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面试主要提问哪些问题
销售面试问题汇总一、口头表达能力(注意语言逻辑性、用语修辞度、口头禅、语言波幅等)1、请您先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吧
2、您先说说您最近服务的这家公司(由简历而定)的基本情况吧(规模、产品、市场)3、您在目前工作岗位中主要有哪些工作内容
主要的顾客有哪些
4、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求学经历。
5、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
二、灵活应变能力(也涉及工作态度)1、您为何要离开目前服务的这家公司
(答案可能是待遇或成长空间或人际氛围或其它,待回答完毕后继续发问)`——您跟您的主管或直接上司有没有针对以上问题沟通过
(如果没有,问其原因;如果有,问其过程和结果)2、除了简历上的工作经历,您还会去关注哪些领域(或有没有其它潜在的兴趣或是否想过去尝试、从事的其它职业)
——(若有,继续发问)您觉得这跟您目前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利、弊关系
——(若无,继续发问)您不觉得您的知识结构有些狭窄或兴趣较贫乏,说说未来的改善计划
3、您在选择工作中更看重的是什么
(可能是成长空间、培训机会、发挥平台、薪酬等答案)(若薪酬不排在第一,问)——您可不可以说说你在薪酬方面的心理预期
(待回答完毕后)那您刚才的意思也可以这样理解:薪酬方面可以适当低于您的心理预期,对吗
(若薪酬显得不太让步,可问)有人说挣未来比挣钱更为重要,您怎样理解
(若薪酬排在第一,问
我是今年湖北文科考生,总分是512,报什么好点大学,录取希望大
这是我刚在猫眼看一篇好文恰好收藏以备以后我的学生既然我看到你的求送给你吧希望你仔细阅读和研究并祝福你考个好大学--------------------------------我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会填志愿的人文章提交者:还我中华加帖在猫眼看人我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会填志愿的人作者:弃学从彩高考这两个字让我想起太多,心里很不是滋味,上高中的时候一心想上大学,但是又贪玩,不怎么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一直处于痛苦中。
我成绩不好,却想上好大学,我观察到每年总有一些好大学没人报考,它的分数刚好压线,我想我可以在报考上做一些文章。
后来我就开始研究如何填志愿,我把江苏省从95年到2001年的高考填志愿的资料全找来了,这些资料包括了这些年份每个高校在江苏省招生人数和最低分数线,以及最高分和平均分,还有每个专业的最低和最高分等等。
拿到这些资料后我就开始废寝忘食的研究了,高三的时候大家学习都很刻苦,很多人都在熄灯后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我也有一个手电筒,但是我是用来研究填志愿的。
一开始没什么头绪,我就从基本的东西看起,每个学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把它们逐个背下来,记在心里。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始对每个学校的走势进行统计,每年的试题难度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个起伏很大,统计要分不同类别,有纯分数的走势图,还有高出本一或者本二类多少分的走势图,这些走势图类似于股票里的K线图。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统计分析方法,比如本一类中的学校按照最低录取线进行排名,然后每年的排名都会有变化,然后再根据这个排名变化做出一个走势图,与此类似的是按照学校平均分排名变化作出的走势图。
方法太多了,很多我都记不得了,5年来我全身心研究足彩,前半生的事情我忘记了99%。
放假和休息日的时候我就把我的走势图贴在我床边的墙上,然后就躺着看,高三前的那个暑假就是这样过来的,看的多了就能看出一些规律和门道来。
我天生就是个投机主义者加实干家,做事之前先找捷径和自己喜欢的小径,找到后快马加鞭的干。
我后来的所作所为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我的座右铭: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好,要想成为最好的必须比所有的人付出都多,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最好
在研究填志愿方面我很好的贯彻了我的座右铭,哪怕是在学习很紧张的高三,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都没有研究填志愿的时间多,学习很乏味,研究填志愿是一个未曾有人征服过的领域,有点意思,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并且还能帮我上好大学,在填志愿方面我想我已经做到了最好。
当时我总结出了十报十不报,现在不能一一记得了。
简要说一说吧:一,报外不报内;二,报海不报陆;三,报好不报差;四,报少不报多;五,报高不报低;六,报南不报北;七,报冷不报热;八,报女不报男等等。
报外不报内,这个是指报省外不报省内的学校,这不是说江苏省的学校不好,因为省内学校招收的人数比较多,招收的基数大就决定了它们每年的录取线波动不大,至少比省外的小多了。
省外的学校招收的人数相对省内学校少多了,有的学校只招收2,3个人,它们的分数起伏是相当大的,有时候大家都不敢报这样的学校,很可能导致全省没一个人报它们,但是一旦有几十个人报,它们的分数一下子就升上去了。
