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脸谱”的诗句有哪些
【许君擢】字玉节,多宝乡排上许村人。
明代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许一元,万历辛卯年中举,曾为福建宁洋县令。
家产雄厚,为人慷慨仗义好施:每逢灾年饥荒时,他舍己为人开仓放粮煮粥施贫;如遇特困乡民患病,他义无反顾施药救人;发现无名死尸,就毫不犹豫地出钱买棺木请人安葬。
许被当地人称为“象菩萨心肠一样的好人”。
多宝、北山两乡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坝之南,旧有黄沙滩渡,秋冬时季,水落老港,雨雪时作,寒风怒嚎,湖滩泥水漫漫,行人极为不便,冻死者时有发生。
崇祯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钱启忠对此十分怜惜,毅然捐俸(工资)首倡采购石料、招募技工、设法架桥,许君擢等人倾囊以助,并组织实施,乡民纷纷献工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建桥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长八百七十九丈。
并在北山乡邵家山脚下,建“广福庵”(俗称“渡头庵”),供行人休息。
自此以后,三百余年间,极大地方便了多宝至北山的过往行人,为了纪念钱启忠修桥义举,故名“钱公桥”。
此桥竣工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造福乡梓的事大加赞赏,于是作《钱公桥碑记》,树立“广福庵”傍。
载入同治版《都昌县志》中。
1960年,兴建新妙大坝,钱公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石料用来护理大坝。
桥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但是钱启忠、许君擢等人的芳名,永远留在后人记忆中。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许氏谱》《多宝乡志》整理)[刘达桂]字声杨,多宝乡刘便垄村人,清代贡生,居心仁厚,乐善好施。
凡是地方上,有修桥、铺路、救弱助贫等事,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相助。
多宝乡蒋公岭山脚下,有鄱阳湖神灵渡(旧称:樟树湾渡),属都昌、星子两县民间往来唯一通道。
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达数十人。
刘达桂耳闻目睹,食无味,寝不安,毅然捐资,购运石梁、松木,招募工人建桥,乡民争相献工出力。
南康知府窦国华为之感动,赞其义举,多次捐献资金。
刘达桂组织施工,清嘉庆丁丑年,长约7华里之千眼桥始建成。
为纪念南康知府窦国华,也称“窦公桥”。
刘达桂再次捐献水田15亩,其子刘辉彩(监生)继捐献水田5亩,刘家山村贡生刘光炳捐献水田2亩,名为“永济会田”,田租用来维修石桥,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亲属者之费用。
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当地举人夏梦元、夏文誉等在蒋公岭庙刻碑纪实,以留远念。
虽然经受两百多年风浪的袭击,但是千眼古桥,乃基本完好无损地,横卧在鄱阳湖神灵渡上。
它本身就是不朽的历史丰碑。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刘氏谱》《多宝乡志》整理)[袁小帆](1928-2006)又名:开元,左里镇上袁村人,北京矿业学院函授毕业。
历任湖南某地质队技术员、南昌西湖电机厂工程师、江西省金属材料公司高级工程师。
其尤擅长电机、锅炉、电梯安装与维修,在南昌同行中颇具名气。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敏,爱好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他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著作有:以反映方志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实,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瓷都激浪》,(195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词集《行呤集》、历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纪事》。
他热爱家乡,关心、支持都昌经济文化建设:七十年代初,钢材供不应求,他想方设法为县计划委员会、党校等单位解决钢材指标,得到当时县委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士的尊重。
他以文会友,与都昌文人墨客:向法宜、赵泽华、胡迎建、董晋、余星初、夏国初等交往甚密,为都昌历史名人江万里、陶侃研究,写来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诗词。
2006年5月,不幸因车祸丧生。
【李文采】(1938-2001)多宝乡火垄山李村人,书画家、诗人、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
原景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他被吸收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编委、诗词集《瓷都百咏》副主编。
他有简传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传》、《江西学人传略》等书。
斩首之刑从何而来?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
先秦时刑有、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是斩首,而是斩腰。
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
所以,“斩”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时用斧不用刀。
秦以前也有人把割头处死的做法,那叫“杀”。
秦以后,逐渐把“斩”引申为广义的杀,杀头的刑罚便叫做斩首。
秦汉时的死刑有斩、枭首和弃市,其实都是沾手。
区别是,枭首是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是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执行其他死刑(如绞、车裂等)后再把头割下来悬挂示众也叫枭首,在闹市执行其他死刑也叫弃市(如三国时曹魏的死刑中,弃市为绞刑)。
