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黛玉最不喜欢谁的诗句

黛玉最不喜欢谁的诗句

时间:2014-09-10 01:00

林黛玉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原文:《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贾府人游湖的描写。

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义山即晚唐诗人李商隐,原句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也许是林黛玉喜欢“残”不喜欢“枯”,将“枯”改为“残”了。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李商隐是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诗,瑰丽旖旎,又包藏细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

但李商隐同时又是一个难懂的人。

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个编程高手,费尽心机,使了全套的本事,编出一个程式来,又加上密码,把自己重重深锁,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让人看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所谓诗言志,诗歌本是用来抒情的,像那谁说: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所以诗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意与失落,即便这一首里没有,下一首也必定会带出来。

然而李商隐太深沉,他诗中没有自己,下笔不为言志,完全是为写诗而写诗。

他是一个细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别人的心事,于是把它写出来,自己却撇得干干净净,并不牵连在里边;又因为是写别人,落笔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实在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他的诗很多都成了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大多写情事,却不是元稹笔下的那种艳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隐隐约约的,含而不露,似有若无,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之外,大约也跟他所处的时代有些关系。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乱半个多世纪之后,唐王朝经过那8年丧乱,折筋断骨,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在她苟延残喘的岁月里,不复再有当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统治权被那些气度并不恢弘的人轮番把持,人们为了自保,都收敛起来,含蓄而隐忍。

李商隐就活在这样的夹缝里,又陷身于党争的漩涡,同牛党李党都有一些关系,却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闷,所以他的诗,从来看不到意气风发的时候,仿佛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形态,一副孤寒索落模样,莫测高深。

他的专辑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锦瑟,这应是他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隐蔽晦涩,也许从来都没有人真正读懂过,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十四个字,字字珠矶,却更像是天书,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少年时期读到它,脑袋里一阵发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赋予了我N多沧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阅历,然而再读起来,除了发愣,竟然还是发愣,它于我依然是解不开的迷;只它的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总算明白了:还是与情字有关,是人到中年,百无聊赖,于是回忆回忆曾有过的情路历程,聊以打发时光。

人到中年之后,命运的玄机已尽被打开,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着简直就是在苦熬,此时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留些希望,奔着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种生存的勇气,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为接卢敖游太清”,悲凉如杜甫也会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此时再看去都是那么虚幻,为了与庸常的生活相对抗,他们尽量把话说得高调,如此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而李商隐的世界里一片灰色,压抑且逼仄,一丁点儿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个人孤寂无聊,于是写诗来消遣,却把这境界又传染给别人: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读到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哗地一声喷涌而出,却又突地收住,并不肆意泛滥,毕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复再有少年时的戾气,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调险,往而不复,很多时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适当的时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还曾写过这样的诗: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她是那种外表冲淡、内里炽热的人,虽然执着,却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并不拖泥带水,牵牵连连。

象林妹妹这样热烈而决绝的人,顶多只会对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的句子发发愣,却决不会喜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结局,更遑论“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样有失身份的表述。

虽然她也流泪,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户纸没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势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换成了一副温润的情怀,她是一副直肠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隐,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对生活了无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红楼梦》第四十回有这样一个场景:宝玉和众姊妹随贾母游大观园,行至荇叶渚坐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曠,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功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

”读到此处,不禁让人产生一丝疑虑。

李商隐的诗歌渊源颇广,论者谓之博庾信、杜甫、韩愈、李贺众家之长,独创“玉谿体”,开拓出典雅华美而寄情深婉的新诗境。

虽有时过于绣织丽辞、堆砌典故,以至于有晦涩难懂之病,但再怎么也不会只有一句入林小姐的法眼吧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不正是林小姐与贾公子缠绵纠结而欲达到的心灵状态的生动写照吗

林小姐怎么不会心向往之,喜欢上这一句呢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此种男女异地同心、愁情难解的心绪,不是蛮符合林、贾二人常常因“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而各自愁闷的情境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夫妻之间这种两相无猜的柔情蜜意,展示出一种理想的爱情生活。

林妹妹想嫁给宝哥哥,难道渴望的不是这样一种结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首《无题》所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的伤感,以及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真的就感动不了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其实无须再举例,说白了,林黛玉不是真的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而是不能说、不敢说喜欢。

读到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审”林黛玉这一情节就不难明白。

试想,连行酒令时情急之下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词句,都被视为有失检点的封建贵族大小姐,岂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称自己喜欢以“言情诗”闻名天下的李商隐