我统计的表格和走势图很清晰的反映了这些,招收人数少的学校其分数起伏远远大于招收人数多的学校。
当一个学校跌入谷底的时候正是我报考它的好时机,对于一个学校什么时候跌入谷底,我是很有信心的。
省内的好本一学校跌入谷底也不会跌到本一线上,好本二也不会跌到本二线上,即使分数低,你进去了,如果你分数不高,你也上不了好专业。
而省外的好学校招收几十个人,一旦报考的人少,只有几个人或者没人报考,你如果报考了就可以上好专业。
所以我是坚决不会报考省内学校,这一点我同学怎么都不理解我,他们怎么可能理解我呢,我要用最少的分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
报海不报陆,是指报沿海城市的学校而不报内陆城市的学校。
这个主要是从经济环境上考虑的,沿海城市从北向南数,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珠海无一不是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漂亮的城市,上面的是大城市,小点的如威海,烟台,温州,北海等等都还是不错的。
内陆的城市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像样的城市。
北京是首都,应该是内陆城市中最好的了,但是它那个环境我不敢恭维,冬天冷的要命,夏天热死人,春风太大了,吹来好多沙子,秋天还可以,时间太短,全国人民庆祝一下就没了。
想不通当时为什么定都北京,这里帝王气息太浓烈了,难道是有人迷恋帝王才把首都定在这里
扯远了。
报好不报差,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就是报好学校而不报差学校,我要用最少的分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
报少不报多,就是报考招收人数少的学校,不报考招收人数多的学校,这似乎有背常理。
招收人数少的学校分数起伏会很大,但是对我这样的填志愿高手来说很容易判断出来。
招收人数多的好学校,分数不会低到那里去,而招收人数少的好学校有时候分数会比很多差学校还低,这个时候就是我的好机会。
报高不报低,就是报考去年以及前两年分数偏高的学校,不报考去年以及前两年分数偏低的学校。
分数偏高的学校分数未必会降,但是分数偏低的学校一定会升的,就象便宜没好货,贵的不一定好,但是大部分的贵的东西都还是不错的。
分数偏高的只会有一小部分分数会降下来,这些学校正是我要找的。
一个学校的分数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是需要一定判断能力的,偏高了多少,偏低了多少,这要对每个学校多年的录取情况要十分熟悉,做到心里有数,然后才可以对它下一年的走势做出精准的判断。
报南不报北,南是指长江以南,北自然是指长江以北。
我这个人怕冷,当然我也怕热,本人比较瘦,相对来说更怕冷。
热了可以穿短裤短袖,随便几件球衣就打发了,我大学的时候就是穿几件年段系队和班队的队服过来的。
冷了要穿很多很厚的衣服,俺家里没钱,买不起,冷的时候吃东西比较多,这样伙食费又要增加。
再加上我喜欢踢球,北方冷的时候踢球不方便,后来到厦门上学经常踢球,特别是大一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踢球,厦门没有冬天。
南方的经济较之北方更发达,环境也更好。
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对我来说报考南方的学校比报考北方的学校好。
报冷不报热,这里的冷热不是指天气的冷热,而是指学校的冷热。
宣传好的学校千万不要报,大家一起去报只会碰个头破血流,象我这样成绩不好的会被别人踩死。
走不同寻常路才容易获得成功,顺大流的人永远都不会成功。
我高考那年是2002年,当时北京2001年申奥成功,北京成为热点,北京的学校分数一定会大涨,北京学校要避而远之。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个高校集中地,特别是好学校,北京很热,必然会分流报考上海的生源,综合2001年上海的学校分数普遍偏高,上海的学校分数会大幅度降低,很有可能降到历史最低点,而上海是我最想去的地方,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报女不报男,报考女生多的学校,不报考男生多的学校,这个我就不需要解释了,我生理正常,绝对不去和尚庙。
不过专业不能按照这个来,俗话说女怕嫁出郎,男怕入错行,专业还是要选自己感兴趣和有前途的。
当时江苏省是第一年实行大综合,无论是学习方向方法,考试的内容,都是在摸索,大家都很迷茫,这更适合我浑水摸鱼,绝大部分的考生在填志愿的时候都会很谨慎。
后来上面的通知下来说明年的高考又有变化,不再是大综合了,分文理,当时的高二的教材已经是新版本了,考不上,复习会困难重重,考生填志愿的时候会更加慎重。
我知道这一切都在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2002年一定有很多好学校第一志愿招不够,要从第二和第三志愿,或者服从志愿中录取,只要我过线,第一志愿报考这些好学校,我就会被录取。
我常常在上课的时候不自觉的笑,他们以为我有病,我是实在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甚至睡觉的时候都会笑醒。
高考填志愿有考前和考后填志愿,有的说考前填好,有的人说考后填后,真他妈的瞎扯蛋。
参加高考的人数是一定的,高校招收人数也是一定的,如果录取率是40%,那就是10个人参加高考,最后会有4个人能上大学,这与考前填和考后填志愿没有关系。
有关系的是究竟是那四个人上大学,考前填和考后填可能会决定不同的四个人上大学。
不过大部分人认为考后填志愿更好,这样更公平,其实他们大错特错。
