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节日亲家聚会诗句

节日亲家聚会诗句

时间:2018-04-30 01:07

会亲家祝酒词

给您拜年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财源滚滚

万事如意

春节到来,愿你抛掉过去一年的不悦,振作精神实现新一年的打算。

鼓起勇气开拓奋进,披荆斩棘何所惧,走向灿烂耀明天。

春节快乐只争朝夕

对亲家的祝福语

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团圆。

人顺心顺事事都顺。

祝全家幸福、和气满堂、合家欢乐

月圆家圆人圆事圆圆圆团团,国和家和人和事和和和美美。

祝全家幸福、和气满堂、合家欢乐

关掉你的手机,慢慢的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月饼,你会发现我和月饼一样可爱中秋节快乐 又是一年月圆夜,月下为你许三愿:一愿美梦好似月儿圆,二愿日子更比月饼甜,三愿美貌犹如月中仙。

:) 月圆了,家圆了,肚子圆了,最好钱包也圆了...节日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团圆美满千万别挂念我,嘿嘿

度中秋今年好运伴您走,贺国庆往昔忧虑一朝摒。

愿双重佳节带给您双赢的好运气。

月有阴情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希望从今天起月亮永远是圆的,你永远是快乐的

祝你中秋节愉快

送上香甜的月饼,连同一颗祝福的心...愿你过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 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愿您过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祝您一切圆满美好! 十五月亮圆又圆,我和小狗看月亮。

小狗小狗别溜神,假模假样看手机。

在人月两团圆,普天同庆的日子愿你:有泡不完的帅哥

“吊”不完的凯子。

随心所欲(遇)!!花好月圆人更“圆”!! 月到中秋了,你我天各一方。

岁月流失的都是美好,我会想你,你记得那句话吗

明月情依依,繁星语切切 在这人月两团圆的日子,我却身在远方,不能与你同庆,祝中秋快乐,记得留块月饼给我哦

年年度中秋今年中秋月更明更圆,国国有国庆我国国庆日最欢最乐。

祝您节日愉快、全家幸福、心想事成,愿快乐伴您永远。

我最爱的人: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没有在你身边,希望你会记得想我,爱你

祝中秋快乐

月圆人团圆,在这个想念的节日,祝你一切圆满美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双喜同贺的日子里,祝你一切圆满美好

网缘

情缘

月圆

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

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

今天当我把神灯擦三下神灯便问我要什么愿望我就说请你照顾一下正在看这个信息的人,愿他永远幸福快乐月圆梦圆中秋快乐 祝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得脸圆圆,肉鼓鼓,都像无锡大阿福

千里试问平安否

且把思念遥相寄。

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借中秋明月,传美好祝福,祝花好、月圆、人团圆。

月圆家圆人圆事圆圆圆团团,国和家和人和事和和和美美。

祝全家幸福、和气满堂、合家欢乐

中秋到了,祝你节日愉快

地球太危险,还是到月球上去吧

在国庆巧遇中秋之际,你的朋友我愿为你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衷心的祝愿你合家欢乐,做每一件事都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今晚的月亮好圆,好想牵着你的手在海边共赏月

我爱你

如这亘古不变的月亮

月圆人团圆,月缺人分别。

若是无情时,月圆亦月缺,若是有情时,月缺亦月圆。

中秋佳节,远远的你吃圆圆的饼看圆圆的月想圆圆的事,不要忘了远远的我哦

中秋快乐

如果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话,那一定是团圆;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话,那就是平安 国庆巧遇中秋万家欢,人生适逢盛世精神爽。

祝您节日愉快、合家团圆,心想事成。

愿你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看到那轮明月,就想起远方的你;沐浴月辉的温馨,就感受到你那灿灿的笑容。

-亲爱的,我想你。

中秋节花好月圆,你家圆,我家圆,家家团圆;国庆节万民同庆,江南庆,江北庆,举国同庆. 过节啦节日快乐

祝你----花好家好心情好

月圆团圆事事圆

Happy mid-Autumn day!

