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陵的一切诗\\\/文.谢谢.
1。
李陵简介 李陵(
~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
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将军李广利一起反击匈奴,汉武帝原来想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李陵坚决要求到前线杀敌。
他带领五千名弓箭兵出发,结果被匈奴骑兵围困起来。
李陵用车围起来掩护,让士兵在后边射箭,和匈奴兵对抗。
后来,李陵他们退到一个大沼泽里,匈奴兵就放火烧,李陵命令士兵也在里边放火,这样就可以先把芦苇烧掉了,等敌人放的火烧过来就自动灭了。
这真是个聪明的办法。
李陵的部下发生了纠纷,有个人受到别人的侮辱,就生气地投降了匈奴。
他投降后,还把李陵他们的秘密告诉了匈奴,这个秘密就是李陵他们的箭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也没有多少能战斗的了。
匈奴知道了后,就加紧进攻。
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没办法了,就投降了匈奴。
这次战役,李陵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军队却杀伤了敌人一万多人。
匈奴的首领对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军事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后来李陵病死在了匈奴。
2。
将军百战声名裂——泣血说李陵 最早知道李陵这个名字,是通过杨家将的故事。
据旧小说家言:杨业在被俘后,坚贞不屈,头撞“李陵碑”而死。
这是一个鲜明对比:忠良和叛徒,“站着死”与“跪着生”,其中的道德评判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知道得多了一些,对这种鲜明的道德评判开始感到糊涂,继而感到愤慨——我不是针对悲壮死国的杨业,他是好样的,我是针对那些让他撞了“李陵碑”的人(其实杨业是绝食而死的),他们编造这个情节干什么
羞辱李陵
他们配吗
编造这个故事的,不是宋人,就是明人——这两个都是对内凶残、对外孱头的时代,他们哪来那么好的自我感觉,管天管地,管起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掌握了终极真理,还是为自己的没出息找辙
让我们梦回汉朝,回到那个后世腐儒们无法想象、无法梦见的年代。
这是一个刚劲质朴的年代,一个激情、宏放、悲壮的年代。
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有雄深雅健、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有壮士悲歌、身败名裂的李陵…… 李陵是将门之子,他的祖父就是“飞将军”李广。
陇西李氏本是有名的军人世家,生于边塞,长于边塞,善骑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
可这一家子真是一代比一代惨:李广“生不逢时”(汉文帝曾亲口对他说:如果你生活在高祖时代,万户侯不在话下。
),心高命奇,自结发大小七十余战,反无尺寸之功以封侯,竟跟卫青赌气自杀。
广三子:当户(这个古怪的名字来源于匈奴的一种高级官职,可能李广是以此记录某一次战功)、椒、敢,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
但是当户、椒寿命太短,都先于李广去世。
只有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
”后来,李敢因为父死之仇,将大将军卫青打伤。
可能是出于歉疚心理,卫青吃了这个哑巴亏。
但是过了不久,李敢陪同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时,却被老上级、骠骑将军霍去病(卫青外甥)射死。
霍去病此时正炙手可热,汉武帝一力包庇,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于是,擅杀大臣之罪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李敢之子禹也颇有勇力,曾以剑刺虎,后来因受李陵事件牵连,被处死。
李陵字少卿,是当户的遗腹子。
李陵继承了这个军人世家的优秀品质,“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但是这个家族的厄运,同样也没有放过他。
前九九年,因为外交失败,汉朝与匈奴战端重开。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三万人从酒泉郡出塞,进击匈奴右贤王的根据地天山,格杀及俘掳一万余人。