以江苏省为例,95-02年中出现过两次好学校大面积没人报考,很多差生刚过线却上了好大学,而很多好学生上了差的学校,这两次分别发生在1999年和2002年,而这两年都是考后填志愿。
我是差生,我想上好学校,所以考后填志愿我的机会更大。
2002江苏省大综合,这个对我很有利,我是那种博而不精的人,考的科目多了,难度自然会降低。
当时我还有个愿望希望考后填志愿,考前填的话每个人都会比较有信心,好学校都会被填光,只会有个别的好学校没人报,过线就可以上的情况,即使有些好学校分数偏低,我用很低的分进去了,但是我也上不了好专业。
记得放寒假回家前在学校门口和一个同学吃煎饼的时说到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相左,他无法理解我的想法,他认为考前填有利,这个对谁来说都是未知的,但是对我来说绝对是考后填志愿好。
当2002年3份上面文件下来说是考后填志愿的时候我兴奋异常,我是在宿舍里在扬子晚报上看到的,当时我就把报纸扔到空中,然后大吼一声,舍友们都诧异的看着我,他们无法理解我。
我在高考前就确定了我要填写的志愿,本一第一志愿是华东理工大学,这个学校在上海的本一中是很一般的,后面的两个志愿是更好的上海名牌,华东理工大学在江苏省的分数每年都会比本一高几十分,我综合分析后得出华东理工大学在2002的分数一定是很低,很有可能就是本一线,甚至会出现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少于它招收的人数,对于这点我信心十足,只要过线,我就可以上那些好专业,那些专业以前不超过本一线七八十分是上不了的。
后面两个学校更好,都是上海的名牌,假如我在对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判断上失误,我甚至可能被上海的这两个名牌大学录取,这似乎有些有背常理,但是我当时就有预感上海的很多好学校可能会招不够人,要从第二,第三志愿和服从志愿中去选择,而很少有人在第二第三志愿报考名牌大学的,我索性就赌一次。
在本一中坚决不服从,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我是非沿海,长江以南的学校不上,垃圾专业,不喜欢的专业根本就不考虑,如果服从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我滑落到本二中去,凭我的填志愿技巧一定也会有好的着落。
本二第一志愿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志愿上海电力,第三志愿是厦门的集美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2001在江苏省的最低录取分数是611,和当年南京大学在江苏省的录取最低分相差无几,超过本一线70分,超过本二线106分,当时报上海理工大学的人多半报考清华北大落榜滑落到本二的高分考生。
我经过综合分析后得出上海理工大学2002年在江苏省很可能招不够,只要过本二线就可以上,并且可以上很好的专业。
上海电力2001在江苏省的录取最低分是590多分,超过本一线50多分,超过本二线90分,我当时预测2002年它招不到人,要从服从志愿里去录取,估计很少有人敢报它,我把它放在第二志愿已经很看得起它了。
集美大学2001年的录取最低分是539,当时本一线是540,本二线是505,539分对于集美大学有些偏高,再考虑到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我预感到2002年报考它的人会很少,把它放在第三志愿够给它面子了。
我这份志愿表把我的同学都吓一跳,这些他们想都不敢想。
他们当然是无法理解的。
当一切都在向着有利于我的方法反展的时候,我却栽在考场里。
我的数学不好,平时也很少复习数学,象解析几何大题我从来不做,因为每年解析几何题都是压轴题,难度很大,干脆放弃。
我经常在宿舍里烧香拜佛,希望2002年高考的数学很难,这样分数就拉不开了。
我善于做小题,无论试卷是难还是容易我一般都是考90分左右。
有一次月考,数学很难,我考了90分,而我们班的平均分不到90,我的排名升到全班十几名,这个成绩如果是在高考就可以达到本一线。
当高考的数学试卷发到我的手里的时候,我瞄了一眼,发现情况不妙,试卷可能比较简单。
我越做越觉得试卷简单,急得我满头大汗,我气的都想把试卷撕掉不考了。
考试结束后,我的一个舍友见到我后说:“东,你完了,数学这么简单”。
当天晚上我连饭都没吃,第二天我的发挥也很糟糕,我知道我上本一的可能不大了。
我们班最终的数学平均分是120多分,而我只考了90多分。
最终我高考的总分是515分,本一线是552分。
高考的失利,导致我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我把最后的志愿做了修改,把集美大学从第三志愿调到了第一志愿,而把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电力放到了二三志愿。
而最终的结果和我预测的完全一样,我报考的学校全部招不够,要从第二,第三和服从志愿中录取一些才能招满计划的生源。
上海的学校很多都是压线,第二第三志愿报考都可以上,本一中的复旦,交大,同济都第一志愿里没有招够人,只要过本一线报了就能上,而我报考的华东理工也是这样的情况。
本二中的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也都没有招够,过本二线报了就可以上。
集美大学也是没招够人,第二和第三志愿都可以上,后来我上了集美,我的江苏同学有的就是第二和第三志愿上的。
当我看到每个学校的录取情况后,我极其郁闷,我最少也该上上海理工大学的,我怎么会把我的原定计划做了修改呢。
其实我那个分数上集美大学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很多分数比我高的同学都不敢报考集美大学,但是我原定的计划是本二中最好的上海理工大学。
