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烽火台的诗句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可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描写烽火台的诗句有哪些
如下,望采纳:烽火【作者:韩愈】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希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烽火台【作者:杨备】一带东流当复阙,筑台相望水云间。
丽华应不如褒姒,几许狼烟得破颜。
烽火台【作者:马之纯】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可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晚泊烽火矶【作者:董嗣杲】野阴远阁雪风乾,向暮维舟水色寒。
火号荧荧今夜烛,因知江北报平安。
登兴元城观烽火【作者:唐彦谦】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关于战争烽火的诗句
1、烽火连三月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意思:多个月战火连断,长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从军行》(唐·杨炯)意思: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意思: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形容长城的烽火台的句子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
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与烽火有关的诗句是什么
屈原《楚辞·天问》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
焉得夫褒姒
《东周列国志》里有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哪首诗里面有烽火戏诸侯这个句子?
《史记》故事(2005年版) 中国西周末代君主。
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
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
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又听信宠妃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为后,立之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
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后被杀。
犬戎攻破,西周遂亡。
只为了褒姒一笑,点燃了,戏弄了诸侯。
公元前781年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
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
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
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
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
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
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
褒姒却老皱着眉头,都没有笑过一回。
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
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
这时候天下太平,早没用了。
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
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
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
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
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
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
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
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
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
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
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
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
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
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
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
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话说宣王自东郊游猎,遇了杜伯左儒阴魂索命,得疾回宫,合眼便见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药。
三日之后,病势愈甚。
其时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
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
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
宣王命内侍扶起。
靠于绣褥之上,谓二臣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
不料一病不起
太子宫涅,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竭力辅佐,勿替世业
”二世稽首受命。
方出宫门,遇大史伯阳父。
召虎私谓伯阳父曰:“前童谣之语,吾曾说过恐有弓矢之变。
今王亲见厉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笃。
其兆已应,王必不起。
”伯阳父曰:“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
”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
”言罢各散。
不隔一时,各官复集宫门候问,闻御体沈重,不敢回家了。
是夜王崩。
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官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枢前。
是为幽王。
诏以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于宜日为太子,进后父申伯为申侯。
史臣有诗赞宣王中兴之美云: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
威震穷荒,变消鼎雉。
外仲内姜,克襄隆治。
干父之蛊,中兴立帜。
却说姜后因悲愉太过,未几亦尧。
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
方谅阴之时,押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
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
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
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
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
三人皆谗诌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其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人,幽王不加信用。
一日幽王视朝,歧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
”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遂退朝还宫。
太史伯阳父执大夫赵叔带手叹曰:“三川发原于歧山,胡可震也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
夫歧山乃大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
”赵叔带曰:“若国家有变,当在何时
”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
”叔带曰:“何以知之
”怕阳父曰:“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十者,数之盈也。
”叔带曰:“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
”伯阳父曰:“但恐言而无益。
”二人私语多时,早有人报知貌公石父。
石父恐叔带进谏,说破他好佞;直人深宫,都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之语,述与幽王,说他谤毁朝廷,妖言惑众。
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
” 却说赵叔带怀著一股忠义之心,屡欲进谏,未得其便。
过了数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歧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
”幽王全不畏惧;方命左右访求美色,以充后宫,赵叔带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样之兆。
况歧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
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
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
”虢石父奏曰:“国朝走都丰镐,千秋万岁
那歧山如已弃之展,有何夫系
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
”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
”遂将叔带兔官,逐归田野。
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
——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
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
此是后话。
后人有诗叹曰: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却说大夫褒晌,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
”幽玉大怒,命囚晌于狱中。
自此谏净路绝,贤豪解体。
话分两头。
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蚁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
抚养成人,取名褒拟。
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锌的模样。
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
却说褒响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问。
凑巧褒似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
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
”因私汁:“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
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
”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
今天子荒淫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宫。
有拟大之女,非常绝色。
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
”其母曰:“此汁如果可行,何惜财帛。
汝当速往。
”洪德遂亲至拟家,与似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拟回家。
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
先用金银打通貌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晌自知罪当万死。
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
万望吾王赦宥
”幽王闻奏,即宣褒拟上殿,拜舞已毕。
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
龙颜大喜。
——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
——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拟于别宫,降旨赦褒晌出狱,复其官爵。
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
自此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
一连十日不朝。
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
此乃幽王四年之事。
有诗为证: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禾已伏殃。
幽王自从得了褒拟,迷恋其色,居之琼台,约有三月,更不进申后之宫,早有人报知申后,如此如此。
申后不胜其愤,忽一日引著宫娥,径到琼台。
正遇幽工与褒姒联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
申后忍气不过,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浊乱宫阑
”幽王恐申后动手,将身蔽于褒拟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见。
不必发怒。
”申后骂了一场,恨恨而去。
褒姒问曰:适来者何人
”幽工曰:“此王后也。
汝明白可往谒之。
”褒拟嘿然无言。
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
烽火是古代的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有诗为证:
烽火通信是吧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诗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古从军行》李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