可是在班师途中遭遇匈奴援军追击,贰师兵团在中途被围达数日之久,粮秣缺乏,突围无效,死伤枕籍,几乎全军覆没。
幸有假司马赵充国(后来,此人成长为汉朝中期最杰出的将领)率敢死队一百余人,向匈奴的铁桶阵发动自杀性攻击,终于打开一个缺口,贰师兵团得以突破重围,脱险而归。
这次战役,贰师兵团死亡十分之六七,赵充国身负二十余伤。
李广利奏报战果,刘彻召见赵充国,亲自察看伤势,嗟叹不已,擢升他为中郎。
显然,这场先胜后败的战役不能让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满意,于是再派因杅将军公孙敖,从西河郡(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出塞,跟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深涂山会师,毫无所获。
李陵当时官居侍中,一向以弓马娴熟、厚爱部属著称。
曾受命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侦察地形,因此被刘彻任命为骑都尉,统御丹阳郡和楚国战士五千人,在酒泉、张掖驻防,厉兵秣马,戒备北方的匈奴。
正逢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刘彻把李陵召到长安,命他保护贰师兵团的后勤补给路线。
但李陵叩头请求出战——过去,他参加的几次军事行动,都因为担任接应而未能与匈奴正面交战,这一定让他想起祖父李广的遭遇,而且也不可能实现他为国立功、重振家声的夙愿。
他说:“我所率领的官兵,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奇才、剑客,勇力足以扼虎,射箭百发百中。
愿意独立成军投入战场,分散匈奴的注意,策应贰师兵团。
”刘彻此时显然还很宠爱李陵,说:“做将领的都喜欢独当一面
你是不是不愿当别人的部下?这次动员的军队太多,没有马配给你。
”李陵说:“用不着马,我愿以少击众,用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
” 这个凌云壮志的回答,很让刘彻感动,于是下诏给强弩都尉路博德,命他做李陵的后援,负责接应掩护。
路博德羞于当李陵的助手(路博德当过伏波将军,对这位新生代的后起之秀,自不愿屈就),于是上报:“现在秋季将临,匈奴汗国草长马肥,正是兵力最强之时,不宜攻击。
请命李陵稍停,等到明年春天同时出发。
” 刘彻多疑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他怀疑李陵忽然胆怯后悔,教唆路博德帮他说话,不禁震怒。
一面下令路博德与从西河郡出塞的公孙敖兵团会师,一面下令李陵于九月出发,由遮虏障直到东浚稽山(今蒙古阿尔泰山)南麓龙勒水搜索匈奴,如果不见敌踪,即撤退到受降城休息。
领袖猜疑,援军不力,孤军深入,而且缺少战马,凡此种种,都给这次出征蒙上了不详的阴影。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按照计划,从居延出塞,向北挺进。
三十日后,到达东浚稽山扎营,把沿途所见的山川形势绘制成军用地图,派骑兵陈步乐先行向长安奏报。
刘彻召见,陈步乐简报行军情形,表示李陵能得到士兵的效死。
刘彻大为高兴,任命陈步乐当宫廷禁卫官(郎)。
然而就在此时,前线情势突变。
匈奴单于亲自统率的三万大军,已把李陵团团包围。
面对优势敌军的包围,李陵毫不慌乱。
他把部队集结在两山之间,用运粮车结成车阵,四周布防,自率精锐在车阵外列阵应敌。
前排战士手执盾牌长戟,后排则埋伏弓箭手。
命令:“闻鼓而进,闻金而退。
”匈奴兵团见汉军人数很少,直扑过来,前排战士迎战肉搏,然后返回战壕。
待匈奴追击,后排军突然万箭俱发,匈奴士卒应声倒地,死伤狼籍,急收兵还屯山上。
李陵军队尾击,斩杀数千人。
单于大为震惊,马上集结东、西各部增援,共八万余人,再发动攻击。
重寡悬殊,李陵只好且战且走,向南撤退。
但是缺少战马、机动性差的弱点,却让这支劲旅吃够了苦头。
他的步兵再强悍英勇,也无法摆脱骑兵的追击,将士们每前进一步,都要浴血奋战,可是匈奴骑兵两翼张开,很快就又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
这样艰难转战数日之后,部队已经是死伤惨重。
李陵下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可以坐车。
受伤两次以上的充当驾驶。
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
”即使如此,他仍带领残破之师再作反攻,斩匈奴士卒三千余人,成功突围。
然后改向东南,沿着前往龙城的旧道,再走四五日,到达一片苇草茂盛的沼泽地带。
匈奴兵团顺风纵火,李陵却先纵火烧出一条通路,继续南下。
此时到达丘陵地带,匈奴单于在南山上眺望,命太子率骑兵攻击,李陵军退入树林,在树林中厮杀苦战,击杀匈奴数千人。
李陵遥遥望见单于在山上指挥,下令用“连弩”遥射,箭如雨下,单于急奔山下躲避。
