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表示借鉴的诗句

表示借鉴的诗句

时间:2017-12-03 16:18

女孩名字怎么取才好听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借鉴前人的诗句推陈出新的例子

李商一首《登乐游原》:向晚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只是近黄昏。

宋朝王质有一首《子》:细风微揭碧鳞鳞。

绣帏深。

不闻声。

时见推帘,笼袖玉轻轻。

不似绮楼高卷幔,相指点,总分明。

斜湾丛柳暗阴阴。

且消停。

莫催行。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

得到钗梁容略住,无分做,小蜻蜓。

其中“且消停。

莫催行。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便出自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再后,朱自清把李商隐该句再改写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一改,便把原来的怅惘之情换了意思,有了积极向上的意味。

宋之问有一句闻名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牡丹亭》则将其改为:昨夜天香云外吹,桂子月中开。

只想起这两个,希望可以帮到你。

另,如果你要找类似的化用前人诗句的例子,在元杂剧里有很多。

如《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

六年级上册语文测试卷(人教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4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任选一句用正楷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2分) 树影婆娑,一张枯黄的叶子打着卷随风飘入静静的湖中。

风淡淡的,阳光也懒懒的,一切似乎显得暗淡。

突然,嘎的一声打破了宁静;哗啦啦,鸭子们欢快的游戏于水中,……小湖活跃起来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题仲夏,池水清撤,荷叶分外新绿,叶脉明晰可见,色韵灵透清雅,这便是青蛙的乐园。

雨后,彩虹挂长空,蛙儿们沐浴着和风吮吸着仙露琼桨,它们时而悠闲小憩,时而欢快禧戏,时而入水洗濯自身……这静谧的荷塘变得格外美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3分)⑴.沐浴( ) ⑵.悠闲小憩 ( ) ⑶.洗濯( ) 3、下面词语是从文中划横线处选出的,其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清撤 灵透清雅 欢快禧戏 仙露琼桨 改为 改为 改为 4、结合文段体会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解释这两个词。

(4分)洗濯: 静谧: 5、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制止自己的敏感。

B.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C.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D.这世间所有的光一齐照耀着。

6、用直线将左边和右边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4分)A.吹面不寒杨柳风 A.化石B、 纸花如雪漫天飞 ,娇女秋千打回围。

B.宗璞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C.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志南 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

D. D.风筝 7、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4分)(1)通过学习美术鉴赏,使我的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这篇小说情感细腻,文笔生动,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把它誉为一曲难得的爱国主义颂歌。

8、秋日里,师生外出同游,只见:东山异石绝岩,山峦叠嶂。

西山三十五峰,奇峰屹立,挺拔高峻。

仰望苍穹,天高云淡,凉风习习;俯视东西,层林尽染,五彩原野,尽收眼底。

面对大好秋色,语文老师欣然提笔写出两行上联,请你分别填出下联。

(4分)⑴上联:东山奇峰秋色美 下联: ⑵上联:层林尽染西山好 下联: 9、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

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一定读了不少好书吧。

请你举出,你看过的一部名著的书名:《 》作者: 文中的主人公: (3分)(二)、古诗文积累(10分)10、古诗文默写(1)、树木丛生, 。

(2分)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2分)(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中的话: , 。

(2分)(4)王湾的: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2分)(5)的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2分)二、古文阅读(15分) 读,完成12-16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2、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A、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

B、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

13、全文主要表现陈元方的聪明机智,其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中心

(2分)14、用原文回答,陈元方是从哪两方面反驳陈太丘的朋友的

(4分)15、文中表现了陈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①“您看这布华丽布华丽

”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能看得见布料。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③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

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

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布是华丽的

精致的

无双的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6、简明概括选段所叙事件。

(不超过20个字。

)(4分)17、第②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

”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

(2分)18、选段中哪一句话把文章情节迅速推向高潮

(3分)19、选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由选段可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分)(二)雨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年,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袜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

