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马双子座致命弱点
缺点 怀疑心重、善变、双重性格、缺乏耐性、狡猾、不安份、过人的精力未能发时则脾气暴躁且喋喋不休。
双子座性格特点 总有一、两个显著的优点及特大号的缺点 双子座的人通常都有一、两个显着的优点及一、两个特大号的缺点。
这使得你在赞美或批评双子座时,都容易流于夸张与情绪化。
要得体地描述双子座人的性情,得花时间与他朝夕相处,才能证据充分,一针见血。
一般人认为双子座是双面人,具有双重性格。
这是因为一般人在观察人的时候,久缺变化观察角度的能力所致。
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双子座,必具有相当强的语言技巧及沟通能力,他同时了解人和鬼,却不能因此论断他是既人且鬼,或可人可鬼,甚至说他不人不鬼的。
他只对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事物,比常人多一分因好奇而得来的理解力。
因此,要了解双子座,你的好奇心与理解力都不能太差。
在利落中有许多难以分割的层次 察颜观色,是双子座人的看家本领。
加上他的口才,他总是很快便能有效掌握住别人的心思,并说服对方。
双子座人的眉眼和他的手脚一样利落,但在利落中又带着许多难以分割的层次;刚中带柔,细而不乱。
是企划与管理部门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他的执行能力亦强,只是较不信任别人,宁可独自接受挑战。
别误会他是那种喜欢揽功在身的人,他只是欣然接受应得的标榜罢了。
双子座的人爱名,但又不愿浪得虚名,他喜欢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实力派」人士。
他喜欢做起事来有声有色,虽不必一定要标新立异,却也绝不能不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很高兴远亲近邻知道他是一个和善的、愿意合作的,却不会为了任何人委屈自己,使自己看起来俗气、乡愿。
求生意志与求胜心,使他得了金牌 公开场合或桌底下的斗争,双子座都不甘居下风。
只要有必要,明争暗斗,他来者不拒。
可是,他不认为争斗是高级人类所当为,万一被扯进低级人类的纷争中,他也绝不会秀才被兵欺;求生意志与求胜心,使双子座得了不少金牌。
而你必须尊重他那些金牌得来不易。
双子座的人不惜以惨痛的经验来取得宝贵的教训。
花钱买教训,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他在说服你的时候,搬出他的亲身经验,而你仍面露疑色或不驯的神情,他必在结论奉送你一句话:「你一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到时候怎么可都不知道,而且死有余辜哦
」他不想干涉你的事。
但你一旦已找上他诉苦,他劝你,你一听,他便会严厉地为下一个可怕的预言。
准不准
那要看你有多不听话才知道。
好玩、好动、好奇,讲求共通性 双子座的人,才情洋溢,并具有强度的感染力。
因为他们善于在游戏的气氛中,亲近你,瓦解你的武装,引导你开发自己潜藏的快乐的能力。
好玩、好动、好奇,使双子座像一枚跳动不休的火焰,时强时弱,却永不熄灭。
他们精力旺盛,对工作认真,对朋友讲情意,对事业野心勃勃。
但是他的情人,却常被他弄得精疲力竭,他的家人也常因他的情绪搞得鸡飞狗跳
为什么呢
双子座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关系,固定的事物使他衰老得极快,也使他所爱的对象衰老得极快。
色衰爱弛,这是真的。
对双子座来说,精神就是色。
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气”。
毅志力左右了一个人的成败,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
不过,并不是很死板;有时候他对自己会松一点,对别人严一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这是孔老夫子说的。
却也正巧是双子座的处世观。
他们喜欢「会动脑筋」的人。
放开心情人生如戏 曲折、离奇的氛围中,双子座的人嗅到爱情的踪迹了。
他开始推敲,联想,反复判断。
他逗弄你,你的痒处,不会很快告诉你真正的意思。
你得禁得起他的撩拨,又沉得住气。
直到他表明“来吧,攻击我”,你才可以真正行动。
但别开心,他不会这么轻易被攻陷,即使蛮想被你攻陷,他也要你陪他“玩”上一段。
你很可能觉得他在折磨你,不如放开心胸,你搞清楚人生如戏,就不会那么怨他了。
双子座是最有趣的情人。
爱情的游戏,他百玩不厌,并且花样层出不穷,你若不能与他一起享受这个类型的爱情气味,不如趁早打退堂鼓吧。
婚姻
这种被法律保障(也可以说束缚)的情感关系,对双子座的人而言,实在乏味。
但他不是那种从小就抱独身主义的人,只不过一旦离了婚就很难再婚罢了。
关于诚信爱国敬业友善方面的小故事600字
冰心: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笔名为冰心 。
取“”为意。
:“鲁”“豫”分别是其父母的祖籍。
“鲁”为山东,是其母亲的祖籍;“豫”为河南,是其父亲的祖籍。
鲁豫自己说家里女士优先,所以就叫“鲁豫”。
: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
1930年4月,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
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蔡国庆:只是因为预产期为10月1日,但事实上他提前到9月17日出生,但他父亲定下的名字却没有改
知行合一是现在多少大学的校训
东北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学校占地总面积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校风:“献身、求实、团结、创新”是我校的校风 东北大学校标:白山兮,黑水兮。
。
。
。
。
。
白山黑水是校标的主题。
校标的原设计是我国国徽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
现在的校标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上联: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求下联
安史之乱,郭破虏,李延宗倚天屠龙,张学良,杨虎城兰州烧饼,周伯通,梅超风。
香港回归,邓有识,江承志。
南昌起义, 周英杰, 朱安国 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 郭指郭子仪,李指太子李亨
名人改掉坏习惯的例子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浚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
