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他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翼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来,得新鲜有味。
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
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
“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这个是参考答案,如果你觉得好就用吧~~~
仔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分别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知趣
“从流飘荡,任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表面上是在说景色秀美,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寄情于山水,不追求功名利禄,鄙夷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说明了作者吴均清拔有骨气,不与官场上的人同流合污,而是在山水之间留连.文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月亮含有什么寓意
月亮在中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
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
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
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
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
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
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
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
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
……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
……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
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
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
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
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
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
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
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
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
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
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
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
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
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
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
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
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
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
“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
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
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十五月夜》)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
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
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
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
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
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
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
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
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
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
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
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他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手法。
写出了海鸥面对暴风雨的极度恐惧。
同时,海鸥又是比喻,比那些面对革命非常害怕的自私者。
古诗《江雪》全文解释及赏析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释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
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
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
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
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
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
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
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
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
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
.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
诗题是“江雪”。
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
栖鸟不飞,行人绝迹。
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
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
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
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