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不押韵是什么意思
押韵,又作压韵,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1、词义: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2、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3、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 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次韵 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用韵 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依韵 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近体诗基本规律 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今体诗。
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
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
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
(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 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
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仄仄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
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
韵不稳,则诗必恶劣。
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
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
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
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
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
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
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
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
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
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
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
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
初学最宜审慎。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
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含叹号、问号,为一句),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
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级别 黄金级:a an ang e en eng o on ong(宏亮级) 白银级:ui yi u ye ing(细弱级) 红铜级:ao on ai uo(柔和级) 句子押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
《月光光》(童谣) 例子(3):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
《我的骄傲》歌词 Anders Lee、黄伟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
「竹叶青」广告语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
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
“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
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参见: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小学儿童诗歌怎样创造
一、知道什么叫诗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现代汉语词典》)即按照一定的规则,使音节、声调和韵律符合要求,并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形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这个祖,这个根,从一诞生起,就以韵文的形式出现的。
)二、知道诗一定要押韵(只强调,不作理论阐述)押韵是汉文诗最基本的形式特征1、押韵是对诗最基本的界定2、押韵是伴随着诗的产生而具有的原本特征。
3、新诗是诗,也必须押韵4、用韵应以普通话为标准。
三、知道什么叫押韵押韵。
指同韵母的字在语言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或者说诗句之间末尾一个字的读音的韵母相同或相通。
押韵的一般规律是: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
1、韵母相同(1)、句句押韵如:《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liang )草木摇落露为霜,(shuang)群燕辞归鹄南翔。
( xiang )念君客游多思肠,( chang )慊慊思归恋故乡,( xiang )君为淹留寄他方
( fang )贱妾茕茕守空房,( fang )忧来思君不敢忘,( wang)不觉泪下沾衣裳。
( chang)援琴鸣弦发清商( shuang )短歌微吟不能长( chang )明月皎皎照我床( chuang )星汉西流夜未央( yang )牵牛织女遥相望( wang )尔独何辜限河梁( lang )《猴子捞月亮》(儿歌):小猴出门去玩耍, (shua ) 忽然转身喊妈妈。
( ma )月亮掉进水里啦, ( la )快拿勺子来捞它。
( ta ) (2)、隔句押韵(隔句押韵是中国汉文诗的一般定式,并且是逢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jia)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hua)《南雄孔江湿地公园》:群山绕水映天蓝, (lan)百岛浮停各不凡。
(fan)翡翠乔松生白雾,丹霞峭壁立深潭。
(tan)山禽戏水千般态,库鲤腾空万点斓。
(lan)远处游人飞艇笑,浪花入口似琼甘。
(gan)《春晓》:春眠不觉晓,(xiao)处处闻啼鸟。
(nia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shao)《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li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ou)《静夜思》: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
(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xiang)《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tian)江枫渔火对愁眠。
(mian)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huan)《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gao)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cao)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nao)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jiao)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 (yao)河流呀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呀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bao)《数鸭子》: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ya)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ba)咕嘎咕嘎真呀真多呀, (ya)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ya)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ya)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 (hua)唱呀唱着家乡曲还会说笑话。