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
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
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
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力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桓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
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
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门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当年传说上天会让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大家认为是冉闵,但是要说刘裕也未尝不可。
当然,刘裕和项羽的关系还不如和项羽的死对头刘邦那样密切。
或许是两汉过于辉煌的关系,那时反正是姓刘的总能和刘邦这位老祖宗扯上关系,于是真正光复汉室的刘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三分天下的刘备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位日后成为一朝之主的刘裕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不过,他的汉室宗亲可就比较远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刘邦直系子孙,而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乃刘邦之弟,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时已经不是汉朝末年了,而是东晋了,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却不能为他得来半点好处,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只能作为谈资罢了。
其实硬要说的话,那位匈奴人刘渊也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还建立了汉国呢。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刘裕没有以重建汉室,而是取了一个暧昧的“宋”作为自己的朝代称号吧。
那是后话了,公元363年,我们这位日后的帝王还刚出生,面临随时会夭折的危险。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会给什么吉兆,比较梦见吞红日啊,龙凤下凡啦,总之是很特别的事,那刘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这个吉兆,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刘裕的娘亲赵氏已经在刘裕出生后便已经死去了。
刘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刘翘只是做一个无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钱,而抚养婴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古代人还没有象现代这样用奶粉喂养的习惯和条件,只能用母乳喂养,而这样就要请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妈,可是这样是要花钱的,古代小说里说到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抱着孩子四处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刘翘估计也没这样的时间和脸皮,何况想到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准备抛弃刘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义的说法,这刘裕被抛弃后一定是被哪位达官贵人的下人拣到,带回去,然后这达官贵人家里又无小孩,便当做亲生孩子养,长大之后继承家业,日后与亲生父亲相认,那是喜剧,与亲生父亲反目成仇,那是悲剧,与亲生妹妹相爱,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历史的写法,刘裕会被狼收养,最后成为一个英雄,建立起一个叫罗马的国度。
要是按照武侠小说的写法,那刘裕会被哪个和尚道士收养,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长大学成一身武艺,日后发觉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原来自己是某个…… 打住打住,刘裕的身世还没这么戏剧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刘万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妈,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为一个叔母和奶妈,杜氏对他极好,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次子刘怀敬的奶也顾不得喂,据说之后刘怀敬智力有点问题,便是因为断奶太早的关系,刘裕日后对刘怀敬一家也甚是照顾,恩宠有加,也是为了报这一恩情吧。
不过假如要说是杜氏看出刘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张了些,当年刘备被刘元起看重,那是因为刘备已经成年,显出一定潜质。
要说杜氏能看出婴儿的刘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议了些。
杜氏这样做,完全是一种同情吧。
刘裕在叔母家两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茁壮的成长着。
成为一个“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的奇男子了。
不过这位奇男子可没什么好风评,此时刘裕的生父刘翘已经病逝,他续娶的妻子,也便是刘裕的后母萧氏独自抚养刘裕和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刘裕对待继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职业不是很好,以卖履为生,这和他的前辈,刘备到是很象。
