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周恩来年青时座右铭

周恩来年青时座右铭

时间:2013-06-19 10:22

周恩来年轻 事情

两件事现在的男人是不留辫子的。

但是,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封建时代,全中国的男子必须在脑后梳上一根“猪尾巴”一样的辫子。

男子梳辫,本来是满族人的装束,满族的统治阶级占领了全中国以后,就强迫全国男子留辫,作为臣服的标志。

要不然,就被当作“反叛”,抓去砍头。

梳辫子,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很大的风波。

到了清朝末年,革命派人物首先剪掉自己的辫子。

因此,剪不剪掉这么一根小小的辫子,就成了那时候革命不革命的问题。

那时候,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里有位从山东来的史地教员高亦吾,是位有民族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在宣统(清代最末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年间,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剪去了辫子,表示他痛恨列强和腐朽的清朝政府的决心。

一九一一年,恩来进入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直接受到高亦吾老师的教育。

高老师常在课堂上激昂慷慨地宣讲革命志士的爱国英雄事迹,宣传爱国思想,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

有一次他向恩来和同学们讲述因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失败而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事迹。

他讲得悲壮激越,恩来听得心潮翻滚,热泪满腮。

高老师还常常把当时的革命书籍介绍给同学们。

恩来读了高老师推荐的《革命军》,深深地被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十九岁时写的这本书所感动。

年轻的恩来,壮怀激烈,决心为了救国救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

这年十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推翻了清廷,建立了中华民国。

消息传到沈阳,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在欢呼声中,年轻的周恩来赶忙找来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

他是学校中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这在当时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旧时代的学校是崇尚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不提倡劳动。

因此清扫教室,烧炉子一类的活都是“卑贱”的堂役的事,周恩来看到堂役们一天到晚干活,很是劳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每天总是提前到校,主动打扫教室(这是他帮助老堂役打扫教室)。

一次烧茶炉的老人病倒了,他知道后,把平时节省下来的八个铜钱送给了老人,让他买药治病,饱经世上艰辛的老人知道周恩来花销十分谨慎,一日三餐都很节俭,手拿周恩来给的八个铜钱嗫嚅无语,热泪盈眶。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但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就不敢表达出来了,其实,你的想法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充满着热爱,对未来的祖国有着美好的憧憬,一堂图画课,教师拿着自己画好的一幅山水画贴在黑板上,要学生临摹,同学们都照样画了,唯独周恩来在光秃秃的山上整整齐齐地画了许多树,老师见了很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画些树?为什么不照样画?”他爽朗地回答:“像这样大的山应该有树,无树可惜,略植何妨?”在周恩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美好向往的感召下,老师转怒为喜,凝视着清秀刚毅的周恩来,许久才离去。

后来他感叹地说:“他哪里是我的学生,实则是我的先生啊

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的感人事迹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

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

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

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

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

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

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

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

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

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

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

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

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

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

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

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

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

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

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

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

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

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

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

周恩来年青的时候是留胡须的,为什么老了却不留了!

老了的人总想让自己变年轻一点,剪了胡子会精神点。

况且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干净点比较适合。

谁帮我找一下周恩来的诗啊

周恩来:一代伟人诗人一读这个题目,不少要感到惊奇。

在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是诗人,实属当之无愧,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

陈毅是诗人,也是名副其实,一曲《梅岭三章》悲壮绝伦,令人荡气迥肠。

然而称周恩来为诗人,似乎难为人所共认。

殊不知,周恩来一生中虽然诗作不多,但不是说他不善作诗,而是在他“认定的主义是不变了”之后,一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竭智尽力,日理万机,奋斗终生,写诗的时间也就难免被挤掉了。

目前,周恩来流传下来的一些诗作,大多是在青年时留下的,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白话诗,无不是隽永深醇的上品诗作。

古人曰:“诗言志。

”周恩来的早期诗作既非咏花吟草,也非歌山唱水,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明志,或勉友抒怀,或忧国思民。

现摘录数首,以飨读者。

《春日偶成》是迄今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作,诗曰:“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这首诗发表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

