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语言艺术的语言修辞性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讲究怎样把话说得对,修辞是讲究怎样把话说得好。
语言学家吕冀平曾指出:“语法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语法是基础,修辞是加工。
” 这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语言来说的。
在电视语言尤其是电视新闻语言中,同样要讲究语法和修辞问题。
电视语言的语法,就是单位意义上的电视符号(如单个画面、声音、解说等)相互之间进行组合、结构和表意的规则。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就是如何把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声音、一句句解说,进行有机结构组合,并匹配不同的影调和色调,把新闻事实交代清楚、完整,让观众看得明白。
严格说来,电视的摄像艺术、编辑艺术和光线、色彩艺术,就是讲求电视语法规律的艺术。
电视修辞是一门语言艺术。
但它不是以电视的单位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它研究的是电视语言的整体意义和表达效果。
在电视新闻中,电视修辞是通过画面、声音、文字、影调、色调等元素的整体效果来表述新闻事实的。
也就是说,电视修辞不仅仅只关照画面和镜头,也关照声音、文字、影调和色调,并特别关照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新的意义和整体效果。
这里,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于1996年8月1日播出的节目《难圆绿色梦》为例,重点探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问题。
之所以选取这一节目为案例进行分析,一则因为这期节目修辞手法比较明显,修辞手段比较丰富;二则因为这期节目在“焦点访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之后,受到《难圆绿色梦》的启发,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乃至于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逐渐学习、模仿和发展类似的电视修辞和艺术手法,并在实践中将电视修辞和报道艺术发扬光大。
如果说,现在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新闻类节目尤其是深度报道类节目好看了,语言艺术和修辞方法丰富了,更加符合电视语法规范了,以《难圆绿色梦》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类节目功不可没。
《难圆绿色梦》在一定意义上开辟了我国电视新闻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之先河,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语言和修辞艺术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难圆绿色梦》的语言艺术和纪录风格《难圆绿色梦》讲述的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园子塔拉村一位老人植树治沙的故事。
园子塔拉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北部边缘,北依黄河,与包头市隔河相望,东、西、南则被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包围。
这里常年风沙肆虐,干旱少雨,气候条件恶劣,不利草木生长。
这里也是我国“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的一部分。
在当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难圆绿色梦》中的主人公名叫徐治民,当时已经82岁了。
他在园子塔拉种了一辈子的树,曾长期担任园子塔拉林场的场长。
30多年来,徐治民亲手栽种的各种树木共计6000亩。
为此,他曾经出席全国群英会,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表彰徐治民一生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功绩,1986年,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还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以彰显功德,昭示后人。
这种给活人立碑的情形,在全国实属罕见。
笔者以为,从内容上区分,所有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四大类:新闻事件类、新闻人物类、新闻问题类、新闻预告类。
从表面看来,《难圆绿色梦》是讲述徐治民这个植树治沙典型的,属于人物类报道;实际上,《难圆绿色梦》重点讲述的是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保护绿色家园的重大环境问题,属于问题类新闻报道。
所以,该节目就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徐治民从老朋友金琦那里得到园子塔拉的树木被一些人滥砍滥伐的消息之后,执意要回到园子塔拉再走一走,看一看;暗线则是围绕园子塔拉林木被村民滥砍滥伐这一新闻事实,以徐治民为代表的“护林派”和以村长高才为代表的“毁林派”之间,两种观念和行为的冲突。
这则新闻作品反映题材重大,叙事手法新颖,报道风格清新,催人深思和警醒。
一、报道切口巧妙,以纪录片的风格叙述新闻事实。
《难圆绿色梦》的开局,是四个依次叠化的全景:黄沙漫漫的沙漠镜头、以一株枝丫歪斜的枯树为画面主体的横摇镜头、一老农荷锄艰难在山坡上行走的剪影镜头、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大全景(渐隐并推出主持人章伟秋在演播室出镜近景)。
随着开篇第一个镜头的出现,当地老农吟唱的一支高亢、沙哑并饱含沧桑感的陕北民歌同时响起:“三十里的明沙四十里的水,七十里的路来我寻徐治民你。
来寻你呀你不在,你在那个园子塔拉把树栽……”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文章最难的就是第一句话。
电视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第一个镜头、第一句声音和第一个段落,往往决定了整篇报道的方向和基调。
这篇新闻报道的开局,富有明显的纪录片色彩。