单于大为震惊,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精锐的优势骑兵,苦战多日,伤亡惨重,居然拿不下一支小小的汉军偏师。
而且疑虑:这支部队打到现在,居然还是阵脚不乱,斗志十足,莫非早有准备
他怀疑这是汉朝的圈套,以孤军深入的假象,引诱匈奴向南追击接近边塞,进入汉军的伏击圈。
他甚至想放弃这块叫他吞不下去的硬骨头。
可是他的部下一齐反对,叫道:“单于御驾亲征,率领几万人的大军,如果还吃不掉区区几千汉军步卒,以后还怎么号令属国,还怎么让汉朝不轻视匈奴
在山谷树林中既不能取胜,前面四五十里,就进入平地,如果再不能取胜,班师不晚。
” 这时李陵军处境越发险恶,匈奴依仗绝对优势兵力,反复冲击不止。
但是在又付出二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后,匈奴人真的近乎绝望了:为了歼灭这几千汉军,他们已经死伤万余,而汉境近在眼前,莫非老天站在汉人一边
然而,就在这时,李陵的军候管敢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投奔匈奴,将李陵的困境和盘托出:“李陵并没有后援,前面也没有埋伏,箭且用尽。
只有李将军的警卫部队,跟校尉成安侯韩延年(也是将门之子,父韩千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李陵出征)的部下,各约八百人,武装还全,担任先锋。
他们分别使用黄旗、白旗,如果用精锐骑兵集中射击,就可击破。
”单于兴奋得从马背上跳起来,下令他的部下,继续攻击。
匈奴兵团决心俘掳敌将,在攻击时高喊:“李陵、韩延年,赶快投降!”大军越过李陵兵团,截住退路猛攻。
李陵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兵团布满四周山顶,集中发箭,蔽天而下。
李陵军突围,再向南挺进,将到鞮汗山,又被匈奴军包围。
李陵率残军血战,一天之中,发射五十万箭,箭终于用尽。
遂抛弃辎重车辆。
这时战士还剩三千人,刀枪已折,于是砍下车轴当武器,文职人员拿着刻字的笔刀,一齐退入狭谷。
而匈奴兵团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单于亲率精锐部队遮住谷口,从山上滚下巨石,声震天地。
战士死伤枕籍,无力再战。
黄昏降临,李陵换穿便衣,独自出营,告诉左右不许跟随——到了这个地步,他只能希望靠个人冒险,侥幸劫持单于。
然而观察形势后,李陵黯然折回,叹息:“我们已经失败,死在此处。
”他仰天长叹:“苍天!苍天!再赐给我们数十支箭,就可以突围。
而今,我们没有武器、没有箭。
等到天明敌人发动攻击,我们只有坐受捆绑。
不如解散,各人分别逃生,希望有人脱险,回到汉境,奏报天子。
”下令砍倒所有旗帜,把值钱的珠宝埋藏地下,每个士兵各带粮食二升,和一块冰(用作饮水),互相约定,先到遮虏障的,等待后到的战友。
夜半,李陵命击战鼓,战鼓已破,不能发声。
李陵跟韩延年上马,率领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
匈奴骑兵数千人追击,尘沙蔽天,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他的部下分散逃命,逃到边塞的约有四百余人。
李陵军溃败的地方,距边塞仅一百余里。
即使在今天,我们在重读这场两千年前的败仗时,仍然会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感到的不是耻辱,而是悲壮,以及为自己有这样英勇无畏、虽败犹荣的祖先而自豪。
在我们看来,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足以和斯巴达人的“温泉关战役”媲美,而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不是罪人,而是英雄。
为什么当时的观点如此不同呢
为什么领导了这样一场战斗的指挥官竟受到“灭族”惩罚
难道那时的人没有基本的良知,和基本的判断力
是否这场战争的记载本身就不真实呢
以上记载,引自《汉书》,但材料很可能来自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太史公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与后来的《汉书》很相似)。
我们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受到“宫刑”之辱,他的记载是否不可靠
王夫之就是这种观点,并因此对司马迁大加斥责:李陵战败,他出于私人交情,强词开脱;受到处罚后,还是不肯改悔,在书里颠倒黑白,为叛徒评功摆好。
王夫之经历了亡国之痛,对外族和投降外族者十分痛恨可以理解,也许在他看来,李陵和大汉奸吴三桂是一路货色。
可是他的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司马迁早已说明:他和李陵并无交情,只是对此人印象较好,不相信他会背叛而已。
