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座右铭的含义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八个字,是指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
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
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
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一首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调寄《满江红》。
抗战时期的特殊作品,终当雪耻,兴国兴业需要人杰。
黄炎培送他儿子的座右铭的每一句和解释,我想用这个演讲。
该人指点(高中生)
黄炎培,我国著名教育家前,他给写了一幅座右铭:“理必求事必求是;言必,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 开头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
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
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
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
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
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
最后四句,意味深长。
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
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
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老的这十二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应有的修养。
黄炎培36字箴言怎么只有32个字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还有理求必真,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黄炎培读后感怎么写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著名教育家,著名教育家。
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央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作为一个教育家,黄炎培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他的儿女一直健康成长。
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深厚之极。
黄炎培对子女非常关心和爱护,但不许孩子们乱用钱。
他和妻子也从不乱给孩子们零用钱,而且要求花钱要一一记账。
直到孩子们上了中学,手里经常也是有少量的钱。
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他们不仅不反对,有时还给一些资助。
他们还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话、假话和大话。
黄炎培还经常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讨论、研究从不对孩子大吼大叫。
黄炎培还给儿子写了一则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 感想:对人要亲切,不要轻意的大吼大叫,要诚实,不说谎话、假话和大话。
请具体解释: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事繁勿慌,就是在事物繁杂时,不可慌乱。
要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应对,有条不紊,把事情办妥办好,达到预期目的。
事闲勿荒,就是在无事休闲时,不可荒唐。
要理智谨慎,宁静豁达,言行有节,把牢操守,把生活过爽过好,达到舒适愉快。
有言必信,就是说一个人说话要讲信用,既然说了,就要信守诺言。
无欲则刚,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八个字是指中国旧时的铜钱,中间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
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
那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
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这句话是黄炎培送给儿子的座右铭 后面的 找了好久 说实话 我自己有理解但是怕解释不好 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 最后一段时黄炎培的儿子 自己说的 最后一段的意思 我看了这个 也才明白真正的含义
谁能告诉我,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意思……
——《教育领导学》个人课堂作业(十分钟陈述) 一、溯源——《荀子 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①。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②。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③。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④!”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⑤。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⑥!”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⑦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⑧;功被天下,守之以让⑨;勇力抚世,守之以怯⑩;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右的器具。
”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舀水灌了进去。
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
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夫子问道:「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保持以小心,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相类似的问题有当代也有人问过答过(黄炎培-,窑洞对)。
〔注释〕①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在位十八年,卒谥桓。
欹(qī)器:一种盛水的器皿,不太容易放平。
②盖:句首语气助词。
宥:通“右”。
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皿,用来警戒自己。
其作用和“座右铭”相似。
③指注入的水达到欹器中间的部位。
覆:翻倒过来。
④顾:回过头来。
⑤挹(yì):舀。
⑥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吁:叹词。
恶(wù):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
⑦子路:见《子路受教》注释。
敢:表敬副词。
持满:保持富有地位。
⑧知:通“智”。
守之以愚:保持愚拙的样子。
⑨被:通“披”,覆盖。
⑩抚世:盖世。
四海:整个天下。
“此所谓”句,意思是:这就是尽力抑制自己,以保持永远富足和长远不衰。
挹:通“抑”。
损:减少。
这则故事,在《韩诗外传》《淮南子 道应训》《说苑 敬慎》《孔子家语 三恕》等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为什么古人对这则故事这么重视呢
二、哲理与启示 哲理与启示之一:“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谦虚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这种美德不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自满自足,就不会再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更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自然也就不会再进步再提高了。
不仅如此,自满自足就必然骄傲,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样,与别人相处,就难以融洽和谐,或往往因小事缺乏宽容而发生矛盾。
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最终走向失败。
自古以来,先贤圣哲,莫不这样认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六韬,六守)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 斯宾塞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切忌浮夸铺张。
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历史上无数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也证明了“满招损,谦受益”。
如果秦始皇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以其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才伟略,秦朝至于那么短命吗
唐玄宗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还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了,但是历史是从来不能用“如果”来加以改写的。
