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右铭160字数多
《论语》名句解读 1、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2、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责备,要求。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
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12、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凋,凋零,零落。
15、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1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冶长》[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杇(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疲倦而无所得。
18、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坚决。
19、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2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2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解读]:孔子说: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条来,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十条干肉结为一束即为束脩。
只要送一束干肉条作拜师礼物,以显诚意的话,孔子就会收其为徒。
孔子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凡是有学习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25、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解读]孔子说:“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
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和孔子认为人都可以培养,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汉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来,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兽的。
26、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解读]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
”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
”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
”孔子说:“听到就做吧。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
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解读]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2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解读] 孔子说:学《诗经》以兴趣兴趣,学礼以立身,学乐以成就道德。
司马迁对孔子的教学内容曾经作过概括,他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归结为诗、书、礼、乐和六艺,是符合《论语》记载的。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解读]颜渊由衷地赞叹道:仰望老师的道,越看越觉得高远,钻研老师的道,越钻研越觉得深奥。
(老师的道)有时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身后。
老师痒于有步骤地引领我,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丰富我,以礼仪规范约束我,简直使我无法停下来。
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对老师的道也似乎有了卓异的见解。
虽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师,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好的地方接受下来,从中发现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解读]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学不会感到倦怠,这几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对孔子的这句话,子责曾经评论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3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解读] 孔子说:“我曾经白天不吃饭,夜晚不睡觉,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无用处,不如去学习。
”3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解读]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经过勤敏求学而获得知识的人。
孔子曾经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通过“学而知之”,因此他告诉人们勤奋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释读]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的实现而不谋求衣食。
(谋求衣食的话)去种地吧,会挨饿的;(谋求道的话)去学习吧,会取得官位俸禄的。
君子担忧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贫困。
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在谋求道的实现3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张问孔子: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它高大巍峨。
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
这是因为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
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
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啊。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回答说:水,它滋润万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即使跌进万丈深渊,也毫不畏惧。
它柔弱,但是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的新鲜洁净,就象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仁者乐山,知(同智)者乐水是儒家的经典论述。
儒家用山的给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却无所不达,象征智者的品格请按一下手机右上角的采纳哦~谢谢
作文标题:一句座右铭。
座右铭是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
比如,一个人提醒自己要爱护身体,就写
我是 Super man,只要我肯飞。
没有我超越不了的高度。
优秀少先队员主要事迹300字
优秀少先队员主要事迹XXX中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现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队长。
她广泛,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一个文静且聪慧的女孩,五年以来,在众多园丁的辛勤培育下,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一、 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XXX同学自入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都与她严以律己,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课堂上她专心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复习的工作。
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努力着,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她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2016学年度,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在2017年,参加学校举行的“党在我心中”的讲故事比赛中获一等奖。
在2018年区教委举办的作文竞赛中,获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
在家中,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她是一个好学生。
她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她从小就懂礼貌,守纪律,关心班集体,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同学们都喜欢她。
作为少先队大队长,她以身作则,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把少先队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是老师的好帮手。
在少先队活动中,她更是带头人,优秀的组织者,是同学的好榜样。
在父母心中,她是一个自立能力强,乖巧懂事的好孩子,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注亲人的冷暖。
三、兴趣广泛,全面发展。
她追求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她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十分合理,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业余时间她还很喜欢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XXX同学一直以一个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优秀少先队员的身份带动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这位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富有爱心的女孩一定会飞向祖国蔚蓝的天空。
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座右铭
嗯,好好激励自己,学习呀,这样才能让你更上一层楼。
好好学习的座右铭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周恩来的座右铭
师德名言(名人名言):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5、、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6、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7、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8、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义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第斯德9、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10、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
——杨雄11、我觉得,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
——于漪12、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叶圣陶13、做导师的人自己更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洛克14、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15、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卢梭16、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
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能传授给别人的。
——第斯多惠1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乌申斯基18、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痕迹。
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理上各种微小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摸捉一切最精细的事物,这点是应该记住的。
——加里宁19、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象父母那样爱学生的话,那他就会比那虽然读万卷书而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
如果教师能够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了。
——托尔斯泰20、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