况且,司马迁因此获罪,汉武帝又在位,他断不敢虚构战斗情况,为李开脱。
李陵的军队虽覆没,但突围回归的余部,尚有四百余人,而且分路突围,绝无“串供”可能,如果司马迁对战争的记述与这些亲历者的交代不一致,肯定会大祸临头。
真正的原因是汉武帝的虚荣受到了打击。
他本指望大舅子李广利立下大功,为他长脸;李广利兵败后又指望李陵胜利给他遮羞;李陵被围,他又期望李陵战死保住最后的体面。
于是一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就大发雷霆,责问先期报捷的陈步乐,陈步乐有口难辩,只好自杀。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既然皇帝认为李陵应该自杀,谄媚的大臣们也一致认为李陵应该自杀。
只有司马迁说的恰恰是刘彻所不愿意听的话——他因此大难临头: “李陵对士兵非常爱护,平时常以杀敌报国为最大志愿。
如今不幸战败,而一些没有冒一点危险的大人先生,却在一旁议论纷纷,挑剔他的过错,使人痛心。
李陵以区区五千步兵,深入沙漠与八万骑兵对抗,转斗数百里,箭尽力竭,但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
他身虽被俘,却曾力挫强敌,也足以名垂天下。
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绝非出自本心,他一定另有计谋,报效祖国。
” 刘彻大为光火,就把司马迁囚入诏狱。
法官会审的结果,确定司马迁犯了包庇叛徒的伪证之罪,判处死刑。
司马迁的家人为他好不容易借贷到一笔赎金,才减为次一等的腐刑——将生殖器割除。
腐刑固然痛苦,但羞辱尤甚,司马迁几次都要自杀,但他终于在残忍的命运下活下去,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记》巨著——这一五十多万字的巨著,不但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而且他所开创的记传体裁从此被后代史家奉为圭臬。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陵为什么不象韩延年那样战死或自杀呢
在突围前夕,还有军吏劝他:“将军威震匈奴,失败是天命不遂,即使被俘也可以设法逃归。
就像浞野侯赵破奴也曾为虏所得,后来逃脱,得到天子礼遇,何况将军呢
”而当时李陵的回答十分决绝:“您不要说了
如果我不死,就算不上真正的壮士。
”何其悲壮
他为什么言行不一
而他投降之前,说“无面目报陛下
”又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李陵《答苏武书》中说:“我当时所以不死,只是打算效法前辈英雄,有所作为。
可是,大志未成,全族被刘彻屠戮,老母都不能幸免。
仰天捶胸,眼泪流尽,继之泣血。
” 《答苏武书》被怀疑为后人伪托,姑且不论。
但在正史中,李陵确有“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的表白,如果他的表白是真实的,李陵的遭遇,就是一个忍辱负重者遭到误解的悲剧。
那么,我们能否相信他的表白(或相信史书的记载)
在被俘的一刹那,他的想法,我们已经无法确知。
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使李陵就是一时怯懦贪生又怎么样
当然,这会影响我们对他的评价,他可能不会作为英雄(所谓英雄,就是战胜了人性弱点、作出超乎常人的选择的人)而受到后人的景仰。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他没有对不起汉武帝——他已经为国家、为君主竭尽全力了。
也没有对不起那些英勇死难的将士——他是在形势已不可为的情况下解散军队后被俘的,此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指挥官,而只是与别人平等的人。
换言之,李陵被俘,无论有无受到“误解”,都不应受到如此严酷的惩罚。
那个时代,军人的命运十分悲惨。
胜利固然可以封侯拜相,风光一时,可一旦战败就会成为阶下囚,甚至遭受灭门之祸。
周亚夫、李广、赵破奴,甚至那个因身为“皇亲国戚”而倍受宠幸的李广利,都是功勋卓著的名将,可曾经的辉煌,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头颅。
即使在以“仁爱”著称的文帝时代,冯唐就曾进言:“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军人“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真是赏可不行,罚则必用。
到了武帝时,这种状况更是变本加厉。
汉《军法》规定:“畏懦当斩”,“逼桡当斩”,“失期当斩”,“失道当斩”,生俘也在死罪之列。
李广就曾因生俘逃归,坐法当斩,赎为庶人,打发回家。
后经启用,亦不得志。
