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色美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描写农家风光的词语,要100个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渭城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形容风景美人美的诗句
如柔夷,肤如凝脂——《诗经》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远惭西子,近愧王嫱。
——《红楼梦》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戏罢无由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洛阳女儿行》
形容周围景物十分优美的诗句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一)开头段的作用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
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
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
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
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
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
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
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
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
(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
(内容4分,形式2分)(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
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如: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 (四)修辞类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
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
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
菩萨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啊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
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
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
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
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
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
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辛弃疾菩萨蛮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菩萨蛮 【唐】李白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一词可谓是温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了,词中细致的刻画了一个贵族女子晨起时的仪容情态,而其内心的空虚苦闷自在言外,这首词写得婉艳精工,宛如一幅动态的仕女图,这正代表了温庭筠词的风格特点。
我就整理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要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