说起来也奇怪,当时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才,刘备那时刘表刘璋的个人条件都比刘备要好得多,而刘裕时期也有刘牢之这位北府名将。
但是却总是刘备刘裕这样出身贫寒成就一番伟业。
不过说起来,刘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年轻时都没什么好习惯,刘邦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秀年轻时喜欢包庇收留不法分子,显然就是地方一霸,刘备虽然还求求学,也喜欢拉帮结伙,做个小混混,看他打督邮的那脾气,火气还挺旺,到了刘裕这代,也没什么改进,也是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紧,而且更进一步,还有爱赌博的超级坏习惯。
甚至因为欠钱,还被人绑起来打,要不是好友王谧帮他还债,我们在史书上也只能见到一位姓刘名裕的赌徒因为欠钱不还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诫世人的例子了。
当然,这个例子只会出现在一些笔记中,不会出现在帝王本纪里了。
刘裕日后有没有改掉这坏习惯,不得而知,不过看他日后作战用兵,甚是行险大胆,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赌博练出来的,不过他的将才可比他的赌才厉害的多了。
其实刘裕不但爱赌博,还喜欢吹牛,一次在竹林寺,众僧说他有龙光在身,还有射箭伤蛇,传为王者的传说,这和他前辈刘邦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估计是刘裕书读的少,编故事也不圆,不过刘裕成事后,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进入正史了。
我们还是把眼光再放到整个天下吧,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很快就要分裂成东西两边,罗马城不久将被蛮族攻克,东方的中国,北方前秦帝国就象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帝国一样蒸蒸日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王猛辅佐在仁和的蛮族君王苻坚身边,一统北方后逝去,而此时的苻坚正在事业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辽东、巴蜀,汉晋原有的疆域已经大部在其手,只有南边的东晋,还是守着汉人正统的名号,实在是他的眼中钉。
然而这个眼中钉又实在太难啃,东晋政权虽然偏安,但是还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几个将才,当时的汉人也极为善战,苻坚按压不住一统天下的野心,终于不顾劝阻,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士族中那位白面书生一般的名将谢玄,大败苻坚,前秦帝国内部的矛盾集体大爆发,转眼间,那个一统北方的大帝国便土崩瓦解了。
而东晋也无力北进,天才名将谢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刘裕那,淝水之战时刘裕才21岁,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参与了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战役。
事实上,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军,或许是淝水之战北府军的骁勇引发了他的豪心吧,或许是想出头,他准备参军。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主要途径是推荐,而且实权大官职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刘裕这样没有背景,家世背景贫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亲那样做个小吏,或许命运好还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晋承袭汉制,军功受封赏极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参军一途。
当时并没有后世那样“好男不当兵”的习惯,虽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对参军也没有什么歧视,朝廷也不会在小兵脸上刻字,尤其晋朝兵制此时已经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组成的。
但是,参军易,要成就伟业难,晋朝士族势力强大,掌握实权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温,谢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才能掌握实权,象刘裕这样的寒人,要成就伟业,掌握大权,并不容易。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路了,刘裕参军,或许是自身条件不错,他就任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开始了他的辉煌的军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浚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
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
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
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
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力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桓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
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
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门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当年传说上天会让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大家认为是冉闵,但是要说刘裕也未尝不可。
当然,刘裕和项羽的关系还不如和项羽的死对头刘邦那样密切。
