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描写瓷壶的诗句

描写瓷壶的诗句

时间:2013-12-11 03:48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这首诗出自谁?

在百度里搜了一下,结果是:[转帖]唐代瓷壶刻有神秘诗句 将亮相嘉德拍卖会 唐代瓷壶刻有神秘诗句 《全唐诗》未收录此诗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一首描写相思的唐诗,文字精炼,通俗易懂,但却未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近日将在嘉德公司拍卖的一只唐代瓷壶,将这首诗保留到了今天。

嘉德公司的今年第3期四季拍卖会将于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

瓷器工艺品专场共推出800余件精品。

嘉德公司的瓷器专家介绍,唐宋陶瓷部分中,有一件唐长沙窑褐彩题“相思”诗注壶,壶身有行楷书五言诗一首:“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嘉德公司的文物专家查遍资料后发现,此诗未收录于《全唐诗》中,只是借这把瓷壶为载体,才得以传世,十分难得。

该壶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

求跟茶有关的古诗,古文,需要表达品茶的乐趣或深意的诗句~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用文字描写古代人怎么泡茶

红楼梦曾经提出雪化水是最好的泡茶用水,要是用梅花上的雪化水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在“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  上,江水中,井水下”。

明代田艺蘅在中说:“茶,南方嘉木,日  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  明代许次纾在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明代在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  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

”可见水质能直接  影响茶汤品质。

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  影响更大。

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

“蒙顶山上茶,扬  子江心水”,名扬遐迩。

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洁。

宋在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  在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  诗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鲜。

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清而轻,山下泉清  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

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  无用。

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  三是贮水要得法。

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山介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  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  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

”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  :“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贮水瓮预置于阴庭  ,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

假令压以木石,  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

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朱水(山水)、溪水、  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

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种为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

陆羽曾在  《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

茶壶的种类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⑨”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

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

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形俯捺履行者译文

★ 孔夫子拍卖平台注意事项

孔夫子旧书网仅仅提供免费的交易平台,拍卖、参拍等任何行为网友都应该谨慎和负责,同时网站郑重提醒您:网上交易有一定风险。

本网站不参与任何形式上的交易,为此孔夫子旧书网不承担拍卖中的任何法律纠纷。

孔夫子旧书网对用户在网上交易过程中提交的各类出售物品没有审查义务,所以您必须对所拍卖物品的情况及出售人的情况进行谨慎判断并且在交易前看清卖家所出售的商品以及出售条件。

除特殊情况外,竞拍成功即表示您已经与卖方订立了货物买卖合同,若您不履行该合同内容,则卖方有权要求您承担违约责任。

卖家可以规定交割期限,在交割期限内,买家如不履行交割义务可以投诉,网站可以予以买家警告,如果多次被投诉,则可取消竞拍资格。

卖家如果不履行交割义务,网站则可给予警告,严重者可以暂停甚至取消其拍卖资格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 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的按钮,就深藏在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之中。

这些典籍文献如实记 载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前进步履,全面传递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神气氛,曲折地映现出时代的 式微兴盛与社会的朦胧身影。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人,将从这些著述中发掘出十分丰富的文 化信息。

其要义正如丹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 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种 种族的心理。

(《<英国文化史>序言》)丹纳说的是英国,说的是文学,但对于中国茶文化何尝 又不星如此呢? 作为一个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能指(signifier)--即符号结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包蕴 着丰饶广阔的意义。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它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捕 获它的魂灵,获悉它别开洞天的深邃。

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就我们编撰 《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 们尚未翻阅。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 自觉和深化。

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大行,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封建王朝也推行一系列的茶政茶法,实行茶叶专卖、以茶易马,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

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也都和川门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从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

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

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

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

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

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

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

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

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

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一时期最有光采、最有个性的,除了少数茶书外,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各种杂著上。

这些杂著透露出更有风采的文化信息,举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几乎每个朝代文坛领袖、盟主或名流,大多都与茶文化结下了姻缘。

