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delia's gift”考狄莉亚的礼物是什么意思
故事是说李尔王老了,决定把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做嫁妆;他宣布,各人所得土地的多少,将依据各人爱他的程度而定。
结果,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用奉承献媚的花言巧语来取悦父亲,获得国土和财产。
只有国王最疼爱的小女儿考狄莉亚(Cordelia)用诚恳真挚的声音表示:她的爱不多也不少,只是照着做女儿的本分来爱父亲。
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收回考狄莉亚的国土,平分给两个姐姐。
当时只有重美德的法国国王愿娶一无所有的考狄莉亚。
不久,她的两个姐姐原形毕露,逼疯了李尔王,考狄莉亚和夫婿率军拯救父亲,结果不幸被俘;李尔王最后也忧愤死去。
后来,考狄莉亚的礼物(Cordelia’s gift)就用来比喻“女性真诚而温柔的声音”,因为故事中的两个姐姐都言不由衷,只有考狄莉亚的话才是真正发自内心。
\ (整理:Mary)
求翻译 罗马文
莎士比亚对我们今天有些什么意义,近年来因为《百家讲坛》,我们从中国的古典里找到了很多对文化界以外的人也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莎士比亚的著作也可以这样来看,莎剧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西方人甚至认为是世俗的圣经。
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要说“经”的话,到底是四书五经还是四大名著更经典?有趣的是,四书五经教导我们应该和谐,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三国》却告诉我们如何勾心斗角。
莎士比亚的著作可以说两面都有。
莎士比亚太丰富了,有三十七个剧本,有人说还不止,也有人说其实这个天才根本就不存在,但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莎剧中的词汇量是古往今来所有英文作家中词汇量最大的。
在西方戏剧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中,作为一个作家,莎士比亚可以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是最多的。
莎士比亚和我们的四大名著在社会功能方面很相似,但如果我们全都钻到《三国》《水浒》勾心斗角的权术里面,对中国人现代精神的构建未必是一件好事;中国小说当然要读,但最好还有另外一种思想营养的平衡,莎士比亚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人,但他的剧作很有现代性,这一点和《牡丹亭》很不一样。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中最好的剧本,是博物馆里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我们不可能用现代性来要求它。
但是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哈姆雷特》,它的现代性不少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因为最有名的中文翻译叫《王子复仇记》。
这个名字很成问题。
这个最长的莎剧不删的话要演五个小时,如果仅仅是复仇的话,根本不用那么长。
哈姆雷特在外国留学,家里出事赶回国来,很快就看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告诉他——按我们的说法,是父亲托梦给他,非常明确地说:我是被你的叔叔害的,你要为我报仇。
如果哈姆雷特马上去报仇的话,这个戏十五分钟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他并没有障碍,他叔叔没有防备他,没有不准他带凶器。
真要复仇很简单,走过去一剑就可以刺死他了,然后就宣布为什么杀他。
因为哈姆雷特是正宗的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也顺理成章,那就不会有悲剧了。
但是,莎士比亚完全不是这样写的,他写哈姆雷特犹豫再犹豫。
而戏剧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舞台上必须有积极的行动,不能表现一个角色就是犹豫。
犹豫干什么?导演一定会说,你回去想好了做什么再来。
也有人会问,你犹豫什么啊?你父亲和你说得那么清楚了,你为什么还不行动,哈姆雷特到底为什么不动手呢?因为他对于人的生命的理念跟中国古人不一样,他觉得要杀一个人来报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对他父亲托的梦,对那个鬼魂说的话,他必须反复求证,才能决定是不是要相信他的话去杀一个人。
所以他先要装疯来隐蔽自己的怀疑,他要去试探他的母亲,还要请戏班子来演一个谋杀戏给叔叔克劳狄斯看,这是他发明的“测谎仪”。
可惜的是,他“测谎”一成功,克劳狄斯也就看穿了他,先发制人向他动手了。
这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可以来比较一下中国的一个真正讲复仇的戏《赵氏孤儿》,这个元杂剧比《哈姆雷特》写得早,但故事非常像,都是孤儿,哈姆雷特十七、八岁,赵氏孤儿才半个月。
他们同样的遭遇是,父亲都被政敌杀死了,这个政敌还装作一副和善的样子要认这个孤儿为义子。
赵氏孤儿长到哈姆雷特的年龄以后明白了真相,马上就报仇。
哈姆雷特是很快就知道了真相,但是不敢或者不想报仇。
《赵氏孤儿》的主要动作是一连串的人为了保护这个孤儿,或者自杀,或者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送死。
剧中死了那么多人,全是为了保护这个皇室后裔,没有一个人有半秒钟的犹豫,现在我们说这叫愚忠,所有人的生命都比不上那个还没有思维能力的皇室后裔。
