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无奈感叹的诗句

无奈感叹的诗句

时间:2017-08-17 03:46

感叹无奈的诗句

1、一蓑任平生,一任点天明,再如英雄一朝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2、十到香雪海。

梅花忆我我忆梅。

背灯和月就花影,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3、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鸿声里忆平生。

4、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8、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9、天下英雄出吾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10、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带着禅理,一番大彻大悟之后放有体会。

感叹人生无奈心痛的诗句

人生代代无穷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送流水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仕途之叹)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狄秋

喝酒喝出人生感悟的好句子有哪些

书信大行天下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

一管狼毫(无狼羊亦可)、一纸素笺,写不尽上下古今多少事;一声问候、一声呼唤,寄不尽山长水远相思情。

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闺训也不允许怀春少女踏出闺门半步。

粉墙高阁,雕栏重帘,遮断了多少佳人梦;书生寄语,小姐题诗,演绎了多少传奇事。

“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其中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还不是书信为双方连起了红线。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书札中,蕴涵着多少浓浓的亲情和厚谊。

“大人尊前,叩请金安”,“惠书敬悉,思意绵绵”这是游子对父母的思念;“接获手书,快慰莫名”,“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纸短心长,甚为至念”,这是友人对友人之间的关切;“别后萦思,愁肠日转”,“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这是怨女对旷夫的企盼。

即使是革命领袖,在书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师之情。

“诲谕勤勤,感且不尽”,“世局多故,为国自珍”,便是信中致师之语。

古代不比当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点钱便可以出书。

无论是高人学士,迁客骚人,诗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间诗酒唱和中保存下来的。

古人出一本书,,出一本诗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穷经,不闹出个名气,那是出不起书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书。

即使是李贺,可说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因为他死得太早,诗集还是后代的“粉丝”们刊印出来的。

因此古代诗词文赋的流传形式,往往靠书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书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酒肆留别”、“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

杜甫的“寄韩谏议”、“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这是一首七律,仅标题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说在战乱的时期,白居易从河南到关内,饥餐渴饮、兄弟离散,望月而引发思念之情,接着就列出一串人名,这不是书信又是什么。

因是文言,人们大都能看懂或记住诗,而这些有点拗口的标题,往往不被人所记忆了。

再看诗内四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不是诗化的书信语言吗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中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挂念而不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

最感人的,莫过于陆游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园影壁上题诗(词)相寄的“钗头凤”。

陆游说:“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唐婉说:“小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一个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个是“欲笺心事,独倚斜栏”,两情相悦,却不能所属,连互相寄封信都那样难,不得已发出了“难

”、“莫

”的感叹,这是多么深挚无比,令人窒息的爱情啊

一张尺素、一纸红笺,承载着古来多少深挚的情感啊

记得上中学时,本人尚是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愣头青的时候,看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题壁诗词,沉沉焉以感胸内憋闷潸然而泪下。

绵绵真情,一字一泪,已使红笺尽湿,这些诗句把书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已表现殆尽,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况且还有那么多关于书信的传说呢,《柳毅传书》、《红叶题诗》,使书信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朦胧而美丽。

那传递书信驿路上来去匆匆的马蹄,在黄尘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纸短情长的诗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撩起帘幕遥望天际征鸿的少妇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艳的图画,给后人以不尽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不仅内容丰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怀旧,多少情思留在纸上

至于曾国藩家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已成为经典.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经风历雨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说它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毫不过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通讯从来也没有现在这般快捷。

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变成了弹丸之地,不要说天涯海角可以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

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似乎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总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信的人已经不多了。

令人望眼欲穿的时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成了零距离,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声“哈罗”,那边一声“OK”,在电话(手机)两端,复杂的感情简化了,两人之间感情的细节被电波删节了。

