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禅意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
琅琊烟台亭,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6、试问菩提当何如
随缘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
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0、,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
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1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3、一个愿无量善缘,永不褪变。
14、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15、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6、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
17、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
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1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
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1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偷闲来此徘徊。
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20、菩提。
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
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21、彩云一点,操纵夷獠在纤手。
22、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23、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24、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25、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26、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27、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
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28、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
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29、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30、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
爱河苦海度群迷。
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31、昏则弥陀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2、本来真性是玄机。
只有灵明悟得时。
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33、休外觅,识取自菩提。
有相身中成锻炼,牟尼。
34、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5、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落魄人,只在一念间望不见,只因破红尘心语沉寂乎 最出名的还是这首: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涵义: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
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禅意的词语
有禅意的四个字成语 雕 鬓丝禅榻、 禅絮沾泥、 佛性禅心八万四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辩才无碍 碍:滞碍。
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 辩才无阂 佛教语。
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
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
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
’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
却有甚事谈论
”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成佛作祖 佛教语。
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
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
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
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
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
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
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
僧拟议,师便打。
”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
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
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
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
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
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
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
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
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
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 返照回光 佛教语。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
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
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 函盖乾坤 佛教语。
原指泯合无间。
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 灰身灭智 佛教语。
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 灰身泯智 佛教语。
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
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 见性成佛 性:本性。
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
’师曰:‘某甲不会。
’”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
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
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 截铁斩钉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
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
同“斩钉截铁”。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
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
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
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 六趣轮回 佛教语。
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
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
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
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
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
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普度群生 佛教语。
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
佛教语。
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
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
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
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语。
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
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 认影为头 佛教语。
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
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
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
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
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
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
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
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
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
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佛教用语。
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
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
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
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
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
②泛指不务空言。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
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 西方净土 佛教语。
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现身说法 佛教用语。
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
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
原为佛家语。
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
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
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
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
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
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
比喻悟道精深。
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 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
比喻悟道精深。
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
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
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
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
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
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
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 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唐·孔思义《造像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
” 兆载永劫 佛教语。
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出处:《无量寿经》卷上:“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 正法眼藏 佛教语。
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
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
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
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
”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
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
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 十八层地狱 层:重。
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
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
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一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
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
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
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
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
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
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说得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