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古代教训人、骂人的句子,不是成语哦,谢谢。
有“非人哉”,“兽也”,“竖子”“蠢如猪狗,“腐儒”,“陋儒”,“登徒子” “你这泼皮”“”腌(月赞)奴才!”
骂人的古诗句大全
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你那么厉害怎么不上天呢)腰间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你怎么能,你家里人知道吗)
骂人的诗句
你可以用打油诗啊
我给你几个例子:远看深圳像天堂,近看深圳像银行;到了深圳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深圳好,个个都往深圳跑 ;深圳挣钱深圳花,哪有钞票寄回家。
都说这里工资高,害我没钱买牙膏;都说这里伙食好,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着头,发了工资摇摇头;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古诗: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
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
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
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
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
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
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
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
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
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古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
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古代人都有哪些骂人的话
祝你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个乌龟杂种,终究会死,死无葬身之地,地基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看你的背影急煞千军万马,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长的这么丑,干什么
见过丑的,没见过这么丑的。
乍一看挺丑,仔细一看更丑
真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民族,影响市容
看
看什么看
嫉妒我和别人比你好看啊
你一出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真是,物种灭绝就是因为你
哎
问一下,你出生时是不是被扔上去过3次而只被接住过2次
我为你能生存这么久感到不可思议
别愣着了
赶紧带块抹布回家种地吧
不要再吓人了,快滚吧,大娘。
她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美男插朋友两刀
问君能有几时愁,恰似太监上青楼。
清水出芙蓉,蠢猪各不同。
他生气而死的话,应该我是不用盘罪的
还可以节省一点氧气,节省一点粮食。
。
。
就是可惜了埋他那块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