(hua)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jia)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jia)2、韵母相通a o e (红颜色韵母相通)i u ü (红颜色韵母相通)ai ei ui (红颜色韵母相通)ao ou iu (红颜色韵母相通)ie ue er (红颜色韵母相通)an en in un ün (红颜色韵母相通)ang eng ing ong (红颜色韵母相通)另i 、er 相通如:咏鹅 (骆宾王):鹅,鹅,鹅, (e)曲项向天歌。
(ge)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o)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hui)乡音无改鬓毛衰。
(shuai 或 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lai)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qin)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ren)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bin)无边光景一时新。
(xin)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hun)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xing)忽闻岸上踏歌声。
(sheng)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qing)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hong)水村山郭酒旗风。
(fe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zhong)四、如何指导学生学写诗创作要诀:围绕押韵来造句,描写典型表心情。
(一)、作诗的步骤 1、确定主题 2、采风 3、选择内容(事物) 4、围绕押韵的字去造句,去排列句子 5、注意最后一句的收篇效果。
(突出主题) 6、修改提炼,(教师要有预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二)、创作例举:创作例举一:学生习作:五一劳动节 五一乘车回老家,黄烟豆子长嫩芽。
农民伯伯好伟大,少年儿童把你夸。
指导方案:1、确定主题:通过对庄稼的描写,反映中国农民的勤劳奋发精神,表达少年儿童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爱戴。
2、确定诗作拟含内容:(1)、明确行程:时间、地点、经过等。
(2)、描写庄稼:黄烟、大豆、花生、水稻、蔬菜等的生长状态。
(3)、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夸赞。
3、围绕内容进行采风活动。
引导观察,启发语言表达,做好笔记。
4、构思诗作的表述:(1)、确定韵部。
主要是根据预拟词语及诗句中同韵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涉及诗作内容的词语有“老家”、“长得快”、“叶子大”、“长嫩芽”、“夸赞”等,所以诗作的字韵应确定韵母为“a”。
(2)、以韵母是“a”的字为韵脚,进行造句。
形成书面语言。
5、修改提炼。
创作例举二:学生习作:回老家 老家春日艳阳天,瓦片飘水笑池边。
黄叶梨花竹子绿,鸡蛋肉汤香又甜。
指导方案:1、确定主题:通过回老家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对农村家乡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确定诗作拟含内容:(1)、明确行程:时令、地点等。
(2)、描写家乡景物,描述游戏玩耍、生活交往等情景。
(3)、表达心情感受。
3、围绕内容进行采风活动。
引导观察,启发语言表达,做好笔记。
4、构思诗作的表述:(1)、确定韵部。
主要是根据预拟词语及诗句中同韵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涉及诗作内容的词语有“晴天”、“艳阳天”、“瓦片”、“池塘边”、“肉汤甜”、“鱼肉鲜”、“又香又甜”等,所以诗作的字韵应确定韵母为“an”。
(2)、以韵母是“an”的字为韵脚,进行造句。
形成书面语言。
5、修改提炼。
创作例举三:学生习作:家乡好 市场热闹商品多,农民开店住高楼。
学校花香卫生好,黄坑美丽比雄州。
指导方案:1、确定主题:通过对新农村圩镇的特色描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昌盛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共产党领导好”的认识效果。
2、确定诗作拟含内容:(1)、描写市场的繁荣景象。
(2)、反映农民的生活变化。
(3)、描写学校风貌。
(4)、抒发赞美之情。
3、围绕内容进行采风活动。
引导观察,启发语言表达,做好笔记。
4、构思诗作的表述:(1)、确定韵部。
主要是根据预拟词语及诗句中同韵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涉及诗作内容的词语有“商品繁多”、“排排高楼”、“像雄州”、“争上游”、“钱包厚”、“不用愁”、“丰收”等,所以诗作的字韵应确定韵母为“iu、ou”。
(2)、以韵母是“iu、ou”的字为韵脚,进行造句。
形成书面语言。
5、修改提炼。
创作例举四:学生习作:黄坑小学好黄小是个好地方,高楼层层花草香。
广场宽阔卫生好,五星红旗高飘扬。
指导方案:1、确定主题:通过对黄坑小学景物的描写,展现黄坑小学的环境风貌,折射出师生的敬业精神以及党和人民重视教育的办学成果。
使人知道黄坑小学确实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好学校、好地方。
2、确定诗作拟含内容: (1)、描写学校的校舍实施、花草树木、环境卫生。
(2)、抒发赞美之情。
3、围绕内容进行采风活动。
引导观察,启发语言表达,做好笔记。
4、构思诗作的表述: (1)、确定韵部。
主要是根据预拟词语及诗句中同韵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因涉及诗作内容的大量词语如:“好地方”、“鸟语花香”、 “校园宽敞”、“国旗飘扬”、“课室明亮”、 “课堂”、“饭堂”等都有含韵母“ang”的字,所以诗作的韵字应确定韵母为“ang”。
(2)、以韵母是“ang”的字为韵脚,进行造句。
形成书面语言。
5、修改提炼。
创作例举五:学生习作:黎灿学校好运动场边教学楼,鸟语花香环境优。
黎灿之星特别棒,幸福校园第一流。
指导方案:1、确定主题:通过黎灿学校的景物、人物描写,表达对黎灿学校这一特色窗口学校的赞美之情。
2、围绕主题内容,引导观察和表述:(1)、对主要教学实施如体育场地、教学大楼的观察和表述。
(2)、对校园环境的观察和表述。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感觉怎么样
(3)、看墙报栏、学生书画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并表述。
3、观察完毕后,要求学生用四句话进行表述。
先不强求押韵,当学生记住了自己所要写的内容后,然后再引导学生押韵。
4、修改提炼。
创作例举六:教师作品欣赏:南雄孔江百岛湖 群山绕水映天蓝,百岛浮停各不凡。
翡翠乔松生白雾,丹霞峭壁立深潭。
山禽戏水千般态,库鲤腾空万点斓。
远处游人飞艇笑,浪花入口似琼甘。
(主题:通过对孔江百岛湖的景象描写,反映孔江湿地公园景区生态平衡发展的良好趋势,表达出热爱家乡秀丽山水的高雅情趣)正确指导学生搜寻押韵的字:写诗时,当一时想不到新的韵字时,可试着用别的声母去与韵母相拼,也许会给你带来灵感。
五、讲究声韵美为了使诗句更有声韵美,押韵句末尾一个字与不押韵对句末尾一个字的声调最好相对(一、二声对三、四声)。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 第四声每逢佳节倍思亲。
(qin)第一声遥知兄弟登高处, …… 第四声遍插茱萸少一人。
(ren) 第二声又如:春 晓 春眠不觉晓,(xiao)处处闻啼鸟。
(niao)夜来风雨声, …… 第一声花落知多少
(shao) 第三声强调:不管作什么诗都要押韵,不押韵,干脆不要去写,免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注意:每一诗句以不超过10个字为宜。
要求:每个月写两首诗每个月背诵三首诗
格律诗的韵脚声调必须相同吗?
