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是什么意思
心语就是发自内心的话,话虽然短涵深外延广阔,咀味道又回味无穷,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还是闪烁着灵魂感悟的灵感的霞光。
心语是发自内心的人生阅历的感慨,甚至这种心语到后来有警世醒世的作用。
“世界如此之大,需要做的如此之多,而完成的如此之少。
”当我们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时候常常咀嚼这句心语,会领略出一种在富有成就感的同时,必须还得谦虚,还得瞻望未来的前景。
如果事业上毫无建树的人读这心语,内心的震颤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一定会有心灵深处的震颤。
震颤的程度有高有低之分,以后显示出来的作用也就不相同。
心语有时候是对自己说的话“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这种心语始终激励着人们,一个勤字,不浪费时间,也就不浪费生命,也是生命延长的另一种方式。
像这样的心语不妨拿来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当然心语不能都是座右铭。
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种类型的心语道出了男女恋爱之情的心意相通的心语。
这种心语可不能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青春心语,天使心语,子夜心语,这样的心语都是飘飘心语。
《凡卡》课后练习题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
小说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时代。
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对沙俄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控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
“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
《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
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
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
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
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
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
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
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
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
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
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就研究哪个问题。
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
为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
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
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
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
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
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
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凡卡》结构复杂,教学中可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
为什么挨打
怎么挨打的
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
其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
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
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
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
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
为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雷锋日记(全文)
发现宣传编辑发现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
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
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
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
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
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
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
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
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摘录发表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
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
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
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
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
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年12月13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
那时宣传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雷锋牺牲前两年,他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
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整理出版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
《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
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
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
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当时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
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
自1963年3月5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
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
军区印刷厂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
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
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
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
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
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
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
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
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
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
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
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
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书籍内页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的题词。
2作品赏析编辑巧用比喻“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些人好比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是荡不出来。
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1962年3月12日)这则日记旨在批评那些狂妄自大者,当然也是自警。
“吃干饭”、“沧海一粟”、“一瓶子”、“半瓶子”是信手拈来的比喻,而“可是还晃荡不出来”却是创意。
这则日记脍炙人口:“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961年10月19日)钉子钉进木头,人所共见人所共晓,但拈来比喻学习也当挤和钻,是匠心独运。
比喻、对比套用“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959年×月×日)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
“雷锋同志:愿你作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
”(1960年1月18日)这则“自题”,用比喻和对比,表明自己誓做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
”(1960年×月×日)用“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
对比、排比连用“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1959年10月25日)日记先用“青春”与“真正的青春”作对比,接着加用三个排比句,热情地讴歌了拥有真正青春的人的美好情操和宽广胸襟……语句自然酣畅,意境恢弘高远,可作一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3名言摘录编辑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
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4作品评价编辑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雷锋日记成了我们了解雷锋生前的最直接的方式,还可从中收获更多雷锋的精神。
其直截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
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
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
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
《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过去雷锋个不大,精神文明传天下,现在雷锋个不高,伸出三手掏腰包
三槐-猴
凡卡表达有哪特点
《凡卡》这说由著名作家契珂夫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小说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时代.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对沙俄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控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梅州人有什么特点?
梅州人精神具个特点 来源: 梅州日 [梅州人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州人精神—“梅花苦寒来”,主要彰显出吃苦耐劳、立志成功的深刻含义,具有现实性、广泛性、个性化、形象化四个显著特点。
现实性——蕴涵了两方面核心含义 梅州人精神品格体现在梅花精神上,其灵魂则是“”。
“”蕴涵了两方面的核心含义:一方面,“苦寒”寓意梅州人能吃苦。
梅州人几经历史大迁徙,扎根梅岭山区求生存谋发展,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置业,在逆境中靠的都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精神与梅花精神相吻合。
如今,梅州人民身居欠发达的粤东山区,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属艰苦创业阶段,更需要发扬梅花精神。
另一方面,“花香”寓意梅州人能走向成功。
多少年来,梅州人民在艰苦奋斗中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尤其是近年来,梅州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梅州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
广泛性——全面表述梅州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寓意深刻,广泛性强,其全面表述了梅州客家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崇文重教、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等精神。
例如,“崇文重教”表现的是客家人重视教育,客家学子刻苦读书,而“梅花香自苦寒来”则常被读书人作为座右铭来自勉,不仅包含着“崇文重教”的精神而且含义更为深刻。
当今,在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中,“彰显,实现绿色崛起”亟需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梅州,必须坚持不懈地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因此,“梅州人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既是对梅州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优良思想道德的提炼和升华,又是对当代梅州人在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所需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个性化——吻合渊源富有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梅州与梅花密切相连。
梅州人历来喜欢栽种和欣赏梅花,梅州的很多地方、山水、人名以梅命名;梅州以梅花为市花,母亲河以梅江为名,中心城市以梅城为名。
因此,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梅州人精神”,既吻合梅州的历史渊源,又富有梅州地方特色,从情感和含义上都能为广大市民所接受。
当今,梅州要实现思想大解放,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冲破传统的“围龙意识”,摒弃“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陋习,必须像梅花那样敢于“打破常规,怒放隆冬,独步早春”;不仅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更要敢闯血路、奋勇当先。
因此,践行和发扬“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对于欠发达的梅州来说,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形象化——富有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梅州人精神”,富有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它形象地寓意梅州人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松懈,不停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它生动地昭示着梅州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改革,不断超越自我,像梅花“,凌寒放郁香”那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天辟地,,创造业绩。
梅州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立志成功等优良品格和,可谓与梅花喜冷中发香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