或许是两汉过于辉煌的关系,那时反正是姓刘的总能和刘邦这位老祖宗扯上关系,于是真正光复汉室的刘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三分天下的刘备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位日后成为一朝之主的刘裕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不过,他的汉室宗亲可就比较远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刘邦直系子孙,而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乃刘邦之弟,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时已经不是汉朝末年了,而是东晋了,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却不能为他得来半点好处,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只能作为谈资罢了。
其实硬要说的话,那位匈奴人刘渊也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还建立了汉国呢。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刘裕没有以重建汉室,而是取了一个暧昧的“宋”作为自己的朝代称号吧。
那是后话了,公元363年,我们这位日后的帝王还刚出生,面临随时会夭折的危险。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会给什么吉兆,比较梦见吞红日啊,龙凤下凡啦,总之是很特别的事,那刘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这个吉兆,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刘裕的娘亲赵氏已经在刘裕出生后便已经死去了。
刘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刘翘只是做一个无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钱,而抚养婴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古代人还没有象现代这样用奶粉喂养的习惯和条件,只能用母乳喂养,而这样就要请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妈,可是这样是要花钱的,古代小说里说到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抱着孩子四处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刘翘估计也没这样的时间和脸皮,何况想到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准备抛弃刘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义的说法,这刘裕被抛弃后一定是被哪位达官贵人的下人拣到,带回去,然后这达官贵人家里又无小孩,便当做亲生孩子养,长大之后继承家业,日后与亲生父亲相认,那是喜剧,与亲生父亲反目成仇,那是悲剧,与亲生妹妹相爱,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历史的写法,刘裕会被狼收养,最后成为一个英雄,建立起一个叫罗马的国度。
要是按照武侠小说的写法,那刘裕会被哪个和尚道士收养,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长大学成一身武艺,日后发觉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原来自己是某个…… 打住打住,刘裕的身世还没这么戏剧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刘万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妈,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为一个叔母和奶妈,杜氏对他极好,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次子刘怀敬的奶也顾不得喂,据说之后刘怀敬智力有点问题,便是因为断奶太早的关系,刘裕日后对刘怀敬一家也甚是照顾,恩宠有加,也是为了报这一恩情吧。
不过假如要说是杜氏看出刘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张了些,当年刘备被刘元起看重,那是因为刘备已经成年,显出一定潜质。
要说杜氏能看出婴儿的刘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议了些。
杜氏这样做,完全是一种同情吧。
刘裕在叔母家两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茁壮的成长着。
成为一个“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的奇男子了。
不过这位奇男子可没什么好风评,此时刘裕的生父刘翘已经病逝,他续娶的妻子,也便是刘裕的后母萧氏独自抚养刘裕和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刘裕对待继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职业不是很好,以卖履为生,这和他的前辈,刘备到是很象。
说起来也奇怪,当时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才,刘备那时刘表刘璋的个人条件都比刘备要好得多,而刘裕时期也有刘牢之这位北府名将。
但是却总是刘备刘裕这样出身贫寒成就一番伟业。
不过说起来,刘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年轻时都没什么好习惯,刘邦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秀年轻时喜欢包庇收留不法分子,显然就是地方一霸,刘备虽然还求求学,也喜欢拉帮结伙,做个小混混,看他打督邮的那脾气,火气还挺旺,到了刘裕这代,也没什么改进,也是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紧,而且更进一步,还有爱赌博的超级坏习惯。
甚至因为欠钱,还被人绑起来打,要不是好友王谧帮他还债,我们在史书上也只能见到一位姓刘名裕的赌徒因为欠钱不还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诫世人的例子了。
当然,这个例子只会出现在一些笔记中,不会出现在帝王本纪里了。
