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要一条座右铭
我国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
比如自满亡国的故事 :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
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
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
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
综上所述,“谦受益,满招损。
”谦虚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
这充分说明,虚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谦虚并不等于谦卑,也不等于虚伪。
在荣誉面前,谦虚是一种美德。
为了赢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虚,就是谦卑。
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
”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名言名句,然后做大约两分钟的演讲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 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勤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说明了天才与勤奋之间的密切关系,至今还被人作为座右铭。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人们夸赞他是“天才”时,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的。
”这就说明他吃了苦,用了功,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勤奋工作,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否则,他是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的。
即使是绝顶聪明的人,如果他朝朝暮暮总是躺在草地上,让微风吹拂他的脸庞,两眼望着蓝天,天才永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落到他的身上。
革命导师马克思,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才写出举世闻名,流芳百世的《资本论》。
为了收集资料,光记日记就有一千三百多篇。
这不也说明了天才与勤奋的关系吗
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研究药草性能,发展祖国医学,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访问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樵夫,渔民,终于写出了震惊五洲四海的巨著《本草纲目》。
该书是中外空前的药物大典,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总有那样的人,他们由于知识贫乏,对于天才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头脑笨,不是天才,于是学习中就失去了上进心,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努力完成作业,成绩又怎么提得高呢
他们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不从学习的失败找原因。
特别是有的人,学习不肯吃苦,总希望获得现成的知识,作业也是照着别人的抄写,不动脑筋,已完成任务了事,这又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
我认为,这种人不知道天才与勤奋的关系。
他不了解那些成名成家的伟人们是怎样勤学苦炼,不怕苦怕累,踏踏实实地努力才取得伟大成就的。
殊不知,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经过勤勤恳恳的奋斗,永远也不会有多大作为的。
“没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
同学们,只要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终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拼搏,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的。
天才与勤奋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只有在勤奋的基础上努力奋斗,始终不变,专心致志,不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即使天才,也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也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行呀
如不勤奋,不努力,天才也会变成庸才,方仲永不就是明显的例子吗
同学们,让我们在学习中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相信自己,不断努力,勤奋思考,充满自信,我们每个人同样可以做出可喜成绩,回报社会
望采纳
找座右铭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
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
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
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
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
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
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
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毕加索《格尔尼卡》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
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
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
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
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
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
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
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
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不能,只有你能给他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
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即使他没有毕加索那样的天赋,也至少给他一个没有阴霾、充满阳光的心灵啊
关于热爱家乡的座右铭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是出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的名言,很多人都熟悉。
过去我很赞同这句话,曾经把它当成我的座右铭之一。
现在我仍然赞同这句话,不过我认为光有这一句还不够,还得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本文题目的文字:“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吧。
”我觉得,有了这两句话,无论是为人处事、研究学问,还是治国安邦,都会比只有第一句话好得多。
特别是当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国家走向世界的时候,更需要强调后一句。
第一句话的前提是: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因为正确,所以我要认准目标、任人评说、勇往直前。
而第二句的前提是:我选择的道路有可能不正确,或者基本正确但需要不断修正目标,所以我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争取少走弯路,更不要误入歧途。
虽说两种前提都有可能存在,但是后一个前提出现的概率可能更大一些,因为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正确”起来的。
当一个社会处在转型期,好多问题还不可能一下子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更需要以后一种选择作为前提。
如果一开始就断言自己的选择“绝对正确”,不容别人置喙,岂不等于堵塞了自己进步的道路了吗
以上两种价值取向,对个人而言主要是胸怀宽阔与否的问题,对团体和民族而言则主要制度先进与否的问题。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一个最值得肯定的成绩就是认识到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个人品质不是那么靠得住,于是发明了让有权力的人“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的民主制度。
在民主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政治家们是不敢随便拍着胸脯讲“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话的。
我们的政治文明尚在培养和发育之中,有些领导人还不习惯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比较刺耳的意见,动辄就把不顺耳的话指责为“别有用心”、“崇洋媚外”等等。
这种做派在自己家里也许能起一些作用,但是拿到外面就没多少人买账了。
难的是,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国门关上,不能再把十几亿国民的耳朵捂上了。
更难的是,如果继续抱残守缺、拒绝融入人类文明主流,最终连自己的人民也成了“别人”,那可真成大问题了。
所以还是重复一遍我的意见: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