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哪一句话最适合做座右铭?
《论语》名句解读 1、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2、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责备,要求。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
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12、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凋,凋零,零落。
15、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1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冶长》[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杇(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疲倦而无所得。
18、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坚决。
19、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2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2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解读]:孔子说: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条来,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十条干肉结为一束即为束脩。
只要送一束干肉条作拜师礼物,以显诚意的话,孔子就会收其为徒。
孔子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凡是有学习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25、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解读]孔子说:“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
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和孔子认为人都可以培养,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汉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来,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兽的。
26、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解读]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
”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
”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
”孔子说:“听到就做吧。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
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解读]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2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解读] 孔子说:学《诗经》以兴趣兴趣,学礼以立身,学乐以成就道德。
司马迁对孔子的教学内容曾经作过概括,他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归结为诗、书、礼、乐和六艺,是符合《论语》记载的。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解读]颜渊由衷地赞叹道:仰望老师的道,越看越觉得高远,钻研老师的道,越钻研越觉得深奥。
(老师的道)有时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身后。
老师痒于有步骤地引领我,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丰富我,以礼仪规范约束我,简直使我无法停下来。
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对老师的道也似乎有了卓异的见解。
虽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师,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好的地方接受下来,从中发现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解读]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学不会感到倦怠,这几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对孔子的这句话,子责曾经评论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3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解读] 孔子说:“我曾经白天不吃饭,夜晚不睡觉,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无用处,不如去学习。
”3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解读]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经过勤敏求学而获得知识的人。
孔子曾经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通过“学而知之”,因此他告诉人们勤奋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释读]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的实现而不谋求衣食。
(谋求衣食的话)去种地吧,会挨饿的;(谋求道的话)去学习吧,会取得官位俸禄的。
君子担忧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贫困。
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在谋求道的实现3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张问孔子: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它高大巍峨。
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
这是因为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
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
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啊。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回答说:水,它滋润万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即使跌进万丈深渊,也毫不畏惧。
它柔弱,但是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的新鲜洁净,就象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仁者乐山,知(同智)者乐水是儒家的经典论述。
儒家用山的给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却无所不达,象征智者的品格请按一下手机右上角的采纳哦~谢谢
《论语》中的名言有哪些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有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
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
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
所学即鄙陋识浅。
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
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
《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
(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
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 (举一反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
思:做容讲《说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注释】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译文: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
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能始终对父母保持和顺的面色是非常难的。
有事情的时候,后辈儿女去帮着做;有美食的时候,请长辈先食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
(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须是内心里真正的敬爱父母长辈,侍奉父母时面上颜色和顺,这样才算是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译文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的样子。
退下后观察他私下里的表现,亦可以自由的发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先观察他的所做所为,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观察他怀着何等样的居心目的,经过这样的审察,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
人还有什么是能够隐藏的呢
提示:此处所述类同于《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
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
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
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译文: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付之于行动,而后再说话。
(避免言出不能践,失君子之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会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学习实践,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会陷入危险之境。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如果一个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过份的驳斥那些异端,这样也会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则偏离了中道。
(就好比一个人举手打了别人,自己的手也会痛。
道理是一样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译文:孔子说:“由啊,现在教给你智慧之道,对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态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勿已勿人,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
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禄:求禄位;求仕进。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
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时减少过失,做事时减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
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译文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
”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这样民众就会信服;推举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这样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提示:看到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发现孔子此时的回答,是对以上几条的总结。
即论语劝孝善的同时,影射国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来对待国家的子民。
这就是为政之道了。
注释:季康子(
—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
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
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国家,该怎样劝导他们呢
”孔子回答说:“君临天下人民的时候易庄严持重,人民自然就会尊敬君主,国家提偿孝慈,人民自然对国家忠诚;推举天下大善之人事,从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这样就是对人民的劝导了。
”此处对应《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某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事业呢
”孔子回答说:“书(经)上有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之道实施在政事上。
(以孝悌之道对待百姓民众)这就是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
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事业呢
”提示:这一章更加确定“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人说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实在是不了解孔子,读不懂《论语》的缘故。
即道德经第一章云徼之辈。
《道德经》第一章: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世上安身处世。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少了重要的部件车子怎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可以知道当今的礼法制度吗
”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
如果现在继续接着周朝的礼法制度承载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该你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奉承讨好。
见到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弱。
===============================================================================================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皇室等级的编舞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犯上做乱的事他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来的呢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的意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私人庙堂里呢
”(有违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乐:礼崩乐坏;指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的规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林放 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大啊
就一般的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治办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完备,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如:从随也,从随即随从也。
《说文解字》译文:孔子说:“边地国家的君王之治,不随着华夏文化之亡而亡。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
后因助季氏聚敛财富,大量搜刮民脂,孔子不再认他做弟子,详见‘先进第十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林放,字子邱,以知礼著称。
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译文:季氏去泰山祭祀。
孔子问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
”冉有回答说:“不能。
”孔子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与人有什么争执,如果有了争执,必定是射箭之类的礼仪竟技
君子射箭之前要相互先作揖礼让而再升堂竟技比赛,下堂而后也要以饮酒来相互祝贺,这种竟技之争是君子之争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子夏(前507-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恰到好处的笑,令少女更显美丽;漂亮眼睛的眼波流动之间,素颜更显绚丽动人。
这是指的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先将图画大致的形状勾勒好,并且辅以色彩,然后用素粉做最后的饱满润色。
”子夏略有所悟的又问:“ 素粉居于结构与色彩的后面,就好像礼居于道德仁义的后面一个道理
那么礼这种行为规范也只有在心里种有仁义道德的种子以后才能自律吗
”孔子回答说:“给我启发的人是子夏(商)也,从现在起可以与子夏谈论《诗》了。
”此处与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相对应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提示: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应该是与老子的“道”相对应的。
即为人处世之道,先知而后修,有所修持而固守。
人人若能以此道而修持,即达无为而无不为之治。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
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徵:证明。
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讲述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没有足以证明我的论述的资料;殷朝的礼,我能讲述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没有足以证明我的论述的资料。
由于历史资料不充足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各项资料充足的话,我就可以证实当时的政教文明了。
”
关于师德的经典名言
师德名言(名人名言):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5、、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6、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7、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8、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义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第斯德9、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10、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
——杨雄11、我觉得,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
——于漪12、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叶圣陶13、做导师的人自己更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洛克14、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15、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卢梭16、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
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能传授给别人的。
——第斯多惠1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乌申斯基18、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痕迹。
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理上各种微小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摸捉一切最精细的事物,这点是应该记住的。
——加里宁19、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象父母那样爱学生的话,那他就会比那虽然读万卷书而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
如果教师能够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了。
——托尔斯泰20、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
适合中学生的座右铭!!!!!!
1:反省不是去后悔,是为前进铺路 2: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3: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4:哭着流泪是怯懦的宣泄,笑着流泪是勇敢的宣言. 5:重要的不是要得到什么,是珍重已经拥有的 6:所有的魅力在习惯面前都将无色 7: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得长,是为了活得好 8:摔倒了爬起来就好 9: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10:失去金钱事小,失去名誉事大,失去了勇气就失去了一切 11: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 12:不怕失败的人比不失败的人强 13: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
做了有人说不好,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
不要逃避批判 14: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一定会感染自己 15:太阳照亮人生的路,月亮照亮心灵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