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句诗里说的是什么花?
<画菊 郑思肖\ 花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 宁可枝头死\ 何曾北风中\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
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古代有些文人墨客为什么要隐居
C
关于归隐的诗词
出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意思是我已喝醉,想睡了,你回去吧
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思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
附《山中与幽人对酌》全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左思(振衣千仞岗,沃足万里流)此句出于何诗
全文是什么
谢谢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寒素家庭。
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
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
入京之初,他自然也有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
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第五首: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这诗的意思,其实不过说自己要离开京都,归隐不仕。
但没有嗟叹感伤,而是傲视权贵,俯笑王侯,所以意境自然高远。
开头两句景象就很阔大,下面“飞宇若云浮”、“蔼蔼皆王侯”,完全是俯视的写法,结末又以千仞高岗、万里长流衬托和象征自己的情怀,始终贯注了豪迈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