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书好看吗
了两遍 电视就看了三遍 如果是喜欢看热闹的人事不欢 很难想象一个女性作家可以对世界描述的如此细腻 看完多遍过后我只学会了一个词 至今受用 文化属性 也是小说主人丁元英一直在研究的 在下不敢说研究 不过在适合自己的地方用上了这个词 我们的价值观 爱情观 甚至人生观 都逃不过文化属性这四个字 而且全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表现 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来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把世界几大宗教即概括 又统一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学及文化功底 个人推荐 完全可以当做一本通俗的文化教材 完全原创 绝非复制
丁元英和五台山大师的对话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
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
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
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
惭愧
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
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
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
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韩楚风来五台山之前只知道丁元英要拜见高僧大德,少不了谈经论道,却并不知道丁元英拜佛的具体目的,直到这时才完全明白。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
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
大师缘何为大师
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
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
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丁元英双手合十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
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无弱,强焉在
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
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
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
晚辈在想,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
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智玄大师对韩楚风笑了笑,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
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
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
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
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
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丁元英说:“不敢,不敢。
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
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
还是传承
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
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
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
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请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谢谢,天道台词
这是佛教的禅语,在知道的小说区进行提问是不合适的。
你可以参考一下百度百科的相关介绍这是百度贴吧的相关介绍
闪灵中经典台词
要耍没品也该有限度 ——花月(16集) 生活就是不停的夺取又被夺走,如果被夺走的是金钱,我们可以夺回,但如果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那么,能够填补心中这分空虚的,就只有同样孤寂的两个人的相遇。
人生就如同是把乱掉的拼图重新拼凑起来,慢慢的拼出未知的图画,但是真正的图画在最后的一片拼图拼上去之前无人知晓。
装盛生命的器具只有一个,而器具的大小是既定的…所以“死”是维持“生”所需要的东西。
如果所有的生命都想活着,那么下一瞬间装盛生命的器具就会满出。
那样将会造成所有生命的灭绝,而被命名为“生命”的故事就会划下休止符。
耶稣基督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神迹的,犹大的叛变,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的复活,成为了真正的救世主。
你做恶梦了吗
电视剧《天道》里丁元英吟的那首《自嘲》词的出处及相关背景
因为天道这个电视剧改编自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这首词应该是豆豆自己写的,在网上也并没有找到相关这首词的其他出处。
谈谈电视连续剧《天道》的感受
楼
从来对连续剧不敢恭维的我在朋友的极荐下,足足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看完了《天道》,之后心情久久未能平静。
可以说这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当然不同的人看了之后都会有所感悟,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只有觉到、悟到才能有所为;文化属性决定了命运,每个民族、每人都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又是多么的难以改变,对一个明白人来说又是多么的无奈,丁元英的文化属性也就决定了他只能被普通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劳苦大众看成是另类,即是另类,所以只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过着独特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属性,逼人以为那就是知识、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化属性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抽象的东西,却又蕴藏着非常神奇的决定性的力量。
能像这次一样看过电视剧后能不断沉浸在剧中的情节和台词中不能自拔的情形不多,虽然整部影片共24集,但这短短的24集并没有出现想象的夭折,反而恰恰诠释了《天道》的最佳定义……能像这次一样看过电视剧后感到很有收获的情况亦不多。
看过电视剧《天道》后,总觉得有回味,总是想发感慨,又恐理解得太肤浅、不到位,说出来让人笑话。
但又一想,文化产品之于每一个人的作用本来就不尽相同,各自理解罢了。
看过这部剧以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写出点什么,然而,又觉得还没有搞懂里面的精髓部分,更不敢造次地谈感受,于是,又把经典的部分回看了一遍,便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即使不是该剧的原意,但至少是我比较明确的真实感受。
我觉得,编剧意在通过这部真爱的戏、扶贫的戏来教育人们、提醒人们: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着什么样的命运,神即道,道就是自然规律;而神不是外来的,神就是你自己,所以,不要靠神、靠别人来救你,其实,只要遵守自然规律,你就能救你自己;如果自然规律已经来到你的面前,你想有疑义都不行。
在这里让我想起了里面丁元英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国人在很多时候都忘记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想法,始终把希望寄托与别人,而不是自己。
” 剧中也有很多参禅的语言,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我来说很难参透里面的深刻含义,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是觉得值得一看,有深度,长见识,受教育。
至少看过这个剧后,有些事情更加看得开了:如果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就不要去妄加评论别人的是与非;如果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无愧于心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作为在你面前道德与否;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背离了善终正果;要用包容的心态看那些不正当的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属性,这样,似乎你的文化属性就略高于彼了,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自然规律: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决定这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因而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始终在你面前找不到光明的市场或方向,那么,当前的社会文化属性就是如此,依你个人的力量也左右不了,如果不想同流合污,那就只有超然地去看待了。
说到此,好像一切的想不通都可以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