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描写朴实无华的诗句

描写朴实无华的诗句

时间:2015-08-26 20:03

形容人朴实无华的诗句

朴实无华是现代词语,古诗里不可能有,现代诗可能有

描写人性美的诗句

1. 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 (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

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

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不是一般化遥想兄弟重阳登高而自己独处异乡,虽然也能表现佳节思亲之情,但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而诗人遥想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们感到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思亲之情、兄弟之情跃然纸上。

2. 真挚的友情 其一: 《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临行的一首留别诗。

这首小诗前半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临行村人踏地为节拍,前来送“忽闻”似出乎意外,也显出人缘很好。

诗的后半是抒情,潭水深千尺,水深情深自然联系起来,那么友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

“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就妙在“不及”,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人们抒写友人别情的常用语。

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写的一首送别诗。

古代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然而本诗虽表现依依惜别,但并不作悲酸伤感之语。

作者在临别劝慰友人,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虽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如比邻一样近吗。

不要因为离别就为儿女之情流泪伤心。

挚友情深,自然流露。

而诗人在激昂豪迈中唱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旋律,化惜别为勉励,改无奈作有为,意气高远,不愧为千古名句。

3. 纯真的爱情爱情的纯真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人性的尺度。

也因此,爱情才成了文学和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曾歌唱过爱情,因为爱情与人类共存,与诗歌共存,与诗人共存,与人性之美共存。

其一:《夜雨寄北 》 (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妻子的抒情七言绝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

诗的首句写思念,二句写寂寞(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现实之情景;;第三句写剪烛花(表明时间长),第四句写夜话(离别的情怀),是想象之情景。

由李商隐这首诗,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一首爱情诗: 其二: 《月夜 》 (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闺中只独看”,与李商隐诗中写法有何相同之处:“独看”从对方落笔,其实包含作者在内;“君问归期”也是从对方落笔,其实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思念。

追溯到古代诗歌的源头,表达男女爱情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卫风·采葛》),描写在恋爱中,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期盼相见,心意迫切,内心充满等待的痛苦。

又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召南·关雎》),形容青年男女恋情,这首情歌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爱慕之情,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青年男女对爱情热切地追求。

4. 爱国的情怀以上我们赏析的几首诗,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这些情感的升华,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进一步探讨: 其一: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绝,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85岁时,陆游撒手人寰,临终仍念念不忘他深爱的国家,留下这千古绝唱。

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这只是其中之一。

爱国的思想品质可表现在痛恨外侵、渴望统一、忧国忧民、报国之志等许多方面。

我们所熟悉的岳飞的一首爱国词篇,从中可以更明显看到这位抗金将领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 其二: 《满江红 写怀》(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诗词名篇,词中表现了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5.生活的情趣 对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我们以上探讨了深挚温暖的母爱、真挚深厚的友情、炽热的男女爱情、伟大的爱国情怀;古诗词中热爱生活的诗篇,其中同样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其一: 《 清平乐 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闲居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清新恬淡,充满生活情趣。

这首词描绘了两幅画图:乡村风景画:乡村茅舍,屋檐低小,溪水流淌。

溪边绿草青青,醉里欢容,柔和乡音,农家老夫妇,亲切朴实;劳动风俗画:远处大儿在锄豆,近处次儿正在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顽皮的小儿卧剥莲蓬。

如果说上片末尾一个问句表明似曾相识,意趣平添;那么下片小儿无赖足见其天真活泼,逗人喜爱。

小小画幅,一条清溪,从青草溪边的茅屋,大儿锄豆的溪东,到小儿卧剥莲蓬的溪头,意脉连绵,情思不断。

这是一条并不出奇的清浅小溪,但欢快地载着我们领略了乡村美好风光。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大诗人李白写庐山风光的诗篇: 其二:《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首句写庐山香炉峰,处在紫色雾霭之中;次句写远看瀑布,有如长河竖挂一般,(写出了庐山优美幽深和雄威壮观);第三、第四句以瀑布为中心,表现它的动态美,构思巧妙。

前句的“挂前川”与后句的“飞流直下”,一静一动,写其壮观,豪爽明快;结句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奇想天外的神来之笔

以上两首诗,前者写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是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写山川美景,同样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表面看来纯粹是写景的诗,其实并不是文字的风景画,它们展示的是诗人的胸怀,蕴藏着诗人的情趣,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着诗人的美感和爱心。

美的风景诗都是诗人的人性美在大自然中的折射。

形容“享受”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青竹的诗句 百度汉语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 唐 · 吕太一《咏院中丛竹》

描写梅花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梅花无私奉献的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原文】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

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

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这几句词意味深长。

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

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作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

“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习。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

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

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这首词是陆游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矢志不渝,但屡遭打击,告老归田后所作,是一首托物言志词,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表明了一位爱国者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心迹。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