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是形同公文,没有感情,没有诗意,更不会有故事和传说。

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呢还是不幸

我总觉得再先进的东西也代替不了感情,感情不分落后于先进,她可以穿越古今,跨越时空,即使应用网络这一先进载体,也别忘了把感情融入其中,多一些细腻,多一份情感,让感情像一羽飞鸿,把你的心,我的心,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人生如酒的句子

人生如酒,有真有假较不了;人生如酒,有淡有烈,品味;人生如酒,有醒有醉,淡然就好。

人生这杯酒,越品越有味,越存越甘醇。

有人沉醉,有人清醒。

人生如酒,别贪生如杯,别满人生路不同,酒味不相同。

有人的一生,如白酒般刚烈;有人的一生,如啤酒般豪爽;有人的一生,如红酒般回甘;有人的一生,如米酒般舒畅。

人生如酒,不知不觉就喝醉,二话不说就干杯。

酒再美,莫贪杯;酒再好,莫沉醉。

人生如酒,别贪;人生如杯,别满人生如酒,浓郁中透露着清香,疲惫中参差着快乐。

人生如酒,有优点,也有缺憾。

再好的酒喝多也上头,再好的人伤心也愤怒。

唯有适量地饮用,才能保持清醒;唯有适当地取舍,才能一直轻松。

人生如酒,别贪;人生如杯,别满不贪,是修养;不满,是智慧。

酒会随着时间变成佳酿,人会随着时间变得坚强。

人生不过一杯酒,有苦,有涩;有淡,有烈;可温,可冷;可醉,可醒。

小醉怡情、大醉伤身、烂醉如泥;喝酒唯小醉,人生欢乐多

人生如酒,愈品愈浓,不同的生活场景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人生如酒有的人是浓香型,生活之于他是肆意奔放的豪情不悔有的人是酱香型,人生之于他是生命沉淀的低淡悠长有的人是清香型,生命之于他是淡淡青日的娓娓道来人生百味杂陈,有酒才是清欢

人教版理解性默写答案4

1、《沁园春雪》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陈涉世家》①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语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 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3、《出师表》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文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一致。

③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④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⑥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⑦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⑧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⑨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梦江南》: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的句子: .肠断白苹洲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①“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具体表现: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 作者壮志难酬句(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江城子•密州出猎》:①主人公“聊发少年狂”的表现: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②用典,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③主旨句(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武陵春》创意独特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①与“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②描写军旅生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③战斗激烈紧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④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9、《观刈麦》:①劳动的艰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日出入安穷

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乐府 日出入 日出入

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非我夏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

是邪。

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这是汉乐府《郊祀歌》十九曲之九。

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目的何在

人生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所有触及这些终极问题的诗作,几乎都打入了人们内心的深处,千古以来,那些诗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

内心中最神圣高尚的位置上,这些诗句闪闪发光。

然而,这些闪光的诗句却也是消极和悲哀的。

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仓忽一瞬面对无边的久远,感到悲哀和与惆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客观存在本来就是这样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这是客观的事实。

然而,也只是客观的一方面而已,而不是全部和真相。

因为这样的观照已是先将人自己视为一个没有能动性没有精神的存在了。

先将自己设定为象个木头似的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一般存在物,那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照旧,仍然是人也就只剩下感叹与无奈等能力了。

这就是每当我们吟唱这些诗句时,只能牵动我们无边的愁怀,却不能引带我们前进半步的原因。

与人们所熟知的那些消极失落的诗句不同,本诗是积极的,因此弥足珍贵。

最大的不同来自于立脚点的不同。

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立足点。

这首诗立足于人自己,立足于一个具有超越精神的人自己,立足于勇于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本身。

这首诗将天地之无限、时世之无限当作了背景,突出的是背景之上的人本身,着眼点也在人自己身上。

相反,其余的这类诗都是将着眼点放在了无限大的天地上,于是人自己就无限渺小了。

全诗磊落,敞亮,达观,开阔,健朗,给人以风云无限的感觉。

诗人是信神的,这是关键。

恰恰是因为信仰才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有了开阔健朗的人生景观。

严格地说,那些让我们“念天地悠悠并因之而怆然涕下”的诗句都是无信仰的产物,有信仰的人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触,因为他们有出路,感受不到无信仰的人那种被封闭的毫无出路的感觉,也没那么多感叹。

