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含雨意象的诗句

含雨意象的诗句

时间:2020-07-21 19:24

求唯美诗句

求诗句含桥与雨两字或意象,感谢ING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

——《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白居易】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梦江南》【皇甫松】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菩萨蛮》【温庭筠】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柳》【郑谷】

写出两句与“雨”为意象的诗句

初次与你相逢,烟也濛濛,雨也濛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未断魂。

带有意象的诗句大全

1、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2、柳。

“柳者,留也。

”古人有折柳之习。

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

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

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屈原的《离骚》。

4、桃、菊。

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子规、杜鹃、鹧鸪。

、思念故国之情。

表达思乡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舟。

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

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春。

古诗中的意象很丰富。

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的也不少。

8、秋。

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

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

风雨 单看雨 有喜雨、愁雨、禅雨、悲雨 等情绪不同 意象的表达也不同风 则有 塞外之风 , 悲壮也 ;杨柳之风,依恋也;山雨欲来之风,征兆也……若风雨同用 则其意自不必说 有灾祸、艰难、困苦之意

1 古诗中的意象“雨”通常有哪些含义呢

古代诗词中的雨是的意象: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

诗人、词人借雨抒情。

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

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

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

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

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

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

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

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

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

迢递送星槎。

”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

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

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

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

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

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

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

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

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

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

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

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苏东坡。

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

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

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六、结语   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词人心中的雨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雨。

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词人丰富而细密的感悟。

无论是希望之雨、朦胧之雨、悲愁之雨、禅意之雨还是人生之雨,都为诗人、词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他们给最常见的雨,赋予了最多彩的艺术生命。

全部类似问题换一批

摘抄有以下意象“雨”“蝉”“芭蕉”“梅花”“杜鹃(子规)”的诗句各3句

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芭蕉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风雨暗萧萧,鸡鸣暮复朝。

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夏芬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冬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且如今年冬,未修关西卒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雨的意象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打开唐诗选集,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讨人喜欢的雨  韦应物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在王维的笔下,雨使大唐气象更加壮观。

“云里帝城出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这是一幅带有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

由于云遮雾绕,一般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和昌盛。

  又如柳宗元的“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

  杜甫(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

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

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  二、引人愁丝的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李商隐的中这样写道:“,珠箔飘灯独自归。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

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

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

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诗借助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离别的寥落。

前一句色彩和感觉对照。

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觉其冷。

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又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

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清新雅致的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

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

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常建,一个在唐代众多诗人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绝句《三日寻李九庄》却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诗。

“雨歇杨林东渡头”,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

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清脆满眼,生意盎然。

为诗人出外寻友提供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氛围。

雨后必然水涨,又为诗人泛舟访友平添了几分乐趣。

  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

受此影响,唐代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

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

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充满禅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

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就是写诗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感到极度的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们被秋雨摧毁;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里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发现这些无知的草木昆虫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了。

雨声在这里就成了诗人彻悟的诱因。

  还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

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

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

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

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有关酒,风,雁,雨,梧桐,黄花意象的诗句及其含义(各两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 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