如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曾巩、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朱熹、吴文英等,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明代的朱权、高启、郎瑛、于谦、汤显祖、文徵明、杨慎、徐渭、王世贞、袁宏道、袁中道、张岱、高濂等,清代的全祖望、顾炎武、王士祯、钱谦益、李笠翁、施闰章、工夫之、纳兰性德、曹寅、金农、厉鹗、郑板桥、丘逢甲、纪昀、俞樾等。

二是匡正了对辽金元茶文化的误解。

这一时期的茶诗文和茶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宋辽、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

如《辽史》有关辽朝朝仪行茶的记载,比《宋史》还要多。

南宋与金对峙,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的党项人,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

蒙古人主中原,由于秉性质朴,不好繁礼缛节,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

虽然,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却也不乏爱茶之人。

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年。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雪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劝;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人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

他得茶时的欢欣,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吗?三是茶文化向两头的延伸,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宫廷茶文化虽然唐代就已出现,虽然由于陆羽《茶经》不载曾使后人茫然,但1987年法门寺唐代皇宫金银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

而宋徽宗《茶论》和清乾隆的茶诗,更充满着宫廷茶文化的韵味。

诸如关于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关于明清茶馆的描述和记叙,关于茶进一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都把茶文化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

前者是历史的必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

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

除茶书外,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几乎凡不是韵文的作品都可以归人其中。

茶散文 类作品,人们所常见的有:记,如《顾渚山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斗茶记》、《煮茶梦 记》等。

序,如陆羽《茶经》序起码有八篇之多,著名的还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龙茶录>后 序》、《<品茶要录>序》等。

与序相联系的则有跋,如《<陆文学传>跋尾》;还有传,如《陆文学自传》,以及拟人化的《叶嘉传》。

此外,有随意性极大的笔记,如《老学庵笔记》、《清稗类钞》等 都记载了不少茶事。

还有表,如《为田神玉谢茶表》、《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进新茶表》;启,如 《谢傅尚书惠茶启》;奏章之类的公文,当也属于此类。

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内容,如《与兄子 演书》常为人征引。

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则有赋,如《拜赋》、《茶赋》、《南有嘉茗赋》、《煎茶 赋》;颂,如《茶德颂》;铭,如《茶夹铭》、《瓷壶铭》;以及檄,如《斗茶檄》,都是有影响的篇章。

韵文类作品最为常见,包括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联等。

茶诗是年代久远的文学形式之一,唐代陆羽《茶经》中收入孙楚(约218-293年)的《歌》、左思(约250-350年)的《娇女诗》、张孟阳(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楼》,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杂诗》,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诗,却折射出茶事入诗萌芽期的状况。

而且,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吟诗作赋是文人的基本功,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诌几句。

所以,历代不仅是诗人或著名人物,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留下了几首茶诗。

这些茶诗的数量起码应以千计,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数量就更为可观。

其体裁多种多样,几乎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都有作品传世,其内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当广阔,其中一些名句逐渐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语。

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以茶为内容的词作也应运而生。

诗词大家、书法圣手的苏东坡以才情名震天下,他的茶诗多有佳作,如《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常为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诚斋体的创制者、大诗人杨万里高度评价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而他的茶词《行香子》,依然显示出大家风范,在短短的六十六个字中,以华章丽彩写了酒后煎茶、饮茶时从容不迫的神态和两腋清风的感受,由闹到静,由浓到淡,人生慨叹尽在不言中。

黄庭坚同样是文坛大家,他是江西诗派领袖和书法名家,多有茶诗名世。

他的茶词《品令》历来脍炙人口,那以优美文字、轻松节奏描绘出的烹茶、饮茶情景,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绪,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金、元、明、清都有茶词佳作问世。

如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文坛盟主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将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态写得绰约动人,蕴含着名士风度,文人心态。

而同样好学善诗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苏幕遮·夏景题茶》,则着意描绘夏季烹茶、饮茶的情况,写出了半入松风,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由于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学,散曲小令也纳入了茶事的内容。

元代节载德所作散曲《喜春来赠茶肆》,即由10首小令组成。

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广泛讲述了煎茶、饮茶的乐趣,写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以及茶肆的声价彻皇都,仿佛是一幅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元曲这种形式也被后代继承,清代吴城、厉鹗于1751年春三月,为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写成的《迎銮新曲》,就多处包含着茶的内容。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