《敬业》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与一批同学组成的“敬业乐群会”的会刊。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虽然被推翻,可是,外敌侵凌,内政腐败,军阀横行。

周恩来目睹时艰,爱国心切,忧国忧民,见诸言行,并与同学们创立了“敬业乐群会”,此诗发表时正当袁世凯暗害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废各省都督之时。

神州大地“烟霾布正浓”,中华民族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中,此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16年4月出版的《敬业》第四期上,又发表了周恩来的诗。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一)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蛰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张蓬仙是周恩来在南开时的同学好友。

1915年11月张蓬仙退学回吉林,别离时,周恩来赠诗三首。

全诗似乎写的是学友别离之情,然深蕴周恩来为国为民的冲天志向,一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1917年夏,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并东渡日本留学。

东渡时,周恩来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流颂千古的律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高唱“大江”之歌,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表达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求学的豪情壮志。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曾在日记中写道:“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

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

”这与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是一脉相承的。

在日本期间,周恩来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著作,在彷徨、苦闷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919年4月,周恩来在樱花盛开的岚山,写下了几首白话诗。

现节录其中一首:雨后岚山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登高远看,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该诗表达了周恩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心头的喜悦和振奋,对于救国救民充满了希望。

也因此,他毅然“返国图他兴”,于1919年4月回到了祖国。

不久,“五四”爱国运动暴发,天津学生热烈响应,并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由周恩来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周恩来以这张报纸为基地,议论时事,以唤起民众,并于1919年9月16日成立了爱国进步团体“觉悟社”。

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但爱国的运动并未终止,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勾结起来欺压中国人民的事件仍不断发生。

1920年1月19日,天津高校学生五六千人,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蛮横的军警将学生代表全部逮捕。

在狱中,周恩来与被捕代表顽强抗争,并多次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当年的《检厅日录》中曾记载了周恩来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情况,他曾先后六次宣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产集中说等,在1920年,如此系统地宣讲马克思主义,这在我国是甚为罕见的,可以说周恩来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之一。

在狱中时,周恩来已经考虑将来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去探索救国的道路了,当觉悟社社友李愚如将要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在狱中写了一首长诗赠送他,下面即是其中的三段: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前些日子念强来说\\\/你要往英我以为不过说说过几天丹文又来说\\\/你要往法我也以为不过说说哪知不几天你来别我\\\/当面告诉我你能去了\\\/你竟去了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炼你的才干\\\/你保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推翻旧伦理全任你这心头一念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行行珍重你竟去了\\\/你能去了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诗中书写了离情别意,更多是勉励同学“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信中还说到“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说明周恩来此时已考虑去欧洲了。

1920年7月17日,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周恩来等被捕代表,本来周恩来已经考上了新创办的南开大学文科,但因其被捕,不能再上学了,为了进一步研究“主义”,探求救国救民之道,周恩来来到了法国。

在法国,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于1921年3月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八个建党发起组之一,周恩来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在旅欧期间,一直还与国内“觉悟社”保持联系,当他得知觉悟社的社友黄爱于1922年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并连砍三刀,惨死在长沙浏阳门外的消息时,无比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壮丽新诗: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作了感人的永别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感人的永别永远的感人不要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散在人间\\\/血儿洒在地上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这首诗不仅歌颂了烈士誓死如归的精神,更表达了周恩来作为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生死观,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仅体现于周恩来的一生,也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和后来人,在他后来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为民族的解放、共和国的建立,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一直把人民利益、革命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并与邓颖超相约,去世后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

他把这首诗寄给国内的觉悟社社友,并在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1924年7月,周恩来遵照中央的指示回国工作,从此,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南征北战,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国家总理达26年之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戒马倥偬并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担任共和国总理以后,日理万机,为国事奔忙,哪有时间再去写诗

但当我们读到周恩来年青时的一些诗篇时,可以想见周恩来已经具备了优秀诗人的品质。

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将与他的名字一起流芳百世,周恩来无愧于诗人的称号。

周恩来什么时候死的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享年78岁.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于1910年随伯父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并在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

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

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7 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

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

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

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

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

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

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

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

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

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

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

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

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

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

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 恢 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

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

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志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