整个暑假我都陷于无限悔恨中,每天都躺在床上看着墙上我贴的研究填志愿的走势图发呆。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周我在图书馆里看到过一本杂志,上面说清华北大的全球排名是200多,我当时就感觉到心里凉了一大截,那中国的其他大学呢,我以前梦寐以求的好大学又是全球排名多少呢。
我还挖空心思去研究如何填志愿,这一切值吗
我感到我是那么的渺小和可怜,同时我也可怜北京人,他们通过不公平的方式上了清华北大,而清华北大在全世界根本就排不上号,他们却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而其他地方的人都忿忿不平,我们都是那么的可怜。
我当时就有退学的冲动。
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我决定以死来抗拒,我所上的大学在美丽的沿海城市厦门,对于它的美丽我本来有四年的大学时间来欣赏但是直到四年后我离开它,我都没去过一些主要的景点,包括鼓浪屿。
我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失望透顶,早在上大学以前就厌倦了,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这一切并没有变,我失望,继而绝望。
严格来说我只上了10天大学,一周的国庆假结束后开始正式上课,这期间我只是偶尔旷课。
10月17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张足球彩票,从那以后到现在足彩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主旋律,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乎略不记,我心里只剩下310这三个阿拉伯数字了。
随后我上课的次数逐步下降,后来发展到实行三不政策:一,不上操:二,不上课;三,不考试。
最终我成为名副其实的弃学从彩,最后我没拿到大学毕业证就无可挽回了。
不过直到现在我也不曾后悔过,大学里流行过一句话是我们上了大学,还是被大学上了,而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既没上过大学,也没被大学上过。
我上面写这么多,不是为了讨论我个人的得失,我研究填志愿目的是用最少的分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这点我没有做到,不过我差点做了,只是我最后犹豫了。
但是我仍然是用了较少的分上了较好的学校,我有很多同学分数远高于我,上的学校却比我的差。
我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充分说明了填志愿的方式有问题,常常会出现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的情况。
这两年江苏省实行了平行志愿,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的情况大大降低,象我这样的人很难再钻空子了,这就是进步,但是我们的制度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高考地区不公平现象就很严重,这几年都是各个省市自主命题,无法做横向比较。
我们以1999年为例,1999年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北京重点文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6分,湖南为556分,湖北为544分,最高相差90分。
北京重点理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0分,而湖南为537分,湖北为566分,最高相差106分。
北京一般文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7分,而湖南为524分,湖北为523分,最高相差77分。
北京一般理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1分,而湖南为495分,湖北为535分,最高相差114分。
北京专科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0分,而湖南为514分,相差94分。
北京专科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82分,而湖南为483分,相差101分
在淘宝上卖东西不是很吃亏吗?
(一)文习字《书林纪事》【原文征明临写《千字文》,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 (一0)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一八)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二一)推敲《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二)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二三)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二四)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
”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我是广东人,而且很怕冷。
我考的大学在青岛,冬天的时候怎么办
尤其是皮肤的问题,在这边冬天都觉得皮肤
多穿衣服 比如羽绒服 之类的保暖性好的衣服 可以租住有空调的房子住 房间可以放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