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座右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思维上的2课阅读短文
竺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小可桢2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
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要求仔仔细细地练 着。
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可桢,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
”小可桢听到这话,赶忙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放行。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
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
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坑。
小可桢马上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坑?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可桢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
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
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座右铭A.míngB.mín正确答案:A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落地处A.chùB.chǔ正确答案:A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房檐A.yánB.zhān正确答案:A4.这段文字记录了竺可桢小时候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答:答案解析:第一件事:跟父亲学认字。
第二件事:理解“水滴石穿”的道理。
5.本文主要围绕哪句话进行描写的
A.“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
B.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
C. 竺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正确答案:C6.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出你对“水滴石穿”的理解。
A.日久天长,水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
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
B.日久天长,水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
所以一定要保持石板上方的清洁,以免石板被水滴滴穿。
正确答案:A
竺可桢为什么用一丝不苟来作座右铭?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因为著名科学家把“一丝不苟”作为他的座右铭,正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才使他在气象学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要像一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得更加出色。
楼主,不知对不对,希望对你有帮助啦
~\\\\(≥▽≤)\\\/~
徐悲鸿、竺可桢和华罗庚的座右铭
徐悲鸿先生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竺可桢先生的座右铭“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能学之有成”华罗庚先生的座右铭“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学术谈几声。
”
《小学毕业时的竺可桢》 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表现了竺可桢的什么品
短文写了小学时的竺可桢因个子瘦小被同学嘲讽,连夜制动锻炼身体的计划,体现了竺可桢严谨的自律性、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座佑铭还是座右铭
座右铭座右铭的来历是这样的:很少知道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歌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
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问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
孔子知道歌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歌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
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
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歌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歌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
这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竺可桢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竺可桢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自叹不如,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有用的人。
个性座右铭
1、跪着虽不会跌倒,但可能被践踏. 2、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3、是金子,随便放到哪里总会发光的. 4、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5、选择你所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
竺可桢简介
竺可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精神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生平简介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他的《大自然的语言》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初二课文。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
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
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
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
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
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
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
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桢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