刘裕日后有没有改掉这坏习惯,不得而知,不过看他日后作战用兵,甚是行险大胆,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赌博练出来的,不过他的将才可比他的赌才厉害的多了。
其实刘裕不但爱赌博,还喜欢吹牛,一次在竹林寺,众僧说他有龙光在身,还有射箭伤蛇,传为王者的传说,这和他前辈刘邦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估计是刘裕书读的少,编故事也不圆,不过刘裕成事后,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进入正史了。
我们还是把眼光再放到整个天下吧,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很快就要分裂成东西两边,罗马城不久将被蛮族攻克,东方的中国,北方前秦帝国就象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帝国一样蒸蒸日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王猛辅佐在仁和的蛮族君王苻坚身边,一统北方后逝去,而此时的苻坚正在事业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辽东、巴蜀,汉晋原有的疆域已经大部在其手,只有南边的东晋,还是守着汉人正统的名号,实在是他的眼中钉。
然而这个眼中钉又实在太难啃,东晋政权虽然偏安,但是还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几个将才,当时的汉人也极为善战,苻坚按压不住一统天下的野心,终于不顾劝阻,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士族中那位白面书生一般的名将谢玄,大败苻坚,前秦帝国内部的矛盾集体大爆发,转眼间,那个一统北方的大帝国便土崩瓦解了。
而东晋也无力北进,天才名将谢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刘裕那,淝水之战时刘裕才21岁,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参与了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战役。
事实上,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军,或许是淝水之战北府军的骁勇引发了他的豪心吧,或许是想出头,他准备参军。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主要途径是推荐,而且实权大官职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刘裕这样没有背景,家世背景贫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亲那样做个小吏,或许命运好还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晋承袭汉制,军功受封赏极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参军一途。
当时并没有后世那样“好男不当兵”的习惯,虽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对参军也没有什么歧视,朝廷也不会在小兵脸上刻字,尤其晋朝兵制此时已经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组成的。
但是,参军易,要成就伟业难,晋朝士族势力强大,掌握实权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温,谢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才能掌握实权,象刘裕这样的寒人,要成就伟业,掌握大权,并不容易。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路了,刘裕参军,或许是自身条件不错,他就任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开始了他的辉煌的军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浚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
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
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
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
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力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桓温的
如果刘封即位,会比阿斗强吗
刘封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是养子而已。
刘备立刘封为太子,这就意味着刘封将来是蜀国的皇帝,姑且不管是否符合正统问题,假设刘封做到了曾经刘禅的位置上,我觉得刘封未必比刘禅做的强。
我们一直认为刘禅就是个窝囊的君主,其实不然,诸葛亮死后,刘禅主持蜀国朝政30年,几乎没有大的波动,即保持中立,魏、吴还真拿他没办法,要知道,蜀国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国家。
现在刘封做了蜀国皇帝,从以往刘封性格分析,从他无缘无故打压孟达,然后听信孟达的挑唆来看,刘封头脑不是那么聪明,大家想想看,孟达鼓动他不救关羽实际是为自己考虑,并不是说那么同情刘封的处境,分兵去救关羽,刘封是主将,他完全可以“帅不离位”。
接下来肯定是孟达率部分人马去救援关羽,刘封应该想到是孟达贪生怕死故意挑唆叔侄之间的关系,可刘封没有觉察到这一点,背负了见死不救的恶名。
刘封刚猛有余而谋略不足,当他做了皇帝后,姜维接了诸葛丞相的班,一定不顾蜀国具体国情,全力支持姜维伐魏,说实话,伐魏只是诸葛亮能够生存的砝码,刘禅别看愚蠢,他也看透了无力回天的结局,于此劳民伤财,不如让百姓休养生息,那些虚头巴脑的脸面东西不要也罢,这是刘禅的大智若愚的地方,他和丞相刚好相反,务实才是刘禅追求的目标,他绝不会像丞相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逆天行道不是刘禅的本质。
随其自然才是他的座右铭。
刘封则和刘禅刚好相反,一定耗尽蜀国国力,最后免不了身死国灭。
姜维数次北伐,空耗了蜀国国力,像刘封这样的鲁莽的人,一定不会理智对待北伐之事,当邓艾灭蜀国时,怎能容得下脾气暴躁的刘封,绝不会像对待刘禅那样友善。
刘封被杀是难免的事。
蜀国最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