《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到西方的中国剧本,法国的伏尔泰读了这个剧本的译本很感兴趣,改写成《中国孤儿》,里面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动。
他在写到程婴要把自己的也是半个月大的婴儿调包作为皇室孩子交出去送死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同意了。
程妻说的话不像中国的传统女子的话,而是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她说,为什么要把我儿子的命送掉去保他们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
这个概念古代中国人是不会有的,怎么能说有同样的价值呢?他是皇家的孩子,我们家的孩子算什么?当然应该死了。
伏尔泰用人文主义质疑了中国经典的一个根本的主题。
《哈姆雷特》里面有一段台词大家经常引用,把它看成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的典范,他说:“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好像天使、灵性可媲神仙,他是天之骄子,他是万物之灵。
”这句话反映了走出中世纪以后,神权压抑下的人得到了解放。
这段话正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就因为“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不仅他自己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因此任何人在可能要终结他人的生命之前,必须三思而行,必须找到足够的证据。
这个理念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也开始被广泛接受了,现在我们对死刑的判决越来越慎重,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因为放在下面容易给不该死的人判死刑。
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有时候误判难免会发生。
欧洲很多国家干脆取消了死刑,美国还有死刑,但要处决一个人,哪怕判了死刑也可能要等上十年,让他不断地上诉。
我们以前常常是一判马上拉出去,当场杀一儆百,现在这样不行了。
两三年前广东发生了大学生在收容所被打死的事件,历史上第一次因为网民的反应使政府立刻做出重大的政策改变,把收容所取消了。
这就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哈姆雷特》的精神是一致的,跟《赵氏孤儿》的精神倒是相左的。
所以,莎士比亚的著作虽然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它的现代性到现在还可以警示我们。
我们现在很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法律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反映出我们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改变了。
再来看喜剧《威尼斯商人》,这个剧是因为一磅肉的故事而闻名的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给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在合同上写明,如果到时候不还钱的话,你就得割下一磅肉给我。
人们往往认为这个戏嘲讽了犹太人,犹太人就是坏。
但这个解读就像把《哈姆雷特》译成《王子复仇记》一样,也是简单化了,《威尼斯商人》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丑化犹太人的戏。
丑化放高利贷者、丑化吝啬鬼的戏很多,莫里哀写过一个喜剧就叫《吝啬鬼》。
那个主人公阿巴贡纯粹是个讽刺的对象,而夏洛克却有他一定的道理。
犹太人受基督徒迫害,经常流离失所。
基督教规定借钱给人不可以收一分一厘的利息,所以基督徒都不肯放债:而犹太教徒没有这个限制,所以可以放债做金融业。
而且犹太人经常被驱逐,完全没法拥有不动产,只能在身上带着钱,放点债收点利息。
放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赚很多钱,因为政府都是基督徒的,政府宽容一点,他就能赚一点钱,什么时候驱逐你,转眼就能叫你破产。
此剧中有一段台词非常重要,夏洛克对基督徒说: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性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他不是被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被同样的药品可以治疗,冬天同样要冷、夏天同样要热,跟一般的基督徒一样的吗?你要是用刀来刺我们,我们不是照样要出血,你要挠我们痒痒我们不是照样要发笑,你要是用毒药来害我们,我们不是照样要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他之所以立下一磅肉的契约是安东尼奥自己来找他,并不是他去找人兜售贷款。
这个安东尼奥平时从来不正眼看他,看到他走过还要往地上吐口水,把他当狗一样,今天倒要来求他了,夏洛克为什么不可以抓住这机会来治一治他?可没想到法庭上来了个伶牙俐齿的律师,两句话就把他驳倒了,律师、法官全是基督徒,没一个人帮他,所以他最后是家破人亡,连女儿也被基督徒拐跑了。
看到这个戏的结局,我们是应该大家欢笑。
骂犹太人活该呢,还是应该对犹太人表示一点同情? 莎士比亚写这个戏可算煞费苦心。
他自己是基督徒,也不能完全站在犹太人那边来控诉基督徒,那样戏就不可能上演了。
事实上那时候英国的犹太人已经全被驱逐出境了,但他觉得,像原来的故事素材那样对待犹太人是不对的,他必须为弱势群体说点话。
欧洲舞台上的犹太人历来有一套丑化的程式,演员要装一个漫画式的鹰勾鼻子。
