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座右铭有哪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热爱这份事业,无论平凡,无论贫穷 从零开始,持之以恒 学生的满意,是最大的幸福 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育人 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凡事皆有可能,机遇属于有自信的竞争者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生的需求,我们不懈的追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 一切为了学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人不可以瞧不起自己 生命正因为风雨而变得精彩 好人有好报,即使没好报,也要做好人
关于舞蹈老师的座右铭
轻点,滴下汗珠,洒落在地的是水而是坚持与努力;扬起,注目观众,翩翩起舞的不是动作而是唯美舞姿
设计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或座右铭
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胜过用空话吹嘘自己。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关于老师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古代的名师: 1、鬼谷子 诩,又名王禅、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末战国初时人,祖籍河北省临漳县香菜营乡盐食村,是先秦诸子之一。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
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见《孙庞演义》;纵横家:苏秦、张仪(见《战国策》)。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好听的座右铭:励志+语言优美。
If you don't go after what you want, you'll never have it. 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always no. If you don't step forward, you're always in the same place.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你将永远不会拥有。
不开口问,回答永远是No。
不往前走,就将永远停留。
If life is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the first is “hesitance-free”, while the second is“ regret-free”. 若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叫做 “不犹豫”,后半段叫做 “不后悔” 。
古今名师,最好配上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
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
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
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
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囊萤映雪 (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
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两个世纪前,哲学大师康德就已阐明了一个千古不移的真理:“人唯有凭借人,也即唯有凭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育。
”人类的表层文化可以依靠通商、旅游、迁徙等方式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机器基本框架,惟有借助各级各类教育才能得到系统、深刻、高效而富有创意的传播,而教师恰恰担负这一重要的永恒的社会职能。
叶澜先生在题为《新基础教育与新型教师培养》的专题讲座中这样说道:“当今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应有整体定位:由传统型教师向当代型转换。
这种转换不是推倒了重建,而应当用‘不只是……而且是……’的思维方式,后者包含前者,是对前者的修正与完善。
” 新型教师的成长无疑要从传统的名师那里获得滋养与启示,尤其是执教本土性极强的语文学科的教师。
悠悠历史长河,造就了教坛无数风流人物:他们勤奋治学的态度、渊博坚实的学识、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精湛奇妙的教学艺术、光耀千秋的高风亮节、富于创造的教育实践,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下面就从三方面谈一谈他们的共性以及如何当好今天的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治学楷模 学识渊博 被誉为“万世之师表”的孔丘,自幼好学。
《阕里述闻》载:他大约7岁时,就开始学习五礼、五射、五御、六书和九数,懂得洒扫应对的礼节。
“十五而有志于学”,30岁左右“设教闾里”。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孔子对自己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座右铭,他一面教学,一面求学,力求作到:好学、乐学、敏学、博学。
经常“不耻下问”、“每事问”,虚心求教,“多闻”、“多见”,使得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多才多艺。
“儒学宗师”董仲舒也是一个好学的典型。
他刻苦攻读,曾“三年不窥园”,达到如痴如愚的程度。
他一边从政,一边收徒讲学,使他获得了“汉代孔子”的美称,一时间,许多读书人把他视为师长,所谓“学士皆师尊之”。
“理学大师”朱熹,幼年遍读《孝经》、《大学》、《论语》、《孟子》,立下学做圣人的宏愿。
14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
18岁乡试得举,次年中进士,仍不满于自己的成就,常常夜读,“穷究到明”。
一生著述等身,学问博大精深。
以上三位名师的好学不倦,足以向我们证明:卓越的语文教师必然是“治学楷模”,是学识渊博的终身学习者。
今天的语文教师,迫于职业的压力,穷于应付试题,无暇顾及读书自修,是语文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发起“语文老师缘何读书少”的讨论,个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师自身如果有努力向学、刻苦治学之心,成长为学识渊博的治学楷模还是可能的,也是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所要求的。
二、探索创造 思想精深 还是从孔子说起。
孔子在长达4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富教论”、“性习论”、“以身作则”、“忠爱无隐”等涉及教育教学许多重要问题,无论在办学方针、教育对象,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具有创造性。
这些原创的理论,奠定中国教育学的基石。
董仲舒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提出“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立太学,设庠序,以教化为大务”等主张,为封建教育的制度化,作出了不朽贡献。
朱熹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继承总结、探索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尤其是以“朱子读书法”六条为核心的学习思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涉及到认知学习与非认知素质训练两方面,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缺乏探索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是无法发展为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的。
正如叶澜先生所言:“人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教师有思考的权利,也有思考的义务,否则,我们无颜面对成长中的、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学生。
三、人格垂范 光耀后世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活动中的珍贵的隐性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效能呈正相关。
古代名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不闪耀其人格的光辉。
孔子人格十分伟大。
他诲人不倦、忠爱无隐、热爱学生、无私奉献;他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温故知新、不断进取;他主张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后生可畏、“当仁,不让于师”;他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倡“以身作则”,重视人格力量的示范与道德熏染作用。
使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所有这些,堪称典范。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
《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
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老师时常用名人名言()我们要努力学习
高尔基曾经举动令人不解,可是他有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