最后因“失道”错过会师时间(很难理解平生七十余战的老将李广会犯“不带向导”这种低级错误,所以有人怀疑这是卫青做的手脚),不堪再受刀笔吏之辱,引刀自刭。
李陵即使突围生还,等待他的恐怕也不会是慰问和鲜花。
由此看来,他的 “降”(不管是否有“戴罪立功”的打算)里面有太多的无奈和苦衷。
以现代人的观念看,军人在抵抗无效后,不但不必自杀,而且不该自杀——当已经无法为国尽忠,拯救自己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权利和责任。
所以,在弹尽援绝,无力回天的情况下被俘,并不被看作可耻,他们回国时一样可以受到欢迎和礼遇。
但是在古代中国,却并非是这样。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命运——你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你只能死掉,不能活着。
其实古人不是不懂“人为贵”这个道理,只不过是这个道理不合君主的口味——在专制帝王眼中,别人的命都不值钱。
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三国时,魏国大将于禁被关羽俘获,后来被送回。
曹丕热情欢迎,还用荀林父(春秋晋国大将,曾大败于楚,但是仍然得到信任,后来终于击败楚军)的典故安慰于禁,把于禁感动得老泪纵横。
可是一转脸,他就耍手段羞辱于禁,使之“羞愤而死”——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于禁该死呢
还是那个道貌岸然、内心卑鄙的曹丕该死
这种对个人的苛求越到后世就越凶残,也越于事无补。
金、元、清等外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总有义士烈女投水赴火,自杀殉国,读到这些,总让人心情复杂。
一方面,这些壮烈行为让我们景仰;可另一方面,又让人不由怀疑:这类壮烈行为到底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不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卷土重来
如果说这种行为是以气节激励后来人反抗,为什么自己不去反抗
又为什么这样死节的人越多,中国就越每况愈下
是不是我们把勇气、操守和牺牲用错了地方
李陵被俘后,汉武帝也有过片刻的清醒,但他采取的补救措施却异想天开: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逃归——显然,在双方互不通气的情况下,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孙敖当然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昧着良心泼污水:“据俘虏交代:李陵已经叛国投敌,教单于兵法以备汉军,所以臣无所得。
” 面对几近疯狂的汉武帝,公孙敖文过饰非的谎言自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可是这并不能让人原谅他对李陵造成的伤害——汉武帝大怒,将李陵全家诛杀。
身败名裂(史载“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全家被屠。
现在李陵只有死心塌地做叛徒了。
历史学者李零在《汉奸发生学》中说:李陵由降而叛亦属“逼叛”。
如果只从“叛”宇着眼,你只能说李陵是“汉奸”。
困为他毕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来。
但是如果能体谅他的“叛”出于“逼”,你还不如说他背后的那只手,即由用人唯亲的汉武帝,指挥无能的李广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为谣言的公孙敖,以及墙倒众人推的满朝大臣,他们汇成的那股力,才是真正的“汉奸”。
后来,汉遣使匈奴,李陵质问使者:“我作为汉将,率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因为孤立无援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大罪,而至于诛杀我全家
”使者回答: “我朝有情报说,李少卿教匈奴战术,与我为敌。
”李陵悲愤不已:“那个人是李绪,不是我。
”(李绪原为汉朝的塞外都尉,也是因兵败投降匈奴,很受单于宠信。
)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诛,使人将李绪刺杀,为此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在中原农耕民族的口里,匈奴的名声一直不好,这些野蛮人是残暴、无耻和无知的代名词。
可是从历史记载看,至少在某些方面,这些蛮夷倒比汉人更宽容和人道。