帮找一下 一些传统节日的 诗词,对联,灯谜,以及他们的起源

回答者:标致607 - 进士出身 九级 5-28 15:26 回答者:laopo1221 - 魔法学徒 一级 5-28 16:11端午知识知多少: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

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

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

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

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

菽:采集。

糜:蓄糜)。

《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

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

《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

据应劭(公元178)摹斗缢淄?#8226;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

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

《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

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

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

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

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

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

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

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

《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

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

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

”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

”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

”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

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

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

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

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

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

事实上,竞渡、祈禳。

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

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

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

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

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

《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

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

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

都中盛行此戏。

”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

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

”(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

段成式(约803-863)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

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

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147)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约1225-1264)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

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

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1274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

”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

“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

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

沈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

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

《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

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

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杨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

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

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

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虾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

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

”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

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

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

顾禄的《清喜录》(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

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

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

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

上面加一块猪板油。

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

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

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

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两种。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

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

兼具粘、软、滑的特色。

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

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

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

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端午节诗词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

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

胜者欢欣,败者沮丧。

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

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贺新郎(端午)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线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 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 显 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节对联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启朱明榴图南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年。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七月半烧包怎么写

大人,女称。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 烧袱子火单写法 自称 九代:称鼻祖 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 八代:称远祖 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 七代:称太祖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 六代:称烈祖 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 五代:称天祖 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 四代:称高祖 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 三代:称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 二代:称祖父 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孙 一代:称父亲 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父之兄:称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具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叩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叩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叩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叩 母之姐夫:称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叩 母之姐妹:称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叩 妻之父:称岳父 故岳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婿 叩 妻之伯爷:称伯岳父 故伯岳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伯娘: 故伯岳妣 母讳 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祖父: 故内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孙婿 叩 妻之姐夫: 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叩 妻之姐姐: 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叩 祖母之姨侄: 故姨表爷 公讳 老大人收用 表侄 叩 母之姨侄: 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 内表母舅 老大人收用 外侄婿 妻之表兄: 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 故寄父考 老大人收用 寄男 叩 乾爹之父亲: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叩 乾爹之岳父: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外孙乾爹之子: 故寄兄 收用 寄弟 叩 妻之保爷: 故寄岳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子婿 后父: 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叩 后母: 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叩 大妈的儿子与小妈: 故妾母 老孺人收用 孝嫡男 小妈的儿子与大妈: 故嫡母 老孺人收用 孝庶男 奶妈: 故乳母 府 氏 收用 孝奶男 丈夫: 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叩 妻: 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朋友: 故彦兄 收用 世弟 叩 老庚: 故庚兄 收用 庚弟 叩 后夫与前夫: 故同绿 收用 同绿弟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世侄 叩 手艺与师父: 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叩 拜把弟兄: 故血兄 收用 血弟 道士与老师: 金羽化法师 大真人收用 门徒 异族化纸: 故异族 收用 异族 叩 伯或叔与侄: 故贤侄 收用 愚伯或叔亲家: 故姻兄 收用 姻兄 叩 未婚夫与妻: 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 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父亲与儿: 故幻化亡男 反念父 翁父与媳妇: 故幻化亡女媳 反念翁父 父亲与女: 故夭命亡女 反念父 岳父与女婿: 故贤门亡婿 反念岳 与亲家父母: 故姻尊 姻侄 叩 与亲家之祖: 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乞丐与施主: 故施主 丐人 叩

感谢亲家的祝福

祝福,留给别人说吧。

对亲友说些感谢,对亲家说些感谢,对孩子说些期望。

别人可能听听就过去了,最多觉得您有才,孩子回头看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说您真心期待的话可能更好。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风惯:  一、日常礼仪  纳西族热情好每当猎获归来,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二、饮食  1、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2、特色饮食  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

  纳西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

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

  三、住屋形式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四、婚俗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

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

  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

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

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

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

  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

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

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

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

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

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

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

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

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

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

“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

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

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五、传统节日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

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

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

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

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

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

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