而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枣林杂俎》,就记录过《富阳江谣》(亦称《富阳茶鱼歌》)。

这首歌谣控诉了官府胡作非为给茶农和渔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当时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歌谣附在奏章呈报,被革职为民。

茶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结合。

如最为人称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系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

据《杭俗遗风》记载,昔时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挂此联。

明清时期茶联极为丰富,许多名家都侧身其中。

清杭世骏(1696-1773年)撰写并以行草书录: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

江恂撰写并以隶书录:几净双钩摹古帖,瓯香细乳试新茶。

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题: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题书: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茶联。

而且,现当代人书写前人诗句作茶联者也不在少数。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也是常见的。

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

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

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茶事小说还只是平面地绘声绘色,那么,茶事戏剧则是立体地栩栩如生。

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无名氏的《鸣凤记》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

而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她与其夫赵明诚饮茶的趣事,清代洪升则将其富有文化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写进杂剧《四婵娟》,成为其中的第三折《斗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没有专门写茶的剧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劝农》一出,艺术地再现了雨前采旗枪、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等茶事活动。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论述有关茶的各种文字形式,其实是为了表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多样性。

因为曾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茶书、史料、茶法和部分笔记才属于典籍文献的范畴。

如果从茶史来说,自然是可以这么认定的。

但作为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来说,就不能排除文学和艺术,甚至象茶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以及出土文物之类,都应该网罗其中的。

否则,就是不完全和不科学的。

即使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为经、史、子、集,那么文学作品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白勺。

至于古代的茶书,自然是中国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我曾经说过一段话: 中国也是茶书的发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陆羽《茶经》产生的国度。

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 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级到高级的层累阶梯而上。

但是,陆羽《茶经》却石破天 惊,一出现就把茶书推向了高高的宝座。

这种奇异现象,常常使后继者叹为观止。

后续的历代 茶书,都为这座宝库增添了新的风采。

不过,其间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低潮落差。

当代,特别 是新时期的茶书,才真正实现了再创伟绩,再造辉煌。

中国茶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无比的 凝聚力,把祖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中国茶书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品、 精品,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茶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

(《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 版)这些论述虽然是几年前说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适用的。

宏阔广大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个多棱面的文化体,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由于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员,所以既涵容着一个民族久远的传统,又潜藏着一种人的心理, 一个时代的心理以及一种种族的心理的交流汇聚。

但是,这种复合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却大多没有逃离出六大领域,即:关于茶叶历史,关于品茗艺术,关于科技文化,关于茶叶法规,关于相关文化,关于茶艺思想。

追寻茶叶历史,人们一直期望能够溯本清源。

很显然,唐、宋、元、明、清的史料大多清晰、准确,西汉以后有饮茶也争议不大,而关于茶史起源则不甚了然。

清代刘源长撰《茶史》(1669 年前后)、余怀撰《茶史补》(1677年左右),均大抵杂引前人著作,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茶史起源的朦胧是因为典籍的缺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献的重要。

但是,即使有只言片语,由于采用者观点相左,也是大相径庭。

目前关于茶史起源之说,依然歧义叠出:最有影响的是陆羽《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为炎帝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并把这些视为神农氏的著作。

陆羽首先探讨茶史起源,最早提出茶事始于神农,自然有学术史的意义。

但由于后人考证《神农本草经》是汉代著作,就轻而易举地把陆羽的说法推倒了。

虽然后来不少著述依然坚持和沿用神农说,却直到当代也依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此外,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北宋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1063年)提出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

被《四库全书》认定是两宋间著述的《南窗纪谈》则称三国时已知饮茶,其依据是《吴志·韦曜传》以茶代酒的记述,连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也否定了。

有的甚至说饮茶起源于西汉,其依据是王褒《僮约》所载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至于与茶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茶字由来,特别是秦汉以前 荼、茗是否即茶,也有不同的意见。

看来,这些只能有待于新资料的菟集,并运用考古新发现和民族学资料,也许才能使尘埃落定。

这也证明,狭义的茶文化典籍文献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继续搜集整理有关文献也是非常必要的。