黄沙、枯树、夕阳、老农、绿色长城和剪影效果,无不在烘托和反映着一个主题:沙与树、人与林、绿色长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则报道的一开始,就巧妙地通过纪录片的方法和艺术手段,开门见山,交代了新闻主题和新闻人物。
此外,在新闻作品中,用山曲和民歌反映新闻事实、交代新闻主题的情形并不多见。
在《难圆绿色梦》的开局第一段,记者通过陕北老农吟唱山曲的形式,不仅交代了植树治沙的报道主题,也交代了新闻人物——徐治民。
其实,“三十里的明沙四十里的水……”这段歌词是徐治民的老朋友、达拉特旗原林业局长金琦创作的。
由于徐治民在园子塔拉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当地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仰他、爱戴他,才使这段歌词通过陕北山曲的形式在群众中传唱。
毋庸置疑,歌曲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当地老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歌颂徐治民,足以凸现徐治民老人在园子塔拉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威望。
在新闻作品中,刻画一个人、表现一个人的手法有很多。
但是,通过唱山歌的形式去表现和刻画一个人,显然效果特别好。
这里,只用三两个镜头、一两句山曲,不仅报道主题立现,人物形象也立刻树立起来了。
二、重视刻画细节,以画面和声音细节表现新闻主题或映现人物心理。
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是新闻报道中最有个性的语言。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有了细节就等于有了血肉和生命。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细节是指那些能够反映题旨内涵、凸显事物本质特征或映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新闻眼”。
是那些重墨刻画、突出表达和特意渲染的部分和内容。
在《难圆绿色梦》中,就运用了多处细节。
如:1、徐治民老人在得知园子塔拉的树木被村民大肆砍伐的消息之后,悲愤痛苦的面部表情(特写,画面细节)——该镜头表现了徐治民对于园子塔拉及其一草一木的深情厚爱,以及对于林木被滥伐之事的痛惜之情;2、徐治民弯腰屈背、手扶墙壁、步履蹒跚的动作(特写,动作细节)——表现了徐治民老人不顾年老体衰,执意要到园子塔拉现场去看一看的急切心情,进一步刻画了他对于园子塔拉的特殊感情;3、一群山羊在园子塔拉啃吃枝叶的情景(小全景,画面细节)——该镜头没有铺设解说词,形成静默,以白描手法,描写了园子塔拉被毁的惨状和无政府主义状态;4、徐治民老人乘车来到园子塔拉后,从车窗里往外看园子塔拉大批林木倒伏在地的破败景象(近景,画面细节)——以白描手法,通过车里老人的近景、车外景象的全景反复组接,形成平行蒙太奇,映现老人难以名状的心理活动;5、徐治民老人瘫坐在被高才砍伐的树王的残桩面前,用拐杖清理残桩上沙尘的镜头(特写,画面细节、动作细节)——表现徐治民对于树王被砍的痛惜、悲愤和无奈之情,反衬了高才等人的无知和可耻;6、园子塔拉沙尘弥漫、风声凄厉的镜头(全景,声音细节)——表现了园子塔拉恶劣的生存环境;7、记者来到当地男孩李磊家,李磊奶奶用扫把清扫床上沙土的镜头(近景,画面细节)——表现了风沙肆虐的现状与沙尘终年袭扰当地人的窘迫境况……在《难圆绿色梦》中,类似的画面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乃至情节细节还有一些例子。
这里不一一列举。
这些细节,都有特殊的作用和目的。
如果没有这些细节,这则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整篇报道的思想性也将受到很大削弱。
三、前后呼应,首尾相顾,新闻报道体现韵律魅力。
如前所述,《难圆绿色梦》的开篇镜头,是黄沙、绿树和陕北老农的剪影效果,同时逐渐响起的是歌颂徐治民的陕北民歌,具有诗情画意和韵律的魅力;节目结尾的部分,先是歌颂徐治民的山歌再次响起,接着是主持人章伟秋在演播室出镜点评,最后推出徐治民老人坐在其纪念碑前台阶上的镜头,伴随着老人的喃喃自语“白栽了,白栽了,沙子又活了。
有了树才有了粮食地。
把树好好保护住,又治沙,又治风,那,治得多了……”,整篇报道结束。
这里,结尾部分的人物与节目开篇的人物相呼应,前后声音也相呼应,显得荡气回肠、意犹未尽,也体现了对称之美、韵律之美。
四、穿插、并用多种文学性艺术手段,增强新闻作品的语言魅力和传播效果。
新闻作品是否可以掺杂具有文学色彩的艺术手段
艺术性会不会损害真实性
笔者以为,新闻的本质是“真”,容不得半点虚假。
新闻作品的第一要务是要尊重新闻事实,尊重新闻的真实性,恪守客观、公正、中立和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在坚守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借鉴具有文学色彩的艺术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强化作品的思想性,提高作品魅力和传播效果。
这方面,电视新闻报道因传播符号丰富、传播渠道多样,应该比平面媒体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事例6则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同之处在于用排比句来写有增强语势的作用
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这句话的修辞手法
首先是排比,连续3个“母爱是什么什么。
其次是比喻,母爱比作太阳、雨露、沃土。
反问句举例子,至少五个
相子:1. 难道我会不知道
----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
----说话者在强调自己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并没有这么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
——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
——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0.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强调我再没迟到过。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主要特点: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人际交往: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语言攻击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
