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魏字的诗古诗
回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跟五岳有关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望采纳,谢谢
在历史上有那些姓毕的名人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
先秦时刑有、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是斩首,而是斩腰。
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
所以,“斩”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时用斧不用刀。
秦以前也有人把割头处死的做法,那叫“杀”。
秦以后,逐渐把“斩”引申为广义的杀,杀头的刑罚便叫做斩首。
秦汉时的死刑有斩、枭首和弃市,其实都是沾手。
区别是,枭首是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是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执行其他死刑(如绞、车裂等)后再把头割下来悬挂示众也叫枭首,在闹市执行其他死刑也叫弃市(如三国时曹魏的死刑中,弃市为绞刑)。
汉和三国时使用得较多的是斩首,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斩首。
后魏时死刑叫做“大辟”(这是沿用先秦时的名词),包括腰斩、殊死和弃市三种,其中的殊死就是斩首。
后隋代起直到明清,都正式把斩首列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死刑之一,处罚的程度在凌迟和绞刑之间。
斩首作为一种官方正式执行的死刑,在清亡后才被枪毙所代替。
附:略谈斩首的历史演变 勇的夸耀 自原始社会开始,敌人的首级就已经作为个人武勇的夸耀手段。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猎首、食人并以人的头骨做装饰的习俗。
在非洲原始部族中,战俘往往被吃掉,而头骨则成为被炫耀的战利品。
据英国人类学家海顿的介绍,在澳洲土著中,人头骨是战利品,是勇敢的标志。
在美洲的印弟安人中也存在着猎头皮的风俗。
我国史前也有猎头习俗,《山海经》中的刑天,就是一位被砍了头的英雄。
《西游记》里的沙僧戴着九个骷髅头做的项链。
这骷髅是他吃人的见证,也是他炫耀战功的一种方式。
军功的计量 国家规模的战争开始后,敌军首级经常成为军功的计量手段。
秦汉时期有着以敌军首级作为核对军功的章制度。
秦国商殃变法,重视军功,规定斩敌人首级一个,赏爵一级。
强调军功的制度使民众全心投身于战争,从而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师,奠定吞灭六国的基础。
汉朝之时,仍保留着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作为军人论功行赏的凭据的制度。
蔡琰《悲愤诗》中“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诗句,是当时以人头炫耀战功的真实记录。
汉朝初年,以获首级数作为封候标准,霍去病初次上阵斩获二千二十八个首级,武帝却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是存了一些私心。
而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虽然用兵如神,威镇匈奴,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的威名,但运气不佳,首级斩获始终不能达到封候的标准,徒然令后人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位易老的冯唐也跟首级公案有关连,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战功卓著,匈奴远避,但因报功时少报了6个首级,便被捕判刑。
冯唐认为赏罚不公,遂向文帝直陈,文帝便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后来苏轼在《密州出猎》时感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能够为国立军功。
三国时期,比较盛行取敌方大将首级。
最有名的就是关公温酒斩华雄,出战片刻,鸾铃响处,策马回营,掷下华雄之首级,此时所斟之酒尚温。
并介绍张飞说:“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令曹军上下为之胆寒,这一句评语也成为后世评价勇将的重要标准。
蒙古兴起,也有着按首级记功的惯例。
有一些大战役杀人杀得太多了,提首级都会提得手软,便只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来报功。
在神雕侠侣里面,杨过带领一帮侠士为郭襄祝寿,第一件礼物就是灭了蒙古大军两只前锋,割了几麻袋耳朵送给郭襄作生日礼物,作为杀敌之证明。
此后首级仍然作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明朝戚家军灭倭寇,几百颗头颅令当地不和的长官也无法掩灭其功;到了清朝,冯子材镇南关之役,清军也割了几麻袋的法军耳朵。
日本的战国时期,也时兴以首级记功。
武士在战场上获取战功的重要行为“生捕”,即获取敌人的首级,按照首级主人的身份、知名度来评价战功的大小,这就需要对首级进行辨认,判断是有名武将还是一般士卒的首级,这一过程总称为“首级实检”,是对战死者的处置方法。
首级实检的执行者一般是部将,有时由总大将亲自执行。
最有名的当属源赖朝把着奥州美酒对源义经的首级实检。
西方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偶而有着斩首级的行为,不过最常用的还是割耳朵。
到了中世纪骑士制度兴起后,骑士的战斗多以俘获为主,借以获取对方的高额赎金,斩首级做法逐步消失。
以首级计量军功也有其弊端,如夺人之功报为已有,以至于杀害百姓冒充敌人来报功等。
并且首级携带不便,后期发展到用鼻子或耳朵代替。
随着文明演进,逐步演变为军旗、徽章、权杖等较有象征性的物品。
威慑的刑罚 斩首除了夸示和计量的作用之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威慑。
所谓斩首示众,用意是在警示众人。
中国古代有“京观”,把人头堆成一个大堆,摆在战场上,或者排一长溜用以恐吓敌人。
魔戒电影里,洛汗骠骑消灭半兽人后,堆成一堆焚化,用一根树枝插着一个头颅以示威吓。
中国古代还有传首九边之说,将斩首的官员首级在全国传递,目的是威慑官员。
日本武士道盛行切腹,担任介错的人的任务就是在剖腹后砍下剖腹者的头颅,结束生命。
但是,仅仅砍头不仅意味着剥夺生命,还有污辱灵运魂魄的意向。
新选组的近藤勇被判斩首,被众人认为是屈辱的死法。
斩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计量、夸耀以及威慑的诸多作用,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已被视为是血腥野蛮的行为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正因如此,去年以来伊拉克激进组织对外国人质的斩首行动,才在国际上引起剧烈震动。
其目的主要在于恐吓和威慑,逼迫相关各国从伊拉克撤军。
跟秋叶有关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11. 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3. 枫叶荻花秋瑟瑟14. 万紫千红常封春,枫叶泛红秋正浓1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1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