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焕发新生的诗句有哪些
上联:源远流长,传统文明焕发新生;下联:风清气正,生态良好促进发展。
形容花重新焕发生机的诗句
刘翰《好事近·花底一声莺》: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
汪藻《春日》: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焕发新生是什么意思
1.光彩四射;2.振作。
基本意思: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一般是指精神面貌,如:精神焕发
要10首有关春天的古诗及赏析
1)杜甫《春夜喜雨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入夜,润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凝而成……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4)王驾《雨晴》赏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杜牧《江南春》有“千里莺啼绿映红”句,明代文学家杨慎评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硬说应当改为“十里”才可听可见,岂不令人哭笑不得
5)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
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
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
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
《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6)《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诗人感触异常。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
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作文。
急救,需要一整篇的,不要提示。
急求,真的很急。
谢谢大家
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口号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但传统的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如何重拾文化的厚重感成了每个炎黄子孙所要解决的难题……不可否认,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逐渐让人类走向了一条慢性死亡的道路。
不仅如此,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小,而人心与人心却逐渐的远离……重拾文化所带来的理智与和谐成了指点人类未来的道路指南针。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其优良部分依然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启示意义。
现在看来此问题实在多虑。
上至治国,下至为人都有的数不胜数的至理名言——“天人合一”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逝者如斯夫”则给予我们无穷的历史感……中华文化首先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早在两千年间孔子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才有了我们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同样带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那就是爱国情怀
一个国家即使再富裕,再强大,也要有忠心不二的人民的拥戴与支持。
面对磨难,只要登高而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无数的炎黄子孙必然团结一致——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同样是文化留给我们的财富——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指导我们树立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其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此便造就了无数名留青史,顶天立地的英雄核心品质——淡泊名利,不受诱惑,视死如归。
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
形容青春焕发的成语
朝气蓬勃、 风茂、 豆蔻年华、 意发、 后畏、 生机勃勃、 生龙活虎、 少年老一、风华正茂 [ fēng huá zhèng mào ] 【解释】: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出自】:近代 《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二、豆蔻年华 [ dòu kòu nián huá ]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三、意气风发 [ yì qì fēng fā ] 【解释】: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出自】:三国·魏·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译文】:武皇兴盛的原因,以道路凌残,义气风发四、后生可畏 [ hòu shēng kě wèi ]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后生可畏,他知道来的人不如现在的。
五、生机勃勃 [ shēng jī bó bó ] 【解释】: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出自】:近代 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
老字号逐渐衰落,该怎样焕发新生
老字号该何去何从在这个创新的时代里,作为“活文物”的老字号似乎有些招架不住。
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产品设计,他们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我认为:老字号该走新道路了
制度需创新。
身为老字号的经典品牌之一的老半斋在九月份竟爆出了服务态度极为恶劣的负面新闻。
这在老字号中可谓还是第一次。
但是再去看其他的老字号呢
又有几家的态度是很好的
也正如他们中的有些人所说,反正国家会给我发工资,你来不来都一样,不来我还省力点呢。
不错,他们是省力了,但是他们却忘却了老字号存在的意义:为人民服务。
像他们这种这种服务态度,气都能气跑一群人,更别说吸引顾客了
老字号是中国的一块老招牌,是直接面向世界的,如果他们再不将制度好好改一改,那中国的形象可就该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辛亏老半斋及时停业整顿,使得中华老字号的名声重新振作了一点。
产品需创新。
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在外国极为风靡的快餐,还是LV等国际知名奢侈品,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试想,当别人开始卖又软又糯的饼时,你还是最为古老的嚼都嚼不动的死面饼时,你的还能卖出去吗
来买的几位也只不过是尝尝新鲜罢了,不会有长久的销路。
当然啦,并不是说国外的老字号就有多好,麦当劳为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而在中国卖起了豆浆油条小米粥,的确,这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自己已成习惯的几个早点的摊位,谁还会没事去花更多的钱来你这吃呢
只怕很少吧。
中国企业也不例外,月饼,青团这些特定时节才有的美食早已让广大人民群众吃的不要不要的。
杏花楼首创先例,推出了“蛋黄肉松青团”一举成为了网红商品。
老字号应与网购相结合。
网购已俨然成为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特色,几乎你想要的一切都能在网上找到,大到家电,小到生活用品网购几乎已经成为了购物的代名词。
而老字号多是以前流传下来的,自然没有网购的店。
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差,以致于他们的商业道路越来越窄,以至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像现在如杏花楼,王家沙都在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上有卖部分商品。
从而使得他们又回光返照,重获生机。
而像巨人集团等没有与网购结合的老字号就已经纷纷倒闭或被收购。
老字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面临着不断严峻的形式,唯有尽快转型,才有可能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里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