汉和三国时使用得较多的是斩首,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斩首。
后魏时死刑叫做“大辟”(这是沿用先秦时的名词),包括腰斩、殊死和弃市三种,其中的殊死就是斩首。
后隋代起直到明清,都正式把斩首列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死刑之一,处罚的程度在凌迟和绞刑之间。
斩首作为一种官方正式执行的死刑,在清亡后才被枪毙所代替。
附:略谈斩首的历史演变 勇的夸耀 自原始社会开始,敌人的首级就已经作为个人武勇的夸耀手段。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猎首、食人并以人的头骨做装饰的习俗。
在非洲原始部族中,战俘往往被吃掉,而头骨则成为被炫耀的战利品。
据英国人类学家海顿的介绍,在澳洲土著中,人头骨是战利品,是勇敢的标志。
在美洲的印弟安人中也存在着猎头皮的风俗。
我国史前也有猎头习俗,《山海经》中的刑天,就是一位被砍了头的英雄。
《西游记》里的沙僧戴着九个骷髅头做的项链。
这骷髅是他吃人的见证,也是他炫耀战功的一种方式。
军功的计量 国家规模的战争开始后,敌军首级经常成为军功的计量手段。
秦汉时期有着以敌军首级作为核对军功的章制度。
秦国商殃变法,重视军功,规定斩敌人首级一个,赏爵一级。
强调军功的制度使民众全心投身于战争,从而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师,奠定吞灭六国的基础。
汉朝之时,仍保留着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作为军人论功行赏的凭据的制度。
蔡琰《悲愤诗》中“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诗句,是当时以人头炫耀战功的真实记录。
汉朝初年,以获首级数作为封候标准,霍去病初次上阵斩获二千二十八个首级,武帝却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是存了一些私心。
而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虽然用兵如神,威镇匈奴,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的威名,但运气不佳,首级斩获始终不能达到封候的标准,徒然令后人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位易老的冯唐也跟首级公案有关连,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战功卓著,匈奴远避,但因报功时少报了6个首级,便被捕判刑。
冯唐认为赏罚不公,遂向文帝直陈,文帝便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后来苏轼在《密州出猎》时感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能够为国立军功。
三国时期,比较盛行取敌方大将首级。
最有名的就是关公温酒斩华雄,出战片刻,鸾铃响处,策马回营,掷下华雄之首级,此时所斟之酒尚温。
并介绍张飞说:“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令曹军上下为之胆寒,这一句评语也成为后世评价勇将的重要标准。
蒙古兴起,也有着按首级记功的惯例。
有一些大战役杀人杀得太多了,提首级都会提得手软,便只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来报功。
在神雕侠侣里面,杨过带领一帮侠士为郭襄祝寿,第一件礼物就是灭了蒙古大军两只前锋,割了几麻袋耳朵送给郭襄作生日礼物,作为杀敌之证明。
此后首级仍然作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明朝戚家军灭倭寇,几百颗头颅令当地不和的长官也无法掩灭其功;到了清朝,冯子材镇南关之役,清军也割了几麻袋的法军耳朵。
日本的战国时期,也时兴以首级记功。
武士在战场上获取战功的重要行为“生捕”,即获取敌人的首级,按照首级主人的身份、知名度来评价战功的大小,这就需要对首级进行辨认,判断是有名武将还是一般士卒的首级,这一过程总称为“首级实检”,是对战死者的处置方法。
首级实检的执行者一般是部将,有时由总大将亲自执行。
最有名的当属源赖朝把着奥州美酒对源义经的首级实检。
西方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偶而有着斩首级的行为,不过最常用的还是割耳朵。
到了中世纪骑士制度兴起后,骑士的战斗多以俘获为主,借以获取对方的高额赎金,斩首级做法逐步消失。
以首级计量军功也有其弊端,如夺人之功报为已有,以至于杀害百姓冒充敌人来报功等。
并且首级携带不便,后期发展到用鼻子或耳朵代替。
随着文明演进,逐步演变为军旗、徽章、权杖等较有象征性的物品。
威慑的刑罚 斩首除了夸示和计量的作用之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威慑。
所谓斩首示众,用意是在警示众人。
中国古代有“京观”,把人头堆成一个大堆,摆在战场上,或者排一长溜用以恐吓敌人。
魔戒电影里,洛汗骠骑消灭半兽人后,堆成一堆焚化,用一根树枝插着一个头颅以示威吓。
中国古代还有传首九边之说,将斩首的官员首级在全国传递,目的是威慑官员。
日本武士道盛行切腹,担任介错的人的任务就是在剖腹后砍下剖腹者的头颅,结束生命。
但是,仅仅砍头不仅意味着剥夺生命,还有污辱灵运魂魄的意向。
新选组的近藤勇被判斩首,被众人认为是屈辱的死法。
斩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计量、夸耀以及威慑的诸多作用,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已被视为是血腥野蛮的行为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正因如此,去年以来伊拉克激进组织对外国人质的斩首行动,才在国际上引起剧烈震动。
其目的主要在于恐吓和威慑,逼迫相关各国从伊拉克撤军。
《出塞》诗作者,朝代及释义。
《出塞》 作者昌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但使龙城飞将在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很霸气的诗句
中国最有霸气句(精辟、酣淋漓)如下:我自横刀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力拔山兮气盖世
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
望门头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