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关于忧患意识的例子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
”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
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经震撼亿万中华儿女的遗言赠送给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
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
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
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
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
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
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
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 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
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
“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
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
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
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
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历史上经历挫折或忧患而成功的人及事例50字左右3------4个
司马迁,被汉武帝xx了然后写出史记。
卧薪尝胆的故事~等等~
有关勤奋古诗词
作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全新体验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感受。
其实,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不时威胁着我们的世界。
雪灾、地震、战争、金融危机此起彼伏考验着人们的原本不应脆弱的神经。
怎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呢
想想看,人们确实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在竞争中谋取生存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会找上门来。
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
同样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几十年,厌倦了忧患意识,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温柔乡里,最终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听、不去看近在家门的危险,真正“死于安乐”,为安禄山之乱所困,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在当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安全生产等意识,绷紧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这根弦。
在生产中,麻痹大意,就会造成安全隐患,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果沉迷灯红酒绿、迷失阿谀奉承中,则就面临威风扫地、甚至变为阶下囚。
我们看到,煤矿屡屡爆炸,矿主的侥幸心理中能看到忧患意识吗
陈良宇腐败窝案,在缺失监督的前提下,高官也缺失忧患意识,沦为阶下囚的结果,真正吻合了“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能够常怀忧患意识,既能远离危机风险,也能在生存中增强进取的意识,在竞争中积极求得取胜之道。
生活在非洲奥兰河两岸的羚羊,东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快13米。
之所以东岸的羚羊强健,是因为狼群就在附近,天天生活在“竞争气氛”中,危机让东岸的羚羊只有强健和警觉才能生存,而西岸的羚羊到东岸来活下来的很少。
在今天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急中,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生活方式相比较就有高下之分了。
美国老太,寅吃卯粮,临死还上了房贷,但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崩溃;中国老太,常怀忧患意识,总要有点“过河钱”,临死买上大房子,但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牵强,仔细品味也有道理。
“生于忧患”并非让人“杞人忧天”。
时时刻刻小心有石头砸到自己头上,那么离抑郁症不远了。
当你温饱的时候,要想着荒年窘境;当你得意的时候,要小心摔跟头的尴尬场面。
这就够了。
古话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经营上要有备无患,那么人生道路上也应做到有备无患。
作文二、《忧患意识》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
什么是忧患意识
那就是在国泰民安时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时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
换句话说,这就是居安思危。
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
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
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
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也许也许有一天敌人回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一点,就不会松懈
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
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
不
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忧患,但这只是暂时的。
当你面对重复不变的早饭露出厌恶的神色时,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或许你将来日子过得很难;当你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
当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都优,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
有没有关于‘在忧患失意中得以生存的事例’
本人急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
”贝利回答:“不会。
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
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关于生于忧虑,死于忧患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
只有心怀一定 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
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
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
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
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 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 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
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 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这 又凭着什么
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
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
再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们要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 衰,繁荣富强
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 忧患 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勿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如果要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震撼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范仲淹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不仅是警示,也是教训。
历史上中国曾经因为一时的强大,安于现状,看不清国内,看不到世界,放慢甚至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为一些那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所困扰。
安逸是毒药,会让我们忘记前进的脚步。
不安于现状,才能推动我们进步。
就像刘翔在雅典说的:“谁说亚洲人跑不进奥运会前八,我就是奥运会冠军
”掷地有声,我们就是要打破所谓的和谐,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和谐安定的历史环境和不安于现状的追求,推动中国人民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五”的跨越,让中国的声音和五星红旗的问候从太空传到地球;她让小巨人飘洋过海,出现在美国NBA的赛场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入选NBA全明星的亚洲人;她邀请世界的客人来中国参加APEC会议、博敖亚洲论坛和财富论坛;她让海峡两岸的双手握在一起;也让我们对世界不和谐的声音说不;她让奥运会和北京携手……
求古文句子——“勤奋好学使人进步,安逸生活使人倦怠”
好像是王安石说的··游褒禅山记里的
高考一完什么都忘完了·悲哀
以忧患意识为话题的800字左右的作文
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
什么是忧患意识
那就是在国泰民安时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时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
换句话说,这就是居安思危。
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
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
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
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也许也许有一天敌人回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一点,就不会松懈
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
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
不
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忧患,但这只是暂时的。
当你面对重复不变的早饭露出厌恶的神色时,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或许你将来日子过得很难;当你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
当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都优,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 什么是忧患意识
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往往与祝福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现,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所通过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识主要通过满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则主要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情感表现。
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往往或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缺点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都是希冀做好工作,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