这可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在与异性的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在择偶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频繁使用反问句。
修辞格“仿拟”的例子
仿拟是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公文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
短信的仿拟既有词句仿拟,也有文体仿拟。
1、 词句仿拟,即根据已有的词或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
如:(1) 默默无蚊的奉献。
(蚊香广告)(2) 天苍苍,野茫茫,今年的希望太渺茫。
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
楼高高,人忙忙,恨不得抢银行。
(3)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因宁红减肥茶。
(4)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五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幸福,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5) 满纸废号码,一把辛酸泪。
都云彩民痴,谁解其中味
(6) 风萧萧兮股市寒,钞票一去兮不复还
(7) 昨夜思友无数,想来想去,还是你最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躺在猪栏深处煽动,惊起蚊虫无数
(1)是仿照成语“默默无闻”,换用声音相同的语素而造出的新词语“默默无蚊”,突出蚊香的功效。
(2)是仿照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造,在幽默的调侃中宣泄出内心的苦闷,这对于紧张忙碌的生活、学习、工作而言,是一种调节。
(3)是仿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造,突出减肥茶的功效。
(4)是仿照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造,读到五千万时,让人猛地吓一跳,还以为是五千万元钱呢。
再向下读,一股温馨溢满全身心,原来是含有五个“千万”的祝福。
在诸多的祝福语中,它显得极新颖奇特,让人过目难忘。
(5)是仿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而作。
将“废号码”换成“荒唐言”,“作者”换成“彩民”,换得极其恰当、贴切,很形象。
(6)是仿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而作。
(5)、(6)这两条短信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买彩票、炒股而失去很多钱,甚至倾家荡产,但仍痴迷不改的社会现实,在幽默的调侃中强调了当事人的辛酸痛楚。
(7)是仿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词调,并改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而作,开头给人造成错觉,让你飘飘然,洋洋得意,接着读,便又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知道自己被戏弄,但也知道给你发短信的人并无恶意,不禁莞尔失笑。
2、 文体仿拟。
摹拟古诗词、天气预报、公文文体等来制造幽默的短信,传递滑稽的内容。
如:(8)平日无计可消愁,发发短信解忧愁。
偶尔美眉来挑逗,乐透,乐透;信息来往永无休,聊到最后,原是远方老嫂,作呕,作呕。
(9)今天白天有点想你,下午转大至暴想。
心情将由此降低五度,受此低情绪影响,预计此类天气将持续见到你为止。
(10)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你的手机将出现鹅毛般的祝福,你的心情将以晴为主,受气氛影响,笑声将席卷你周围,预计将来52周将不断刮顺风
(11)公安部新法五条禁令: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
禁止发财忘了我
禁止有难不帮我
禁止吃饭不叫我
禁止闲暇时候不想我
要求务必贯彻落实。
(12)尊敬的用户:您好
您已欠费,请您在近日内卖鞋卖帽卖大米,砸锅卖铁卖点血,卖房卖地卖自己,把手机费交上,谢谢合作
例(1)是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而作。
“美眉来挑逗,乐透,乐透”,“聊到最后”,却出人意料,“原是远方老嫂,作呕,作呕”,令人不禁失笑。
例(2)、例(3)是仿拟天气预报的格式,例(2)将“大至暴雨”换为“大至暴想”,“气温”换为“心情”,“寒流”换为“低情绪”,换得极其贴切、恰当,强调想念的程度极深,迫切希望见到所想念的人。
例(4)是仿拟公安局的通告,形式庄重、严肃,而内容却因是朋友间的真情告白,而显得很活泼生动。
例(5)是仿拟网络服务的通告文体而造,语言生动俏皮。
这种文体仿拟形成了题旨情趣与言语体裁的强烈反差,让人忍俊不禁。
可看出,不论是那种类型的仿拟,实际上都是仿照已有形式稍作更改,以表达新的内容,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在短信上,恰当地运用仿拟,可产生的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增加语言的幽默风趣感。
再请看下面两则广告语:(13)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某化妆品)(14)一“臭”万年,香飘千里。
(豆腐乳)例(13)仿照习惯用语,婉转鼓动人们尽快地使用某产品。
早日祛除斑和痘,言语之间不乏幽默;例(14)仿拟成语“遗臭万年”而作,但却化贬为褒,一则强调产品历史悠久,二则突出产品质优纯正,尤其是一“臭”一“香”相对应,突出豆腐乳“臭名远扬”,香飘千里,极富幽默色彩。
不仅用于贴切,而且很有表现力度。
二、 对于反面事物和不良现象具有讽刺和嘲弄作用。
如例(5)、例(6)中幽默地对人们沉溺于买彩票、炒股的状况进行了调侃、嘲弄,加深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又如仿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而作的 “贪官代有新人出,各占版面没几天”,让贪官辈出和人才辈出形成鲜明对比,辛辣地嘲讽了某些干部前“腐”后“继”的不良现象,同时“各领风骚数万年”和“各占版面没几天”的对比,又含蓄地揭示出这些腐败分子很快就会被历史抛弃的下场,含义十分深刻。
短信中的仿拟,在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格式近似的特点,在内容上又赋予新意。
仿拟使语言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