不 用,你 说的可以 啊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 (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
(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
注意入声字 二:《声》 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 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 两联之间粘相处 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
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
天对地,天文对地理。
雪对诗名词对名词。
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1;对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
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
这叫对句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
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脚, 三拗五救很轻松。
山。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脚, 五六互换三应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
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
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 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
可救可不救。
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 第四讲 韵律 先开个头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不同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
诗词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欲使其歌咏动听,除平仄声调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是诗词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音乐美。
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华,她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错落的节拍,朗朗上口为人民大众传诵不衰。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而且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对话、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它。
因此,这是学诗的前提。
第一节 押韵的作用 一是串联作用。
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
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是便于记忆作用。
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所谓韵书,就是人为把汉字按照拼音的韵母不同进行分类,便于学诗写诗者使用的书。
押韵必须依照韵书。
1、《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
现在主要用于读古诗和依其用韵。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
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
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
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
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
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
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
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
韵脚期和 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
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 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槛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
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
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
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
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
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
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
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
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
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 险韵。
险韵有: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
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
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
2、《诗韵新编(新十八韵)》 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为基准,参照黎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编《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部,每部分平、仄两类,平声分阳平、阴平,仄声分上声、去声及旧部之入声。
十八部中有些韵部可与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这样,与十三辙相近。
而关于入声的通押,有两种主张,一主张分三组(麻波歌皆、支齐、鱼姑),各组通押;另一主张仄声字一律通押。
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儿、齐部):i 六儿(通支齐部):er 七齐(通支、儿部):i 八微:ei ui 九开:ai uai 十姑(通鱼部):u 十一鱼(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东:ong 3、《现代诗韵》 秦拟(好像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吧)著《现代诗韵》一书,1979年修正版的。
不仅着眼于现代的诗韵演变,又兼顾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还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
用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开部:ai;uai 7、飞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东声部:eng;ing;ong;iong 第四节 什么是韵和押韵 主要的直接就记下面四个基本概念好了。
别的慢慢就会明白。
何为韵
何谓押韵
何谓韵律
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区别
1、何谓韵
答: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
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
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
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
2、何谓押韵
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
3、何谓韵律
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
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
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
4、何谓韵脚和白脚
二者何分别
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
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
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
第五节 学韵律术语 知韵律规则 韵律术语在声律、对律、章律等几大律中算是最多的。
上面介绍了一些,接着再集中介绍韵律术语,学习术语还可以了解很多韵律规则。
1、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2、韵部。
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3、押韵。
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
大家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
而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韵的作用。
格律诗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4、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
诗韵术语。
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
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还表示这里是押韵的地方(韵脚),叶音同协,表示与上面协调的意思。
5、邻韵。
古代的韵分得比现代的严格,譬如eng和ing就分为两类,不过在现代的诗韵学说里,因为发音比较接近,已经归纳成一个韵部。
当然,现代韵部中,还是有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这种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称之为邻韵。
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
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
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
但实际上,现代诗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
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的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6、合韵。
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脚,称之为合韵。
7、通韵。
诗韵术语。
邻韵的韵借来一用,这种做法称之为通韵。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
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
如平水韵中一东与 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
古体诗通韵较宽。
通韵在填词中用得比较多,但在格律诗中,要求则很严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为格律诗中都是隔句押韵(偶数句),至于第一句押韵不做强求(称之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强求,借借邻韵来帮帮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换韵。
诗韵术语。
从这个韵部换到另外一个韵部,这种手法称之为换韵。
换平就是指换成另外一个平声韵部,反之换仄亦然。
9、转韵。
从同一韵部的平声韵(或仄声韵)转到仄声韵(或平声韵),就叫转韵。
所以转平或转仄就很好理解了。
值得注意的,要和换韵分清楚,换韵是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之间换;转韵只在本韵部内转。