封建儒家文化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更是套上“三从四德”的枷锁。

稍有逾越,轻者在背后飞短流长,重者群起而攻之。

这正是林黛玉话非己意、言不由衷的内在原因。

相似的情况出现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贾宝玉听说林黛玉要回苏州老家,顿时呆病发作,合宅惊动。

其佯狂之态和林黛玉的激烈反应不啻是爱情的伟大宣言。

但众人的反应是:二人从小相处,兄妹情深,不忍分别。

是没人看懂吗

当然不是,是不能说啊

大家都揣着聪明装糊涂

因为男女婚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任何个人情感意向的流露都会被视为对女性纯洁的玷污。

无怪乎林黛玉会发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悲叹

这当然不是说贾府的人虐待她,相反,因贾母的疼爱,贾府中谁也不敢轻视她,而是她那颗敏感的心,时时感受到来自封建礼教的压迫。

贾、林二人也无力冲破这张无边的大网,他们悲剧的命运早已注定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你知道吗

红楼梦·红豆曲》(宝玉)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转自:雨后池塘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咏菊》(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名家点评: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红楼梦·问菊》(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蛰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名家点评: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

用的是“四支”韵。

  《红楼梦·菊梦》(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名家点评: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

用的“八庚”韵。

  红楼梦·咏白海棠》(黛玉)(朗读:践离)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名家点评: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

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却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这要从李商隐所写的诗的内容及情感上分析:  事实上李商隐和林黛玉在情感上有明显的区别,两人并不相似,先说李商隐:  李商隐是个多情以至于滥情的人,一生不幸,原因也在于他的滥爱,在晚唐朝中有两股政治势力——牛党和李党,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可见李商隐是多情伤身

  李商隐所写的诗侧重于情,而且写得十分露骨,口无遮拦,招来不少麻烦,但是无可否认,李商隐在这个方面造诣是很深的,也深受世人欢迎,其诗缠绵悱恻,隐晦迷离,难于索解,风格靡丽,而且李商隐的情人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多位,足以见此君为人放荡

和后来温庭筠等共成昆体,不妨称作鸳鸯蝴蝶派

最求辞藻华丽,但不免言之空洞乏物,且较为晦涩

且不免十分粗俗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位脱胎换骨,不染尘俗的奇女子,她又是一位极注重感情的人,她把一生的爱都献给了贾宝玉,她多愁善感,无非是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言,林黛玉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她的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她的葬花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因此,林黛玉这样一个背离尘俗,不染红尘,生活高雅的人,对于李商隐这样一个追求辞藻华美,滥情无度,缠绵悱恻的诗人,是有根本区别的,李商隐的诗写爱写的露骨,写的直白,为世人所欣赏,但是林黛玉并非尘世中人,这样的诗在她看来也是十分粗俗,不过是粗话而已

怎会喜欢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倒颇有意境,林黛玉也的确写喜欢这样意境悠长的诗

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表达对李商隐情诗的不屑,恐怕也是这位看破世俗的痴情公子的真实感受吧

《红楼梦》中宝玉要拔掉残荷时黛玉说她只喜欢某个诗人的一句和残荷有关的诗句是什么

《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欢义山的诗,却喜欢李商隐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

有哪些古诗句可以表达,我说不清喜欢你什么,并且觉得不必说清。

求大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 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一段。

其实我看只是黛玉在撒娇,因为宝玉信口说了一句破荷叶,宝钗就赶紧解释附和周全,显得一搭一唱竟然像夫唱妇和,黛玉不高兴了嫉妒了,为了显示她不高兴的程度,就连用了“最”“只”“偏”这样一串严重的字,其实她哪里不喜欢李商隐了,但她的意境其实开阔显然高过李商隐,后来教导香菱作诗时说不能先学李商隐,不然就太局限了。

所以她不一定最不喜欢李商隐,也不一定最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我的眼里只有你,黛玉哪里会说这样直白的话,她素来是敏感骄傲高贵的,就像最矜持的公主,所以即便喜欢到可以殒命,表面上都是我待你不同是建立在你素日表现的心里只有我的基础上,她最明白的话就是承认他爱自己:她“想”:“你心里自然有我”。

就连公子宝玉都不敢说这种话出口的,他也只能想,情至深处时吵起来愤怒至极的想:“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