关羽就是因为自高自大,轻视了自己的对手,以至败走麦城的。
谦卦:《易经》中有六十四卦,独一「谦卦」六爻皆吉。
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抑上更加谦抑,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
《谦》卦,艮上坤下,《周易集解》:“郑曰:‘艮为山,坤为地。
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
’”再看爻辞,提出“谦谦君子”的概念,告诫人不光要谦虚,还要有声望、勤劳,发而谦虚这样的谦虚才大有作为。
《彖传》也用天道、人道、地道来讲,说明地位愈高愈要卑下的道理。
晚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谦道用得最好,为清代文治武功第一人。
曾氏深明这个道理并循循善诱自己的家人;谦光逼人,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
故百余年来各路英雄豪杰和市井百姓均把他引为人格楷模,也由衷地感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 哲理与启示之二:蕴含“中庸”思想 如果将“中则正”作为核心内容,寓意事应适中、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偏不欹,“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完全一致,异曲同工。
追根求源,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
简言之,就是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
欹器适中时便端正,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如与领导或下属人相处,过于疏远或是亲近过头,皆难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哲理与启示之三:蕴含阴阳变化之理——周期律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盛则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福兮祸所伏。
当福来临时,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声显赫,此亦是福。
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暴露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陷害等不祥之事,祸患也常起于此。
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
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附:相关知识——欹器的研究 1.历史文物角度 欹器的出现大约始自西周初期,《物原》说:“周公作欹器”。
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
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又失传了。
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
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
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
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对欹器,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由造办处呈做。
不久之前,在西安半坡村等处距今5600年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种口小、腹大的尖底陶罐。
罐腹两侧有两个可以系以绳索的“耳环”,这尖底陶罐在力学上有极其巧妙的设计,是重心可在支轴或支点上下变化而稳度也随之变化的装置。
当空罐的两耳系于井绳上未汲水时,它的重心略高于两耳环联线所形成的支轴,于是罐口就向下倾斜,符合“虚则欹”的要求。
2.力学角度 巧妙地利用了重心位置与稳度相关的力学知识。
高云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21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10月举办“解开国宝之谜,复现古人欹器”力学设计制作竞赛。
中学物理课演示重心,“欹器”——录像片。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3. 教育角度:以物寓理,寓教于物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以物寓理,寓教于物”的成功的现场教学案例。
这则故事主要是通过“欹器”所表现的特性,“虚则欹,中而正,满而覆”这一关于重心与稳度的物理现象,从物理中抽象出哲理。
孔子利用它“现身说法”、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
以物寓事、寓事于物、警世育人的哲理蕴含在相关的事物中,名言其物,实寓于理,再现于人,这种寓教于物的教育方法形象、直观、生动,针对性强、很具说服力。
所以有从古到今,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不少人把欹器作为宥器,成为工作与生活中的座右铭,随时警示自己从吸取教训,完善人格。
(04\\\/05\\\/2010)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这里的 无欲则刚 是什么意思
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转) 黄炎培,我国著名教育家。
生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幅座右铭: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如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 开头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
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
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
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
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
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
最后四句,意味深长。
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
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
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老的这十二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应有的修养。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在他看来,“和若春风”就是“圆”,即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肃若秋霜”就是“方”,即做事要认真,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他人所左右;“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地统一起来。
“外圆内方”其实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
“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
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
相反,如果只有“圆”而没有“方”,多机巧,则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墙头草。
“方圆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
刘备在许都住下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自家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
一天,曹操约刘备到他家喝酒,谈起谁为当世之英雄。
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
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
”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筷子掉落在地上。
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边低头捡筷子边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
”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没把他放在心上。
刘备以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采用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妒,最后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
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
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
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 ◎只方不圆,只圆不方都会坏事 孙子说:“混混沌沌形圆,而不败也。
”运用“形圆”的方法,关键要懂得“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