李陵让匈奴人损伤甚大,投降后又长期“消极”,还与汉朝人(如苏武)“勾勾搭搭”,这一次又杀了李绪,但单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一力保护,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立李陵为右校王。
甚至对待宁死不屈的张骞、苏武,单于也都放条生路,还给娶妻生子,相比汉武帝对军人的残酷,谁更野蛮呢
李陵与苏武的一段故事,也很耐人寻味。
当初,苏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既是同事,又是朋友——两人都是将门之子,都有立功报国的雄心,自然很谈得来。
苏武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的贪功妄动(此人身为外交官,竟阴谋劫持单于之母)而被匈奴扣留——这次外交破裂,正是令李陵身败名裂的汉匈之战的导火索。
李陵投降后,感到内心惭愧,不敢去见苏武。
过了很久,单于知道了这层关系,派李陵到苏武的流放地——北海(今贝加尔湖)劝说。
《汉书》记载了这次会面: “(李陵)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您的哥哥)为奉车(都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您的弟弟)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作为人质),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注意李陵的说辞:苏武的哥哥、弟弟都是高级武官,都因为一点小小过失被迫自杀。
母亲含恨去世,妻子改嫁,儿子不知下落(后来,苏武回归,才知道他的儿子也 “坐事死”)……不禁让我们怀疑:如果苏武没有滞留匈奴,他会不会也是这种命运呢
弄到“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的地步,这位汉武帝又是怎样可怕的君主呢
李陵劝说失败,但不忘旧情,他见苏武生活困苦,为了避嫌,就让自己的妻子(匈奴公主)送给苏武牛羊数十头。
后来李陵复至北海上,向苏武通报汉武帝的死讯。
同样,苏武虽然不肯改变节操,但对这位老朋友的苦衷也很理解,这正是质朴刚强的汉朝人的可爱可敬之处。
如果像后世道学先生希望的那样,摆出“骂贼而死” “不食周粟”的姿态,反而不近人情、虚伪僵硬了。
(巧合的是,当初苏武的父亲苏建也遭遇过与李陵相似的失败:在配合卫青进攻匈奴时,苏建曾孤军陷入重围,经过一天血战,全军覆没,苏建只身突围。
因此被宣判死刑,后交付罚金才保住性命,废为庶人。
可能这一段往事,让苏武对李陵有了更多谅解。
) 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关系缓和,和亲取代了征战。
汉朝遣使要求送还苏武,通过“鸿雁传书”的计策,匈奴只好将苏武交还。
李陵为苏武置酒祝贺,酒宴上不胜感伤地说:“今天足下回归,可谓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即使是青史所载、丹青所画的古圣先贤,何以过子卿
我虽愚钝怯懦,假如汉朝当时暂时宽恕我兵败之罪,保全我老母,给我洗雪耻辱的机会,也许我可以像古人曹沫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这是李陵日夜不敢忘记的。
可是汉将我一家满门抄斩,我还有什么牵挂呢
这些话说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只是希望让子卿了解我的内心。
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酒入愁肠,感情不可遏止,李陵起舞作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歌罢,李陵泣下数行,与苏武决别。
一千多年后,英雄肝胆的辛弃疾为此写下悲壮沉郁的千古绝唱:“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此时,正是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这两位过去都是李陵的好友,因此派遣李陵的旧交任立政等充任使者,前往匈奴,趁便说服李陵回归。
匈奴单于为汉使置欢迎酒宴,由李陵、卫律出席作陪。
看着“胡服椎结”的老朋友,任立政感慨不已。
当着卫律,当然不好明说来意,于是打起了哑谜,“目视陵,而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见没有反应,任立政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 每一句都有潜台词:大赦了,你不会被追究了;汉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多么丰富;皇帝不是老糊涂;哥们当政,谁还敢找你麻烦
李陵默然,过了很久,抚摸着披散的头发,说:“吾已胡服矣
” 趁卫律外出时,任立政对李陵说:“唉,少卿受委屈了
