐相反的有笙,唐代的故事“吹笙引凤”,首先那凤是因为笙之动听才会飞来,笙是以韵取胜的乐器,笙的声音得两个字:清冷。

这清冷二字似乎不大好领略,不亮丽,不喑哑,有箫的味道在里边,但远又不是箫,很不好说。

唐后主的“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清尘,忙煞看花人。

”那管弦中的管想必就是阵阵的笙歌,只有笙,才会一下子布满江面,如是笛,就太亮了,直线似的在江面上飞起,就不对路了。

中国的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京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一种戏曲中的装饰物,一个人在早晨的湖边独自拉京胡,你站在那里仔细听,就连一点点哀愁和喜悦都分析不出,他让你想到的只是一处经验的突然降临,忽然是妖精似的花旦出来了,忽然是悲切切的青衣掩面上场。

京胡和高胡又不一样,高胡可以很凄利很绝望又很争胜,那是一种斗争性很强的乐器,说到性格却又似乎接近青春得意,执著地在那里逼尖了嗓子诉说着什么,你听也罢不听也罢。

中国乐器里是很少喜剧性的,雷琴好像是其中惟一的一种,可以学鸡叫,学马嘶,学各种小鸟~《百鸟朝凤》这只曲子让雷琴演奏起来让你真是会忘掉了乐器的存在。

雷琴什么都可以学得来,就是没有自己的本声本韵,雷琴就是这么一种乐器,它可以算是喜剧性的。

但它又根本无法与锣鼓相比。

锣鼓算乐器吗

当然算,锣鼓其实也是一种难以定性的乐器,但它出现在喜庆的场面太多了,所以,锣鼓一响起来,人们就兴奋了,这是历史的潜移默化。

在中国,死人而敲锣打鼓是没有的事,喜庆的日子又离不开它,它的性格就这样给糊里糊涂地定格了。

 中国的乐器里,最不可思议的是埙,它在你耳边吹响,你却会觉得很远,它在很远的地方吹动,你又会觉得它很近。

这是一种以韵取胜的乐器。

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超然独行的性格,世上的事都和它好像没有一点关系,它是在梦境里的音韵,眼前的东西一实际起来,一真切起来,埙的魅力便会马上消失了。

音乐永远是一个人的,上百上千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听什么

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花的生命可以透过音乐一览无遗。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揣摩每一种花的独特美感,用音乐赋予花全新的生命.....我相信,爱乐的你我,聆听便是最好的享受,音乐是永远流淌在我们心田的感动。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产生了许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

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

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

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

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

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

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

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

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

多美的景色

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

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阳的魅力之所在。

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

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

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

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想,即“想象”。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

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深呼吸

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

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

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

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

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

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

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闪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

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汉子们正往家挑着水,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说,“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

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诗词教学课,必将会使堂课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使得教师与文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必然会与课堂的意境也浑然一体了。

这么一个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其实,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种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而不乏美韵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形容“民乐”的成语有哪些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生的一个快乐棒,它能挥去我们的悲伤和失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希望。

无可厚非,美妙的音乐是有不同的乐器散发出来的,从古至今乐器就有很多种类,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魅力和气质。

演奏乐器不仅能够铸造你的性格,而且能够给你带来不同的魅力和气质。

1、小提琴小提琴不仅是管弦乐器乐队中最重要的乐器,同时在室内乐、民谣乐、爵士乐等乐队中都散发其迷人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小提琴是丰富多彩多才多艺的,既能弹奏出悠扬的曲调,又能让人感到心潮澎湃。

小提琴是四根弦的乐器,通过琴弦震动发出声音,他们发出的声音清脆脱俗,能够和其它乐器行程鲜明对比。

小提琴的魅力从姿势特点就能让人感受到优雅、放松,又彰显规整有度,其声音轻盈高亢、沉郁并存,让演奏者有绅士、大度、悠扬的魅力和气质。

2、吉他吉他是比较容易学习的一种乐器,它是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在乐器王国中仅次于钢琴和小提琴,吉他的在全世界是非常的流行,几乎任何的乐队都有吉他伴奏。

吉他音色独特优雅,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多彩,表现力极强,吉他属于弹指性乐器,能够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和节奏感,让人感觉到演奏者的活力和运动感。

会弹奏吉他的人更有魅力和吸引人,演奏吉他的姿势随遇而安不受任何的束缚,能够彰显潇洒、狂妄、酷帅的魅力和气质。

3、鼓鼓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从古至今鼓被尊奉为天通,它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鼓的声音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非常的雄壮和威武,能够彰显人的力量和气魄。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震耳欲聋,所以很早就被当作助威的工具,它能够唤醒人的气势和内心的激情,在古代逐鹿之战中是发起进攻的号角。

4、琴琴,又称作为古琴或者七弦琴,在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必备的修养,而弹琴位居首位,可见琴在古代的地位。

琴是君子之器,它意味着品德端正,君子风范,琴的演奏非常的隆重和郑重,演奏者必须正襟危坐、庄严隆重,而聆听者同样如此。

琴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程度的体验。

5、笛笛子是一种吹管乐器,也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笛子有很多的分类包括:长笛、短笛、竹笛、顺笛等,笛子被称作为“民乐之王”。

吹奏笛子必须身姿端正、气流平息,然后集中发音,笛子的声音非常清脆悦耳、高亢洪亮,笛子的表现力非常的丰富可以吹奏出断音、颤音和滑音,能够很容易的听出吹奏人的情绪,无论是舒缓、平和,还是急促、跳跃。

