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就酒的诗句
关于饺子就酒的诗句【篇一:关于饺子就酒的诗句】《饺子》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清代何耳的《水饺》诗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饺子诗(一)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
有缘伴君三杯酒,相逢一笑齿留香。
饺子诗(二)俗客常笑撑船肚,知己方知腹中珍。
牢骚太盛难容物,我辈岂是蓬蒿人。
【篇二:关于饺子就酒的诗句】2015年12月22日,一个名曰冬至的故人悄然而至。
身处北方的国人对冬至是最有感情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不吃怕要冻坏耳朵的。
冬至吃饺子,犹如一个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一个经典俗称的习惯。
故事和习俗促成了冬至与饺子的结合,饺子与美酒的搭配不失为一曲绝美的阳春白雪,又不失为是一曲g小调协奏,处处透着一种静谧、温馨、和谐的幸福。
我们知道,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俗话说得好:冬至到,吃水饺。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自打记事起,我是不喜欢吃饺子的,虽然那个年代吃饺子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可我似乎天生就对带馅的东西有抵触感,什么饺子、包子、馄饨,都不愿意吃,莫名其妙地认为,白面只有做成馒头才能吃出白面的香味,肉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方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
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未婚少女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手蹑脚,借着月色摸到别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4、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5、送月饼 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
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
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6、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7、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
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8、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着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9、吃芋头 中秋时节,正是收获芋头的好时节,在一些地方,中秋夜一家人聚在院子里,沐浴在皎洁的月色中吃的不是月饼,而是芋头。
人们把一大锅芋头带皮煮熟,先以芋头来祭拜祖先,然后围坐在一起剥芋头皮,再把剥好的芋头吃掉。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形容寒冬的诗句
2014年12月22日 农历 十一月初一 星期一 冬至冬至节是哪天什么时候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2014年的冬至是:2014年12月22日。
冬至简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
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近年冬至日期:2004年12月21日、2005年12月22日、2006年12月22日、2007年12月22日、2008年12月21日、2009年12月22日、2010年12月22日、2011年12月22日、2012年12月21日、2013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