汉代的人虽然远离了上古的信仰时代,但毕竟还是有很强烈的信仰遗留的,尤其是西汉时期。

所以,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大都是有很强烈的信仰在支撑着,从而构成了一个今日的我们不熟悉也不理解的背景,这是我们在理解汉代诗文时所常常忽略的一点。

到了东汉末期,普遍已经没有信仰了,往日有信仰的人们发现自己没有了归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于是苦恼地发问、追索人生的意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开始发现人生有限,“生年不满百”,进而,各种没落的灰色的情绪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于是就这么混吧(“奄忽随物化”),或者一派末日情怀,及时行乐(“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等。

这都是信仰失落后人痛苦的反应。

今天我们的学术界称之为“人的觉醒”,说是人在那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好象那时以前的人们都是糊涂的。

言下之意就是今天的以无神论为信仰、以无信仰为荣的当代的人们自己是最明白的,东汉末期的人们才开始明白,才开始觉醒。

这是无信仰之人的说法,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安排出的座次表。

人都是自以为是的,都是以自己的观念为出发点的,有意无意地都会用自己的标准剪裁世界。

这是人突不破的,只不过过去智慧的圣者给人们点破了这点,意在让人们突破这点从而获得提高,摆脱自己的可怜处境,而当今的人类却是以此为荣,对此安之若素,不觉得什么,最后成为一种愚昧的力量,以自己的愚蠢作为剪裁一切的标尺。

武大郎开店,招收的店员越来越矮,越来越矬,待到习惯了且这种现象普遍了之后,就会觉得高个子简直就是异端了。

这时武大郎的眼里,高个子就是最落后最没有觉醒的。

今日学术界眼中的历史以及各种座次表,大都是武大郎式的东西。

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说,东汉末期的人们不是什么开始清醒了,恰恰是远离信仰、失落信仰之后的开始堕落,在无所归依的痛苦之后必然最终走向堕落,及时行乐,追求名利,着眼于现实。

于是,在此后,人就开始了直线的下滑,迅速滑向现实的人生,彻底远离上古的信仰时代。

又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更大规模的动荡与清洗,到了隋唐,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生的文化,以无信仰、脚踏实地为特色的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

所以,我们阅读唐代的、唐代之后的东西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乃至字义等等,都与我们今天没多大区别,虽有古今差异,但没本质区别。

但是,唐以前特别是汉代的尤其是西汉的东西,就不是这样了,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有着本质的难度。

这种情况在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而在西汉那是普遍的存在。

那整个是一个与我们远离的遥远的过去,本质上不同的时代。

要想理解那个时候,必须首先放下今天我们脑袋里充斥的东西,你要是立足于今天人类的思想,绝对理解不了那时的东西。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前七句为第一部分,第八、九句为第二部分,余下五句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构建了一个变动不居的背景,并在此背景中将人自己凸现出来,将人自己出离了出来。

这是那时人对自己的定位,在宇宙背景中的定位。

首先第一句设问“日出入安穷

”,日出日落哪有穷尽呢

用日之出入提供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光背景,并且是无穷的变动。

这种变动不居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定感,逼着人去寻找安定,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这是“日出入”句所达到的效果。

第二句“时世不与人同”。

时,时间;世,人世间,即地球上的世间。

时、世都是流变的,都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的,这些都不与人一样,不与人同。

这些不属于人,这些都与人疏离。

这样,人被疏离开来,凸显出来,从流变的、变动不居的时空、时世背景中凸显了出来。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这重复的四句强化地剔除了人在四季也就是时间中的弥散、沉溺意向,用四季的形象说明了“时”不与人同。