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润江南,何等淡雅;而,明朝深巷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这完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要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

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

田原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急盼着她的浮汁。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梁,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人老珠黄的老妇人。

她见过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

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梁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几分落寞。

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

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

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有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绘“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是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20、 细细品味,的确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春雨的遍体芬芳与她的爱美写美。

请你简要说出春雨为何芬芳

何处是她在爱美写美

(3分)21、作者说夏日的雨是大嫂,是利索能干的母亲,“她有那么多的事要做”。

请你说说夏雨具体做了哪些事呢

(3分) 22、春雨文静、温柔、清新、爱美写美,夏雨性急、利索能干,秋雨又有怎样的性格呢

(2分)23、选文描写的“春三月的雨”与朱自清笔下描写的“春雨”从绘形、状物两个方面看有什么不同

引文章有关词句作答。

(4分) 24、本文作者以象征的笔法使文章具有丰富广博的隐喻世界。

他满怀激情地颂扬了什么

抒发的自己怎样的情感

(3分)25、回忆历代名人咏雨的诗句,把你记得的一些名句默写下来,至少写二句。

(2分)(三)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

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洒脱飘逸的人像一本散文集,多愁善感的人是一本抒情诗,乐观风趣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思维缜密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

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

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

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

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步。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

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26、写出文中最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并划在原文上。

(1分)27、文中说“人的内心就是书的内容”那么,书的内容应该写些什么呢

(2分)28、以“人生”为题,根据“洒脱飘逸的人像一本散文集,多愁善感的人是一本抒情诗,乐观风趣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思维缜密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

”为例,彷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4分)29、读完全文,说说为什么人是一本书

(3分)四、作文(55分)30、题目:跨进初中以后, 跨进初中以后,你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感受

进行过一些什么样的精彩合作

探索过一些什么样的有趣问题

……怎么样,面对这个题目想写的话是不是太多了

那还等什么呢,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

七年级上期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1、 书写正确,无错别字(0.5分),工整(1分),标点符号书名号各一个字格(0.5分)。

2、mù qì zhuó 3、彻 嬉 浆 4、洗澡 ,安静或寂静 5、A 6、A——c B——d C——a D——a 7、⑴删除“通过”或“使”⑵ 把“把它”改为“被”(各2分)8、⑴ 略⑵ 略9、略10、(1)百草丰茂(2)谁家新燕啄春泥(3),其不善者而改之(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1.略。

12、A、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3.无信、无礼。

1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5、年纪虽小却非常明白事理,敢于批评大人的过错。

16.皇帝去看新装,自己受了骗还自欺欺人。

17. “这”指代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18. 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作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9.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愚蠢、20、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答案:梨花、杏花等发出的芳香。

种子发嫩芽,竹林长春笋,杨柳抽新枝,梨树、杏树等开新花。

21、补充江河湖海,滋润大地,给庄稼禾苗、树林果木乳汁。

22、最突出的性格是宽容、豁达。

23、描写春雨的形象:“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描写的景物是“种子、春笋、杨柳、小生灵“。

朱自清描写春雨的形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他描写的景物是“树叶、小草、灯、人、房屋”。

24、颂扬了雨化育万物,滋润大地的无穷功德,抒写自己对无私奉者的由衷赞美之情。

25、如杜甫写春雨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6、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27、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步。

28、略 29、封面是外表,内容是内心。

30、作文评分标准 分四等评分A、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文字好,50—45分;B、中心较突出,内容较充实,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文字好,44—35分;C、有中心,有内容,有自己一定的生活体验,语言文字一般,34—25分;D、①无中心,内容空洞,基本上是套话空话,语言文字差。

②不按写作要求而另写其他题目,内容与规定的题目不相符;或准确认定为抄袭他人文章。

凡属上述其一,25分以下。

注意:凡不足500字者,每少20个字,在同等中扣3—5分。

借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泽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