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纪律的名言或古文
名人名言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
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关于纪律的古诗
铭鸣志清须伴水宴,渔船映残辉.一奏英雄曲,醉梦生紫烟.儿时爱发奋,常毋哓晨昏.岁月终有尽,莫笑空守人.
古代遵纪守法文言文
《歌诗谣》之一百八 遵纪守法三句姒传双 引言1.旧莫争打》一诗 时闲愤怒拳,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狱戴枷遭责罚,更须枉费几文钱。
2.旧有《莫应对》一诗 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
3.旧有《戒争地诗》 他侵我界是无良,我与他争未是长。
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读此三诗,感受良多。
古诗今劝,守法最真。
故写一“三句半”。
甲:《吕氏春秋》说:“治国无法则乱”。
乙:《韩非子》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饥不亡”。
丙: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丁:很对
甲:培根说:“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
乙:列宁说:“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
丙:波普说:“秩序是上帝的第一条法律”。
丁:精萃。
甲:意大利的马基稚维利说:“人们的良好习惯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来支持”。
乙:他还说:“遵守法律就是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丙:英国的吉本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人的伦理”。
丁:法是他律。
甲:雨果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乙:林肯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则是隐藏的法律”。
丙:威尔逊说:“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丁:德与法约会。
甲:《商君书》上说,法者所以爱民也。
乙:还说,礼者所以便事也。
丙:法与礼结合就是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丁:合金宝贵。
(待续)
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用古文怎么说
答: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这句话用古人可以说成——规则之于人也,须人人凛遵,无一例外。
自己做错了事,想用文言文写出一份保证书,应该怎么写
急……
吾自知所犯之过,罪孽深重,不可饶恕
但吾年少无知也,不知其中之利害,然铸此大错,所以特来负荆请罪
吾心中羞愧万分,本无颜面对于汝
吾诚心悔过,赤子之心苍天可见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在下区区一乃庸人而
圣贤也会有过,而我岂能无过乎
吾悔改之心诚挚可见,然日月为证,并以苍天立誓,于大地监督。
如吾再犯此过,要杀要刮,听汝处置
不尊守纪律用文言文怎么说
要问“不遵守纪用文言文可以说,首先来看看“、“遵守”、“纪律”用文语可以怎么说。
“不”文言词语可以用“非”。
“遵守”文言词语常常用“循”。
“纪律”就是规则,文言词语一般都是用“规”。
“不遵守纪律”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非循规。
关于尊重老师的古文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郯子、苌弘、师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曰:,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