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山寺的诗词
金山寺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金山寺朝代:唐代作者:窦庠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
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
金山寺朝代:唐代作者:齐己山带金名远,楼台压翠层。
鱼龙光照像,风浪影摇灯。
槛外扬州树,船通建业僧。
尘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
题金山寺作者:许棠 四面波涛匝,中楼日月邻。
上穷如出世,下瞷忽惊神。
刹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
房房皆叠石,风扫永无尘。
游金山寺 诗人: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蟾宫曲·题金山寺 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
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有哪些赞美金山寺的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写扬州和镇江为长江阻隔的历史----------------------------------------<题金陵津渡> 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过夜后所写---------------------------------------------游金山寺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
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
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阴火潜然。
”曹唐:“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
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 ⑨谢:告诉。
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
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宋代诗人王令的一首描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的七律是什么
金山寺景区介绍: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
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
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
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
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
”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
”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
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
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北固山景区介绍 座落在长江之滨的北固山,可说是一座“三国山”。
但它更是一座充满了英雄豪气的山。
因为有孙刘联姻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多少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水天开阔,风景壮美,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
孙刘联姻往事千年,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孙刘联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浓墨重彩。
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的顶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说。
《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
北固山位于市区东侧江边,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
在古代北固山更为游人所乐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称。
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一千四百年前,粱朝粱武帝登临北固山,赞其形胜,改固为顾,更名为北顾山。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
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中外闻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顶。
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
”过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甘露寺内的亭台楼阁装扮得十分华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永王东巡歌》的诗中写道: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既描绘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风光,又道出了北固山形势险要,是我国历代的军事重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上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
提起北固人,人们就会联想起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山上大多古迹确实与孙刘联盟的史实有关。
北固山的南面就是三国时孙权所建的铁瓮城的城墙,其形势是“控楚负吴,襟山带江,”雄壮险要,因此三国故事就成为历史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山吟诗作赋的主要素材。
历代不少诗人骚客喜爱在这里聚会游赏,苏东坡、沉括、米芾、陆游、辛弃疾等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咏。
北固山在近代和现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龙埂是太平天国新城遗址。
北固山之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国民党枪杀革命志士的刑场。
现在前峰上建有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还有烈士事迹陈列馆,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北固山形胜曾为陈毅元帅所赞叹,当年他登上多景楼,说:“江山如画,这就是长江万里图卷
” 北固山游览路线 清晖亭——铁塔——“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南徐净域”题额——古甘露禅寺——溜马涧——狠石——多景楼——凌云亭——太史慈墓——试剑石 铁塔 铁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位于清晖亭旁,北宁元丰元年(1078)建成,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原为九级,明万历年间海啸,毁去上部七层,重修时改为七级,清代光绪年间又遭雷击,毁去上部五层。
解放前铁塔残破不堪,解放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修复铁塔,将残存的明代复制品的第四、第五两级加叠上去。
整修时,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以及李德裕亲自书写的题记石刻等。
从文物中获悉,该塔为唐朝宝历元年(825)曾三次任润州刺史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创建,乾符年间毁,铁塔是在宋元丰年间石塔的旧址上建成的。
铁塔又名卫公塔。
宋时北固山一次大火,山上山下的寺宇都化为乌有,唯独山下的宝塔和米芾的住宅海岳庵幸存下来。
在米芾所写的《润州甘露寺》中曾留下“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的风趣诗句。
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
下有塔基(即莲座),每层有四门,有腰檐,每层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姿态生动。
巨大的莲座上铸有优美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
第二层塔身四面门的方向及门两旁的菩萨浮雕与第一层相同,东南面铸有“国界安宁”、“法轮常转”两行北魏体字,东北面排列着九行题名。
正东面已破裂。
