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歌圩有什么习俗简短
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
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
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关于三月三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0字
“三月三”是布依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三月三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
该民俗是布依族传统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三月三歌圩答案
“三月歌圩歌满天,歌妹赶圩赛蜜甜;你唱我对欢歌起,歌妹牵手意缠绵……”,农历三月初三的八桂大地,无论是城市的街道绿地,还是村寨的山边田头,处处歌声荡漾。
“”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唱节日,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陶冶,经久不衰,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
歌圩普遍流行于整个壮区,其中尤以、左江、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的县最为盛行。
据调查,现在广西有640个歌圩点。
初三这天一大早,家住伊岭村的女青年阿美就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出门了,在县城的文化中心广场,阿美高兴地说:“我每年都要来赶歌圩,我今天还准备参加对歌活动呢
” 在,居住着12个爱唱歌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无比优美的山歌,都有着传统的歌唱节日,如苗族的“坐妹”、侗族的“会期”、的“唱哈”等,就是由这些歌圩发展而成的,而壮族的“歌圩”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歌节之一。
近年来,“”歌圩吸引了众多中外友人的眼光。
在广西首府的辖县武鸣,来自美国的梅思哲夫妇和他们的女儿梅津虹,不仅是“”歌圩的爱好者,还是歌圩的积极参与者,梅思哲与梅津虹妇女为武鸣的壮族群众用吹奏了家乡的民歌。
壮族文化底蕴丰富,中国的壮语就是以武鸣语为标准音的。
身为国际语言研究会壮文专家的梅思哲和他的家人一起,已经在武鸣生活近10年的时间了。
梅思哲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我非常喜欢武鸣这个地方,也非常喜欢这里的壮族群众演唱的山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写到了歌词里边,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次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参加‘三月三’歌圩了,我的太太和女儿也都喜欢参加这个壮族的歌唱节日,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
” 其实,壮族群众喜欢聚在一起唱山歌,不单单是在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天干完农活收工以后,大家都会在一起唱山歌。
壮民族按照传统喜欢过节,由于壮族人十分好客,所以不管远近的朋友都在三月初三那一天来赶歌圩。
主人家接待亲戚、朋友,以客人越多越荣耀。
白天用、鸡鸭鱼肉以及自酿的米酒招待客人,不醉不休。
傍晚,各家主人与客人就在村边的开阔地或山坡、小河边依山傍水对唱山歌,山歌此起彼伏,听歌唱歌者逐渐云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歌圩三天三夜才散场。
三月三歌圩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圩(阅读短文)大
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节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在这一天有很多有很多习俗,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在古代,三月三是个亲水的节日。
三月三这一天有春浴的习俗,这一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魏晋以后,确定三月初三为春禊,是祓除灾祸,祈降吉福的节日,人们都会在水边沐浴,形成“东流水上自洁濯”的情景。
上巳节还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觞”的逸事。
魏晋时,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时,还要举行水滨宴会,谈文作赋,饮酒取乐。
饮酒时,要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酒杯随水流动,到谁的面前,就要饮酒吟诗。
这个活动,在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的活动还远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