紧接着,“泊如四海之池”,我们所呆的这个人世、世间、地球,就象漂泊于四海这么大的水池上的一块板子。

这是讲空间,讲地球这个人呆的地方,世间。

这个地方也是漂泊不定的。

这样,也是用形象说明了“世”不与人同,也打破了人想物化于大自然之中幻想,将人想迷糊自己的常用通道给堵死了。

“时世不与人同”,时世都是漂泊不定的,那么,人就是安定的,不变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是变动不居的时世中唯一可以信赖依托的。

这是关键的认识。

只有人自己才是唯一可信赖可依托的,若是人连自己都把握不住,那么也就毫无希望了。

诗紧紧地把握着人自己,将人从时空中剥离出来,将一切可能的灰色化、沉溺、幻化、物化的没落念头都清除了,让一切犯迷糊、自己骗自己的伎俩都无所藏身,于是,人必然就精神了起来,人自己的精神就越见精神了。

第二部分是过渡。

“遍观是邪”乃总结上面七句,遍观一切,都是这样,都是如此。

“谓何

”,说些什么呢

既然如此,既然到处都是这样,面临这个局面,有什么要说的

想要说点什么

有什么感触

所以,这个“谓何”实际是开启后面的话语的,为了引出后面的话。

当然,这样引带的好处是集中,达到了集中的效果,使得后面的话语也是足够突出鲜明。

第三部分: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

天上的神仙驾车用六龙,所以,这里用六龙指神仙之事。

也就是说,我所乐的就是神仙之事。

什么神仙之事啊

是喜欢听神仙故事

还是喜欢与神仙往来

还是什么

下面具体说明是什么:“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若,内心很自如、如意的样子,也就是很满意的状态,人满意时就是“心若”。

这里的“调”,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调”若是名词,就是指谐调,调和,指的是六龙的一种谐调听话的状态。

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

六龙那种听从指挥、控纵如意地状态让我很喜欢,感到很满意。

“调”若是动词,那就是调弄,驾驭,驯化等。

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

驯化、调弄六龙之事,我最喜欢做,做这些事情能让我沉浸于其中,感到如意自如。

古人不分名词与动词,所以,这两种意思都有,其实名词只是动词作用下产生的一个状态、结果,二者实际上是一致的。

六龙的谐调、顺遂、听从指挥不是天生就有的,那是驯化调弄的结果。

所以,整个就是说的这件事,说的是做这件事,做调弄驯化六龙的事。

实际上,调就是修。

调弄,驾驭,驯化,修炼之谓也。

调弄驯化六龙,就是修炼神仙。

六龙本非人间之物。

这四句话,都是在说修炼,在借用六龙的形象言说修炼之事。

结合前面的部分,意思就是:面临这种局面,这种情况,这种人生处境,唯有修炼一条路可走,只有修炼自己。

这就是我要说的话。

最后一句“訾黄其何不徕下”是套语,过去一般都用这样的句子结尾,企盼速来。

“訾黄”是六龙中的一龙,此处代指六龙。

徕,古“来”字。

六龙怎么还不来呢

既然我“独乐六龙”,当然希望六龙快来。

所以,这首诗不管汉代时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这首诗的本身是在说修炼之事,是在劝说人们只有修炼一条路可走,面对变动不居的一切,面对“不与人同”的时、世,只有修炼一条路。

这是人唯一的出路。

这是直言修炼成神。

所以,这首诗不是什么求神企盼上天的,不是那么表面的诉求。

若仅仅是仰求成仙,诗的前后两部分就连不到一起,讲不通。

这与我们所习惯了陈辞滥调不同,我们文化中充斥的都是外行话,在谈到这点时都是在外面很外行地随便说,想象着说。

这首诗,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才是真正的修炼者之语。

这是本诗的珍贵处。

诗的技巧是次要的,珍贵的是境界,看世界的角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