铁塔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表现了我国古代冶铁工人的精湛铸造技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是一块长方形条石,字迹雄秀,气魄很大,现横嵌在北固山甘露寺的坡墙壁上。
相传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
”后来粱武帝游北固山时,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壮观,兴致勃勃地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后遗失。
到了宋代,著名收画家吴琚把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1665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把它嵌在廊壁上。
“南徐净域”题额 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左,建都于建业。
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政府为此侨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
到了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便一直成为镇江的别名。
“天下第一江山”廊壁对面的券门有一副对联: 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 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
此联是清末镇江名书画家苏涧宽用篆书书写,既表达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又点出了甘露寺建造年代,其横披则为“南徐净域”,可谓言简意深,寄托无限。
古甘露禅寺 北固山后峰上的甘露寺,传说是三国刘备结婚的大殿,始建于东吴初期,寺额是张飞的亲笔。
到唐朝时李德裕布施宅地,扩建甘露寺。
后甘露寺又几经兴废。
甘露寺原建于山下,宋祥符年间(1010)和尚祖宣(是国舅)因寺宇倒塌,由郡守转奏朝廷,欲移建山上。
真宗特下诏书,令转运史陈尧将寺移建山上,并赐良田四千亩。
移建之殿规模宏大,亭台栉比,殿宇辉煌,极为壮观。
元符末年毁于火,不久重建。
建炎年间又毁于兵,绍兴年间再重建。
现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绪年间(1890),由镇江观察黄祖络等筹款修建的。
甘露寺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
这与《三国演义》中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关。
孙权与西蜀刘备结盟,共御北方强敌曹操。
但是吴、蜀都想压取鄂西长江边的重镇江——荆州。
孙权和周瑜定下了一条美人计,即借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佯邀刘备到京口招亲之机,意欲就此扣留刘备,逼他交出荆州。
孙权的美人计被蜀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识破,就将计就计,促使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到甘露寺相亲,吴国太一见到刘备“两耳垂户,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极为满意,于是孙刘联姻的事便弄假成真了。
京剧《刘备招亲》、《甘露寺》等传统剧目一直很受欢迎。
古今往来,到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溜马涧 位于北固山后峰西北侧的溜马涧,相传是孙刘二人私下较量,暗卜成败、一道赛马的地方。
刘备来东吴招亲,一日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掀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驭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乘马,信有之也。
”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
”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革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
”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
后人称他们跑马的地方为“溜马涧”,又名“驻马坡”、“走马涧”。
明崇祯十二年(1639),太守程峋将溜马涧略加修整,命人砌了一条简易的砖路。
第二年夜朗(今云南)人朱云熙曾书“溜马涧”三字,刻于临江石壁上,至今犹存。
清光绪年间,长白穆克登布书篆字“古走马涧”四字,刻石,为山上圆门横额。
现立于后峰西北麓,还可看清“两壁夹峙,中通一线,直达山巅”的地势。
狠石 狠石又名石羊,在多景楼西侧,状如伏羊,大小与真羊差不多,没有头。
石羊的左侧腹上刻有“狠石”二字。
相传孙权曾坐其上与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赤壁之战之计。
宋元符间(1098-1100),狠石因火毁剥不见,和尚曾以假石羊代之。
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郡守滕谧在北固山下演武场的角落里找到了狠石,为其立碑建亭,并撰文为记。
后来亭废碑移,狠石被弃田中。
明丹徒令庞时雍又发现狠石,上报郡守,重新建亭立碑,也写了一篇记,并在亭上挂了一块“武侯遗石”的匾额。
而现在的狠石,则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从本市碌碡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的。
狠石真是历尽沧桑啊
多景楼 在甘露寺北后,北临大江的一座画粱飞檐楼阁,这便是多景楼,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座名楼。
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于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牖”的诗意。
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
多景楼又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
因宋大书画家米策作《多景楼》诗中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句,米芾还手书这七个字作为楼的匾额,现仍在多景楼底层门上。
多景楼还有不少别名,相传三国时刘备甘露寺招亲,吴国太曾在此相亲,又称相婿楼。
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出嫁前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
而今多景楼修葺一新,装潢古雅华丽,登楼赏景,使人流连忘返。
镇江金山寺的故事
镇江金山寺里的塔叫慈寿塔,是为纪念慈禧太后生日,于原来塔上重建而成。
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
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
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寿塔。
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
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太平军之手。
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
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
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
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
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
游人登临塔顶。
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有宋代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
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
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
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
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
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
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
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为什么雷峰塔在杭州 而金山寺在镇江
我给你个正确答案:因为雷塔就在杭州,而金山寺就在镇江。
另外新百剧组没有错,盗宝案后,许仙不是被发配镇江吗,所以在镇江遇到徐钱,青儿也曾说过:姐姐是不是要在镇江落居。
是吧
,徐钱带许仙去了金山寺,法海为逼白素贞犯天条,所以许仙就被囚禁金山寺后的面塔里,因此水漫金山在镇江,后世才有水发镇江的说法,水漫金山后,许仙和白素贞回到钱塘(杭州的地盘),待分娩后,白素贞被囚禁雷锋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