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演员马金仙简介
秦旦马金仙(1946—2000)祖西省合阳县,国家一级演员。
大众剧团著名演员,工小花旦。
1958年毕业于陕西省红旗戏曲学校 ,受京剧教练朱桂珍,任存才等老师严格训练。
毕业后曾受到名家封至模,李正敏,陈尚华,李德富,肖若兰和姐姐马友仙,作曲家肖炳等名师指导,博采众长,勤学苦练,先后在80余部戏中担任主演,足迹遍及大西北,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她以扎实的功底,纯美的嗓音,聪颖的悟性,精明的灵气,形成了自己细腻质朴,情深意切的表演风格和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特色。
她的表演既能从人物的个性情感出发,又能注重人物外形的优美。
她的唱腔旋律优美流畅,婉转深情,优美动听,耐人寻味。
观众称赞其:“金嗓唱红三秦地,仙姿牵动万人心”。
曾先后荣获咸阳市和陕西省多种汇演,大赛,“杯”赛一等奖;首届十佳演员评选中被评为十佳演员;又曾获全国“七五贡献成果大赛”一,二等奖;全国“明星杯书画大赛”银奖等。
她业绩突出,连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个人,荣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省荧屏戏曲百佳演员。
2002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赞美秦腔演员唱的太好了的词语有哪些
一板一眼、字正腔圆、 唱念做打、锣鼓喧天、余音绕梁。
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 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 其艺术表现手段有哪四种
主要唱腔是什么和什么
京剧艺术表现手段有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什么是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
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
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
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