典籍文献的搜罗整理,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

品茗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典籍文献中载录最多的。

晶茗艺术,实际上是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在内的。

精茶是品茗的第一要素,无论是产地、采集、制作都需得地、得时、得法。

宋代蔡襄撰《茶录》(1049~1053年)、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所叙的宋代贡茶龙团、凤饼,历朝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铸茶饼值数十万。

而许多文人饮茶,有的临时采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研磨、烤炙,从中体验自制自食的妙趣。

水晶是品茗的又一要素,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晶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梅花草堂笔记》)但历代品茗专家对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不过,归纳起来都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品茗还要择器,讲究壶或杯的古朴雅致,壶要有美韵,杯要小巧。

品茗还要讲与人品、环境的协调: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

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明陆树声《茶寮记》)明徐渭的《煎茶七类》、冯可宾的《齐茶笺》,均有类似看法。

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至于饮茶方法,自汉唐以来多次变化,主要有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等。

但不论何种方法,柴炭、锅釜或器具、火候、色、香、味,都需要处处留神。

这些品茗艺术虽觉烦琐,却极有意趣。

只要按照典籍文献的说法去做,就可以体验到古典之韵。

科技文化在典籍文献中也有记述。

由于文字出于文人之手,他们虽有茶趣、茶情,除极少数人员外,却大多不谙种茶,也不重视种茶技术,所以只有一些零碎记载。

不过,这些文字包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的繁殖、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都有涉及。

而制茶方法的记述,则因不同时代的演变,而透出不同的时尚与追求。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讲的是茶叶生产的仪规,却实际上是谈的文化。

如一千多年前采贡茶前,要聚众在山间击鼓,以代雷声,使茶芽早日惊发。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多首诗记叙这件事,其中有两首写道: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阵声喊叫。

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只萌芽。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早春采茶时,开采前要击鼓喊山,把茶芽唤醒,从而使它萌发生长起来。

采下的茶叶带着两片叶芽,清香可爱,再加工成双风贡茶。

这表面写的是茶叶采摘,写的是茶叶科技,其实写的是茶乡风俗,写的是文化心理。

此外,典籍文献中还有关于茶业地理和名茶产地的大量内容。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茶业是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生产、流通及消费体制的建立与调整等等,都是政府密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

中唐以后历代政府调控茶业经济的制度政策法规等的总和,被称之为茶政。

茶政与历代财政、国防、文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首开先河于唐代,完备、严密并典型者于宋代。

其中实行的以茶易马政策,通过内地茶叶控制边区、利用边马强化内部统治,客观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代虽已首见茶马相易,却未形成定制,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才确定为一种政策。

从此,宋代及明、清时期都长期推行。

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唐代以后的文献有关茶叶法规的记载连篇累牍,眉目清楚。

在典籍文献中,记载有大量的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画、茶书法、茶的传说故事、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

茶之所以与各类文化联姻,有多方面的原因:茶具有清幽儒雅品格,是清醒头脑、陶冶性情的朋友,中唐以后的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茶能助文思,助诗兴,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对茶极为嗜好的卢仝说得浪漫夸张: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北京社会科学院王玲研究员在谈到从汉至唐茶酒地位的变化,很有见地的概括为:从酒领诗队到茶为诗魂。

茶既幽雅又隽永,内涵和容量很大,总能品出各种滋味,不断生发各种新的意境。

因此,中国大文人很少不与茶结缘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茶诗,著名画家又有茶画,著名书法家有茶帖。

但是,文人骚客多喜品饮活动,多与高雅艺术结合,大部分茶诗、茶画描绘文人与僧道品茗情形和个人感受。

而民间由于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所以多是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重点表现种茶、制茶、饮茶和以茶交友、普惠人间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感人肺腑和启迪智慧的佳作,成为上层文化的母本和摇篮。

典籍文献中的记载,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原型,也有利于进行分析比较。

茶文化典籍文献中的载录,虽然表面上大多是具体的人和事,但从更深层次的透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洞察到其中深沉而博大的茶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