但莎士比亚还是要为夏洛克写下那些富有同情心的话,这一点也是他的现代性,也应该对我们很有启发。
悲剧《李尔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李尔好像很傻,自己毁了自己的国家。
1980年代上海有过一个演出,看后有人说,莎士比亚这是在告诉我们,老干部就是不能退。
这样的评论当然也很傻,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不退,因为没人能长生不死,问题是怎么退?李尔是把国土全都分给了两个不肖的女儿,唯一的好女儿考狄莉亚却没得到,当面劝诫他的忠臣肯特也被当场罢官流放。
因为李尔只听信人们嘴上说的话,看不透他们的心。
这显然是个沉痛的教训。
美国有位大公司的CEO惠特尼和莎剧导演帕克合写了一本《权力剧场莎士比亚的领导课》,书中就分析了这个现象,可以让那些公司老总,CEO们从《李尔王》里学到很多关于如何选拔、培养接班人的经验教训。
以上是从内容来看莎士比亚对于我们的意义,从形式方面来看,事实上莎士比亚的剧本现在并不怎么适合中国演出,莎剧人多、场景多、投资大,表面上故事离我们又比较远,浮躁的中国观众未必会喜欢。
因此莎士比亚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可以说更多是在精神实质上,我们可以读剧本,就像品三国一样来品。
歌德就说过莎士比亚只适合阅读,不适合演出,这话本来有点极端,也不是对中国人说的,不过恰好符合中国现在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从欧美人对莎剧的做法中,我们倒是可以学学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是全世界演出率最高的剧作家,在英语国家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每年夏天,许多城市都在公园里推出免费的莎士比亚演出,谁都可以来看。
他们认为莎士比亚是世俗圣经,这笔精神财富应该由人类共享。
因此,政府、基金会还有私人都捐钱给剧团,让他们演莎剧,让穷人和富人都能享受这一精神财富。
莎剧演出数不胜数,现在已经很少所谓原汁原味,穿莎翁时代的服装来演的了。
多数莎剧演出是穿近现代的服装,甚至穿未来服装,每个导演在排莎剧之前首先要决定的就是,故事放在什么地方,穿什么服装?但是他们只做删节,并不大改剧本,这也可以证明莎士比亚的现代性——几百年前写的台词就是穿上现代服装来说,观众也绝不会笑,感觉还是挺真实。
急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人物介绍 越详细越好 全点 不全不可能给分
罗密欧 罗密欧是蒙太古家族大公的儿子,他对父亲的行为存在疑问,于是来到市井了解民间疾苦。
虽然父亲为他安排了未来的结婚对象,但罗密欧并不屈服于家族的安排,直到从来都不明白恋爱的意义的罗密欧遇到了朱丽叶……当然他一开始并不知道朱丽叶就是在14年前被父亲灭门的凯普莱特家族的唯一幸存者。
朱丽叶 朱丽叶是个从小就女扮男装的美丽少女,一直与凯普莱特以前的家臣一起生活。
正义感强烈的她到了16岁生日的那天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
与罗密欧相遇后情窦初开,这也注定了一段悲惨爱情故事的开始…… 奥丁 14年前的惨剧后一直以男装隐藏身份、接受教育,是朱丽叶的男装版。
而知道她女性真正身份的人屈指可数。
赤之旋风 蒙太古恶政下,为了解救穷苦人民而变装的奥丁(也就是朱丽叶的夜礼服假面版)身着红色外套,飒爽登场惩治恶人,是正义的使者。
弗朗西斯科(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 冷静博学,在片中一直担任着参谋的角色。
是神射手,另外讲话有些刻薄。
和裘拉奥是从小的朋友。
裘拉奥(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第十二夜》) 莉娅的师傅,拥有一流的剑术。
古道热肠,有侠义之心的男子。
和弗朗西斯科一样,父亲在14年前的事件中身亡。
考狄莉娅(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李尔王》,李尔王的第三女儿) 和朱丽叶小时候起就是玩伴,充当着朱丽叶姐姐和母亲的角色,她的双亲也死于14年前的事件,她是个有点迷糊的漂亮御姐。
安东尼奥(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孔拉德的的孙子,充当中间联系人的小男孩。
蒙太古(出自莎士比亚原作,原著中为罗密欧的父亲) 罗密欧的父亲,现任新·维罗纳大公。
14年前杀害前任大公及妻子,也就是朱丽叶的双亲,引发叛乱。
茂丘西奥 罗密欧表兄的友人,是一个野心家。
一切以如何讨好蒙太古大公为优先考虑,对罗密欧一直抱着嫉妒之心。
郝敏(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冬天的故事》) 与蒙太古一族齐名的普罗美奥家的女儿。
是罗密欧的婚约对象,而且非常倾心罗密欧。
班伏里奥(出自莎士比亚原作,原著中是蒙太古之侄,罗密欧的朋友) 尼奥·维罗娜市长的儿子。
知性纤细却又老成的青年。
是罗密欧的好朋友。
对于罗密欧与其父亲的关系十分担忧。
威廉(莎士比亚全名是William Shakespeare) 与朱丽叶他们住在一起,某小歌剧院的老板、剧作家。
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演员都赢得了“贵族乐趣”的评价。
但剧院的人气却…… 爱米莉娅(人名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冬天的故事》、《奥赛罗》) 威廉开设的小剧院中的女演员。
与考狄莉娅和安东尼奥都熟识。
一直憧憬着贵族社会梦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枝头做凤凰。
谢谢采纳
求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中的一句台词,比喻句来的,李尔王第二个女儿表达对李尔王的爱的精彩句子
高纳里尔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里根 我跟姊姊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以判断我。