笛子代表的是王者风范,彰显川流不息、滴水石穿的魅力。

6、二胡说起二胡大家就会想到“赛马”独奏曲,其气势磅礴、气息热烈、旋律奔放,能把一个人喜悦的心情表现的酣畅淋漓。

二胡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放荡不羁的象征,是气势壮观的意境,让演奏者能够不留余地的把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来,给人以豪爽、大度的感觉。

7、琵琶“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句古诗让人浮想联翩。

琵琶是传统弹拨乐器,著名的乐曲有:十面埋伏、昭君出塞等,琵琶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同时又伴有丰富的泛音,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能够彰显一个人的七情六欲,特别是能够散发女生的娇小玲珑、闭月羞花的妩媚。

还有很多的乐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乐器是人类文化修养的产物,会一门乐器起码是不会得抑郁症的,因为音乐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弹奏乐器都能让人心平静。

所以,建议大家都要学会一种乐器来彰显自己的魅力和气质。

女生会什么乐器你会觉得她很有魅力

我个人觉得会弹古筝的女生是最有魅力的。

因为弹古筝的 女生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古代韵味的,我个人对古代的女生有一定的喜欢。

民乐喜洋洋表达的是什么? 是丰收时的喜庆吗

每当人们欢度喜庆日子时,耳边总能响起民乐合奏《喜洋洋》。

儿时,我就十分喜欢这首曲子,尤其是曲中的笛子演奏,那三吐与花舌技巧的运用,作为初学竹笛的我,更是羡慕不已。

《喜洋洋》是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美誉的刘明源先生创作于1958年,这50年来,可以说是风靡全国,深受听众的普遍欢迎,被认为是刘明源创作的曲目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全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

A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作者以两支笛子声部的重叠、顿音和加花的手法,充分发挥了原曲轻快活泼的特点,并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B的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作者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将上下两句发展成起承转合的四句;以笛子、二胡与板胡以及各种技巧来润饰旋律,木鱼的清脆节奏衬托曲调,喜悦的歌声犹闻在耳。

第三段完整重复了A的旋律。

中国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天津市人。

6岁起随父学习板胡和京胡,11岁加入天津“百灵乐团”、“闽粤会馆”等乐社,曾学习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

1947—1952年在天津胜利、皇宫、永安、惠中等歌舞团及评剧团任乐队队员。

1952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任演奏员。

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民间乐器比赛金质奖章。

后任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民族乐队独奏演员。

1982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器乐系副主任。

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尝试改良制造了新型板胡,并创作和演奏了大量的民乐作品,如高音板胡曲:《马车在田野上奔驰》、《丰收乐》、《节日》、《咱们的领袖》、《月牙五更》等;中音板胡曲:《眉户联奏》、《喜车红马运粮忙》、《云雀》、《樱花》、《秦腔牌子曲》等和高胡、二胡、坠胡、中胡等曲目。

由于刘明源先生的特殊贡献,被誉为“继刘天华、阿炳之后的又一位中国民乐的一代宗师”。

刘明源在胡琴演奏的历程中,由于长时间与各种不同的戏曲和地方音乐风格的乐队配合,培养了他日后在各种唱腔与风格形态上精致细腻的表现。

刘明源是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之一,在中国和国际乐坛中,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称誉。

刘明源精通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多种拉弦乐器,尤其擅长板胡与中胡,其技巧娴熟流畅,风格洒脱而细腻,对戏曲及地方音乐风格的充分掌握,堪称无人能出其右。

除了胡琴之外,他还练就了一手好钢琴,曾担任过爵士钢琴师;同时,亦曾拜师学习蒙古族歌谣,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掌握得十分到位。

刘明源创作、改编并演奏的音乐作品甚丰,这些作品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强烈的艺术魅力,其中尤以民族器乐合奏《喜洋洋》、《幸福年》、二胡独奏《河南小曲》以及中胡独奏《草原上》和《牧民归来》最为脍炙人口。

适合成年人学习的中国乐器,简单且不俗

那要看你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对于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来说,那等于0。

如果面对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你会乐器,当然对她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不过现在好像是个孩子都会上一门乐器。

其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所以会那些高难度的,冷门的乐器,反倒更具吸引力。

会弹个吉他,吹着口琴,玩个尤克里里,已经不上道儿了。

最近出现了古琴热。

随着接触它的人多了,其神秘感也就不存在了。

魅力也会减少。

总体来说会弹钢琴,其魅力应该是最大的。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技法繁杂。

和弦众多。

学习的人多,真正学有所成的人不多。

一般作为一个会弹钢琴的人,其魅力指数绝对超过会其他乐器的人。

如果作为民族乐器来说,会弹琵琶,魅力指数会很高。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古筝呢

是因为古筝相比较而言,学习起来简单,学习的人也多。

现在很多女孩都学习古筝,弹的都不错。

这也是魅力指数相对较低的原因。

而琵琶不同。

琵琶被誉为民乐之王。

也是技法繁杂。

讲究左右手精准配合。

其音乐表现力超强。

所以学起来非常难。

学有所成就更难了,所以学习它的人数也很少。

如果一个人说,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她的魅力指数会迅速增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自于哪个典故

[民乐典故]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

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

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示例〗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梁实秋《听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