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他当时是不是北大的学生?
不是。
19188月,还是青年学生的从湖南来到北京。
11月,杨昌济(老师,杨开慧之父)给无着的他找了一份临时工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即一般管理员。
图书馆助理员月薪八元。
他负责管理15种中外报纸,主要工作是登记来此读报人员的姓名。
阅览室的门正对着教室门。
毛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就可以听教室里老师讲课。
求知若渴的毛在这里如鱼得水,还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
但毕竟本职工作太简单,在这里只呆了四个月。
请问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的训言是什么
北京大学有,楼上的是进修课程,比起专业的稍微差点至于心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我个人觉得报图书馆学这样专业的人应该是比较平和求稳的人,图书馆的工作比较简单,工作也比较稳定,不容易失业,工作环境也还不错
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是多少(急)
进图书馆是需要的,但是几个教学楼可以随便进,不过最近也没有什么人在教学楼自习。
。
。
最近六教在搞英语文化月,不是的人也是进不去的。
。
。
()
清华北大的图书馆与市场上的书店,图书馆有什么区别,好在哪里
图书馆和图书店的区别:首先是选址布点的区别。
在房舍布点上,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有着图书馆无可比拟的优势。
书店为了让书能够顺利销售出去,店址一般设在居民区、生活区等人流集中、交通便捷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市民来购书。
而图书馆的选址,常常在偏远地区,或者是“新城区”,大概原因是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来说,它目前还不是显得特别“突出”。
所以,逛逛书店,对于白日要上班、下班后又在交通和家务上占去大部分时间的普通市民来说,就比逛图书馆方便。
饭后茶余,抬抬腿、散散步就去了,我因此也去得勤。
而图书馆“远在万里”,来回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真要去还得“咬咬牙”,要等待周日或者假日。
没办法,地段优势造就了书店主要是新华书店的巨大人气优势。
其次,是“图书”的区别,用图书馆界的行话来说,应该是“文献知识系统”的区别。
书店基本出售近年来的新书,图书更新快。
有了新书出版,第一时间就在书店与读者见面,这能保证读者最快读到最新的书。
这种便捷性真的很吸引人,要看新书,当然首选书店,要看时下流行的畅销书,当然也是非书店莫属。
但是图书馆也有书店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图书的系统性。
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图书馆会把同一类型的图书分类整理,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找到一本书,就找到一批书”———同一类型的书,在这里经过“整序归类”变得系统起来。
如果是为了搞“研究”,这种优势更显而易见。
在这一点上,图书馆和书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再者,是服务的区别。
用官方的说法,图书馆是属于文化事业,新华书店是属于文化产业。
前者是公益性机构,后者是营利性机构。
那么它们的服务有没有什么区别
以笔者近十年的“馆龄”和“店龄”来说,区别不大。
特别是近些年,面临网络书店的咄咄逼人之势,实体书店为了吸引读者回流,在服务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服务大有改观,读者在书店基本是享受“无障碍服务”,自由自在,想看就看,想买就买,看了不买也无妨,各种代购服务、送书服务也是贴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