归纳一下就是:外换内转。
须知,格律诗中绝对不可以转韵或换韵,这只有在词中才有的押韵方式,至于怎样押,不用记忆,词都指定好了的。
10、宽韵和窄韵。
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韵部写起诗词来当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难度。
因此,多韵字的韵部就称之为宽韵,反之为窄韵。
11、险韵。
诗韵术语。
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
唐朝愈喜用险韵。
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12、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
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和诗。
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和韵。
包括: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3、和韵。
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
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
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
14、次韵。
又称步韵。
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
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
次韵不成功的标志,则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达,好比血脉横亘,句联意断。
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15、用韵。
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而成诗。
16、分韵。
又称赋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诗友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
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17、限韵。
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
限韵有两种情况:①限韵不限字。
②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18、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
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
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19、叠韵。
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
一说,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
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
如, 你我分别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重用前韵例, 20、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
这种韵式更为少见。
21、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
这种韵式最早见《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22、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
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
23、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
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24、进退韵。
亦称进退格。
诗韵术语。
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5、辘轳韵。
亦称辘轳格。
诗韵术语。
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26、葫芦韵。
亦称葫芦格。
诗韵术语。
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
葫芦韵者,先二后四。
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
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27、出韵。
同一个韵部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韵部的韵脚,而体裁中又没有这样的要求时,这就犯错误了,这种情形,就叫做出韵。
28、挤韵。
同一句式当中或诗中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论平仄如何,干扰了韵律效果,破坏美感,称为挤韵。
这些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也可称为暗韵。
29、挤脚。
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30、踩脚。
格律诗规定: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
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了,这个错误叫踩脚。
31、撞韵。
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叫撞韵(也叫赘韵,累赘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白脚处使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也叫撞韵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
撞韵与踩脚有区别。
踩脚指的是在白脚处用了平声字,而非同韵字;如果用的是同韵字,则错误类型归为撞韵。
第六节 押韵的根据 格律诗必须押韵,押韵必须有根据,押韵的根据就是韵书。
现今按所依据的韵书分为旧韵和新韵两派。
主张诗依平水的仍依据平水韵用韵,并自恃名门正派,自谓正宗。
主张按普通话韵母,依据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书用韵的,自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目前,旧新韵并行,典型的双轨制。
古代作诗用韵根据钦定韵书;现今作诗用韵并无官方规定韵书,而且自创新韵书很多。
老叶的意见是喜欢哪种、习惯哪种,只要不触犯用韵规则即可,用就是了。
但要做到使用新韵知晓旧韵,使用旧韵了解新韵,决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万岁。
第七节 押韵的一般规则(通则) 格律诗押韵,既要有根据还要遵循一定规则。
共计六大规则。
1、偶数句押韵。
格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
格律诗正例是押平声韵,而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格律诗的体例,假如押仄韵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格律诗不允许。
4、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可邻韵。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韵也行。
有个好听的名字-孤燕入群。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
5、不允许一个字重韵。
6、脚分明。
参见《声律》不赘述。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
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诗歌的写法
诗歌的分类与写法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诗可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可分为五言律和七言律。
如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如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
律诗一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所谓平仄,就是诗文的韵律。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就是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
除平声外,其他就是仄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就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有口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所谓压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韵文的句尾,各句压韵的字就叫韵脚。
压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咏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
无韵不成诗。
诗句一般要求偶句压韵,例如:“浮香绕曲岸,园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第二句末尾字“池chi”和第四句末尾字“知zhi”形成压韵。
“韵”,大致相当汉语拼音的韵母,学过拼音的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比如“公”,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压韵就是压韵母相同的字。
要避免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重复出现,要避免同义字相压。
还要避免出韵,有很多同韵的字却属于不同的韵部,如“冬”与“东”,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压,即为出韵。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即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一般五言是“二、二、一”;七言是“二、二、二、一”。
关于平仄,我认为在格律诗中,主要还是形式上的需要,其美学意义并不太大。
如果格律诗在现代要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就要根据其各种形式特征的重要性,变化斟酌,适当放宽平仄限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平仄,甚至摈弃平仄的约束,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只要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
也许,创造出一种新体古诗才是格律诗的现代命运之路。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典范,被称为七言律诗之冠。
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诗压ong韵的字有哪些
《塞下曲》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故行宫》元稹 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
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
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
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
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
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
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
。
。
。
。
。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
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
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
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
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