霍子孟、上官少叔都问候你。
” 李陵说:“他们两
对李陵的评价300字数
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而被俘。
司马迁的为李陵的辩护触怒了武帝,因而下狱。
李陵家风颇好,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可能投降。
看其以往战例,其为大汉北伐匈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人说李陵怎不会学那苏武守节。
殊不知苏武只是个兼任使者的文臣,而李陵确是和匈奴恶战数次的军队指挥者,作战实力颇强,对匈奴作战基本没失利过。
不投降,估计匈奴也不会放过他,让其回到汉庭继续和匈奴作战,其手下被俘的伤兵恐怕也好不了。
一时的隐忍投降不是那种软骨头只求获生的投降。
可是后来武帝杀他全家,可悲可叹。
不管李陵当时怎么想,还想回来后报此仇一战匈奴,都晚了。
武帝决心对匈奴一战,多少年的仇恨,怎能允许李陵投降。
时势如此,大背景如此。
封建王朝的决策者是皇帝,因一个人的喜怒而决策也是不明智的。
可以说李陵之死也是死在封建统治之下的。
即宋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承认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
这就足以说明,司马迁对李陵经历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实的,而决非“挟私以成史”。
另一种评价则是据《汉书》所载,李陵并非在激斗中被敌人擒获,而是看到大势已去后主动投降地。
有人说李陵确实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降敌,但却不是因为有一腔忠义,他要真是忠勇之士,要么力战身亡,要么横刀自刎,就算重伤被擒,之后也不可能降敌做官地。
李陵确实不愿意降敌,毕竟投降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毕竟降将的日子不好过,毕竟要终身远离故土,毕竟还要考虑世人毁誉,毕竟还有家人在汉朝,所以直到万不得已才肯投降。
自始至终,李陵考虑的都只是他个人的利益,他投降也只是为了自己苟活,而并非为了保全麾下的士兵。
既然没有以死报国的理念,那就该给麾下将士也铺一条后路,在大军刚刚进入绝境后就下令全军投降,那三千多士卒也不会被屠戮一空了。
但李陵只是想利用这些士兵来让自己逃回居延罢了,他其实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人的死活,其自私之心实在令人齿冷。
最终手下五千兄弟死伤殆尽,其家人倚门而哭,他这个把报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指挥官反倒降敌苟活,还做了匈奴的官儿,从此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再享异国的荣华富贵,真是可耻到了极点。
世代为将的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的宠将,竟然叛国降敌了,大汉帝国颜面尽丧。
陇西李家自李广以来数代人积累的忠义之名,也被李陵一朝散尽,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或许李陵真的是想忍辱负重重报汉庭,直到被杀全家,可叹。
历史的真相又有谁能知道呢。
对李陵的评价
非功非过,是无奈.5000步兵对抗10万匈奴的骑兵,还不处下风,最后是连弩的箭用完了,又出了叛徒,才兵败的.绝对算的上是名将.不过应该是假降.汉武帝脾气太大,直接杀了他全家. 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
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是苏武诗,还是李陵诗。
这一句什么意思
翻译 独有盈殇酒,与子结绸缪 独有,是唯独有;盈,是满;殇,是愁绪;结,是交结;绸缪,在这里是纠结的意思,在诗歌里可以理解为将别又不别,欲罢不能的情怀。
全句意思是举起装满愁绪的酒杯敬君,我与君交好,你来我往。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嘉,是美好;嘉会,美好盛大的聚会或者宴会,也包括会面,;难,就是难得;再遇,再遇见,再碰面;三载,三年;千秋,千秋万年,比喻时间长。
全句意思是,此美好佳节难再遇见,这一别,三载就像千年万年一样。
下面对我的答案进行一点小小的修改 此诗原文是这样的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殇酒,与子结绸缪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后人常把苏武李陵诗放在一起提,而没有明确的界限分明是苏武所做还是李陵所做。