在我的真心之中,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正是我爱您的实际的情形,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考狄利娅 (旁白)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
默默地爱着吧 考狄利娅 (旁白)那么,考狄利娅,你只好自安于贫穷了
可是我并不贫穷,因为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
考狄利娅 父亲,我没有话说。
李尔 没有
考狄利娅 没有。
李尔 没有只能换到没有;重新说过。
考狄利娅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 怎么,考狄利娅
把你的话修正修正,否则你要毁坏你自己的命运了。
考狄利娅 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
我的姊姊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
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姊姊一样再去嫁人的。
李尔 你这些话果然是从心里说出来的吗
考狄利娅 是的,父亲。
李尔 年纪这样小,却这样没有良心吗
考狄利娅 父亲,我年纪虽小,我的心却是忠实的。
《李尔王》的主要人物分析急啊
浅谈的人物形象2008-01-10 11:10以前看过,但那时是当作童话来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考狄利娅这个角色,并且觉得结局应是喜剧。
直到现在重读,才发现此剧是个角色纷呈的大悲剧。
是著名的大悲剧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基本把握这个剧本的脉络。
在主线索中,的国王李尔决定放弃国事,摆脱世务,想要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
脾气暴躁的李尔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国土都分给了她们,而误解了小女儿忠诚表达父爱的话语,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法兰西国王慧眼知人,娶了没有嫁妆的李尔没有嫁妆的小女儿为妻。
李尔在饱受长女和次女的虐待之后沦落荒野,最后还是小女儿把他救了出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剧本的副线索讲述了李尔的大臣葛罗斯特听信了私生子的谗言,误认为自己的长子在窥视他的爵位和家产,从而迫使长子流落他乡。
葛罗斯特的私生子诡计多端,最终把他折磨得。
只是,长子暗中保护他,陪伴他度过了一生中。
《李尔王》中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形象,李尔王、考狄利娅、肯特、爱德蒙等等,每个拿出来都可以分析很多出来。
这里只简单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因为文章是有主副两条线索,所以我觉得里面的角色也是可以成双分析的,比如:李尔王和葛罗斯特、考狄利娅和葛罗斯特等等。
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
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
人们说为什么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
《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相同的,葛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的长子的为人。
他和李尔王一样身居高位,一样的只习惯于听信谗言。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
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然后是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自私、虚荣和残忍。
完全是养尊处优、只懂享受的资产阶级形象。
与她们相似的是爱德蒙,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
他设计让他的父亲和哥哥爱德伽遭受苦难,有勾引高那李尔和使她们互相嫉妒猜疑而互相残杀。
这确实是他的恶的本性所在。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致使他这么做
看过一篇评价,认为爱德蒙的身份,使得他产生了这种报复心理。
它是私生子,这种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得他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表面上可能和他的哥哥爱德伽是一样的,但是背后肯定会被人指指点点。
社会造就人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爱德蒙,很有可能成长成为一个复仇者。
我很同意这种观点,环境造就人性。
有人认为《李尔王》是最出色的一部悲剧,我认同。
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那么多被扭曲得正加强了此剧得悲剧性。
当然,我们宣扬的还是人性的闪光点,所以会有考狄利娅等。
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造就了这一部不朽的悲剧
李尔王里小女儿的最终结局是
死了。
《王》也是莎士比亚四大悲一,叙述了年高的李尔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