而早在宋代就有人考据,所谓的苏武李陵诗有部分为后人所做,具体哪部分是李陵苏武所做,哪部分是后人托苏武李陵之名所做,就不得而知了。
就做诗人的身份看来,此诗应该为李陵所做或者后者托李陵之名而作。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
此诗应该是在此情景下所托而作 因为诗中提到“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要知道长缨,通常是枪上的璎珞,也代指武器,要知道苏武乃一介文官,不一定有濯长缨之豪迈举动。
念子,子,代称你,完整为,予念子,我思念你。
所以此诗虽然不一定是李陵所做,也可看做是李陵作。
如果要具体考证,恐怕只能坐个时光机嗖的飞回去看看了。
对苏武这样的人,李陵是怎样劝降的
这样写对塑造苏武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卫律和李陵都劝过,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
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
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
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这是我查到的,希望可以帮助你.
如何评价李陵的
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后人对李陵的评价, 要客观!]
李陵很能打仗,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担任侧翼掩护任务,以五千步兵钳制了七八万的匈奴主力骑兵,兵败被俘后降匈奴,应该说李陵的投降是汉武帝的责任,本来李陵的五千步兵任务是侧翼俺护,深入大漠一千多里,结果却碰上了匈奴主力骑兵,李陵的任务就是撤退了,而且还应该派援军接应,但汉武帝为了保证他的小舅子李广利打胜仗,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接应,反而把援兵派给了李广利,五千步兵打七八万骑兵,还是野战,就是孙武在世,这仗也没法打赢,李陵支持了近一个月,快到边境才兵败被俘,他已经做到了极致,可汉武帝听信了谗言,反而把李陵的全家都抓起来,灭了族,这种情况下,李陵已经没法像他的爷爷李广那样逃回大汉了,回去就是被杀,他只有投降这一条路,他不死才有可能为全家洗冤,他死了,他的全家就这样全冤死了,汉武帝晚年后,也为李陵这事而后悔,才洗脱了李陵的冤屈,应当承认的李陵虽然投降的匈奴,但他并没有完全被叛汉人,为匈奴人做事,他的投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因为他的爷爷李广的威名太响,而李广的子孙却投降的匈奴,不过呢,汉人终究认为投降是件很可耻的事,所以李陵也算是忍辱负重了!
《苏武传》李陵劝降一节中,作者对苏武和李陵的评价怎么样
从哪可以看出
李陵受匈奴单于的指派去劝降苏武,遭到苏武拒绝后自责自省,认为自己罪孽深重。
他先后两次为苏武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行,李陵或是“泣下沾衿”,或是“泣下数行”,每次都悲痛欲绝。
李陵有着太多的恩怨和遗憾,他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性格因素所造成。
苏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然而,他却要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
和李陵相比,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几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他不肯屈节辱命,引佩刀自决;他怒视义律的剑锋,面不改色,他能忍受寒冷和饥饿的严峻考验,“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对西汉朝廷只有感恩之心,没有相怨之意。
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兄弟苏嘉、苏贤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继自杀,苏武妻改嫁、儿女生死不明。
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苏武的这番话表明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但从中也折射出他在家破人亡之际所保持的平静心态。
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