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剑与远征奥吉台词

剑与远征奥吉台词

时间:2013-09-23 06:17

印第安三个种族的问题

我也喜欢玩,也对里面的印地安人感兴趣. 人:苏族属于大平原印人(Plains Indians)指住在美国大平原地区和加拿大南部的不同美洲印第安部落的任一支系。

他们包括阿拉帕霍人、阿西尼博因人、黑脚人、夏延人和科曼切人,还有平原克里人、克劳人、希达察人、基奥瓦人、曼丹人、奥萨格人、波尼人和苏人。

  苏人  Sioux  亦称达科他人(Dakota)  主要由桑蒂人(东苏人)、扬克顿人以及特顿人(西苏人)组成,其下再分成较小的分支(如黑脚人和奥加拉拉人)。

17世纪,苏人主要居住在苏必略湖周围地区,但奥吉布瓦人的攻击将他们逐往明尼苏达西部。

他们逐渐适应了平原的生活,狩猎野牛,住在圆锥帐篷里,重视战争中的勇猛,跳太阳舞。

苏人女子很擅长箭猪刺和念珠编织。

苏人在1862年极力抵制白人的袭击,白人违反条约,使桑蒂人在小乌鸦领导下展开起义,落败后被迫西迁至达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居留地。

美国军队和扬克顿人以及特顿人之间的激烈战争在1876年的小大角河战役中达到顶峰。

1890年代,招魂舞鼓励很多苏人拿起武器,导致了伤膝河大屠杀。

  骁勇善战的苏族  在今天美国的南达科搭州(south dakota),有一个黑山(black hill)是印第安人苏族的圣地,当年美国总统亲自的和印第安人签订了协议,大概是说只要草还是绿的,水还在流动,这里就永远是印第安人的圣地,印第安人有权禁止任何白人靠近。

后来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绝望当中美国政府到处找黄金,据说在黑山发现了富矿,美国政府把协议当成了废纸,上万淘金者占领了黑山,引发了苏族和美国政府的大冲突。

当时苏族著名的领袖“坐牛”(sitting bull)对苏族其它部落首领说:“你们是要任人践踏我们的圣地,还是要对白人说,想要夺取我们的土地除非先杀了我再说。

”苏族受到他的鼓舞七个主要部落联合起来选举“坐牛”做“联盟酋长”(supreme chief),这在苏族历史上从来没有,也再也没有过。

当时卡斯特将军(custer)是美国最著名的印第安战争的将领,据说总有一天要当总统云云,而且他吹牛说全美国的印第安人加在一起也不够对付他领导第七骑兵团。

在1876年的“红云战争”,“坐牛”成功的把卡斯特引进了圈套,成功集结了比卡斯特的子弹还多的印第安人,而且在一线的印第安战士都有比较好的装备。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苏族最著名的战酋“疯马”(crazy horse)一马当先,他身中数弹但是都不致命,最终彻底摧垮了第七骑兵团的最后抵抗,全歼了卡斯特的军队并击毙了他。

这是整个印第安战争中印第安人所取得的最大胜利,虽然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他从美学上还是有很大的悲壮意义,那就是在敌人的历史书写下自己的名字,像“坐牛”,“疯马”这些战争英雄跃然纸上,苏族也区别于其他印第安部族被记住,就好像匈奴的这样名字被记住,而不是一般的胡一样,也许一个文明取代另一个文明,一个民族取代取代另一个民族  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是这种鲜血和荣耀还是应该被纪念的,就像罗马灭亡了嘉太基之后还把旱尼拔奉为战神。

  “红云战争”之后,苏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全面注意,战争规模扩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

苏族到处被追杀,忍饥挨饿,不出一年,“疯马”为了让他族人不被饿死,终于投降了,虽然他不久之后就被谋杀,但是起码他的族人可以活下去。

“坐牛”带着他的人向北逃到了加拿大,跟一个加拿大军官成为了好朋友,几乎亲如兄弟,那个军官经常把部队有限的粮食分给“坐牛”的族人。

美国政府不断通过英国向加拿大施加外交压力,“坐牛”的族人经常为了捕获野生动物而流窜回美国,会遭到美国军队的骚扰。

最终“坐牛”在美国的强大压力和印第安官员保证安全和食品供应等许诺下被迫回国,他回来的时候印第安人基本上已经被驯化了,大量的印第安警察被组织起来对付原有的酋长.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坐牛”不再被视为威胁,结果成了社会名流,出入各种集会,还有幸见到他加拿大那个朋友的女儿访问美国。

但是好景不长,出于对他的顾虑,后来他被限制在印第安保留地,这时候印第安人在失落当中发展起来了新的宗教运动 “招魂舞”(ghost dance),“坐牛”比较支持这项运动,“招魂舞”被美国政府看成是威胁,最终“坐牛”被印第安警察谋杀了。

他有200名族人仓促逃跑,当时美国政府已经拥有了机关枪,结果战斗没有1个小时就结束了,200个战士,妇女,儿童也都被屠杀了(Wounded Knee),从此“招魂舞”基本上就绝迹了。

他的那个加拿大军官朋友听到以后,写下了文章来纪念他。

  他对“坐牛”有非常高的评价,  “he is unequal in battle,he is napolen in  heart. he is Mohammed of his people, history did not tell us a braver indian.”  像“疯马”和“坐牛”这样的人,一辈子手刃过不少白人,最后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谋杀,这样的一辈子也算值了。

今天在南达科塔州的黑山,世界上最大的雕像“疯马马”正在施工当中,基本上就是把一座山雕成“疯马”,那里还有美国印第安博物馆来纪念当年的历史。

  现在,苏族的数量只有75,000,主要居住在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及内布拉斯加州等地的居留地内。

  易洛魁:广义来说,「易洛魁」一词是指由美洲原住民所组成的五个部落(后来变成六个部落)的任何一个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语言属易洛魁语系,包括:卡育加、摩霍克、奥奈达、奥内达加、森伊加、以及突斯卡洛拉,公元1722年后加入。

在全盛时期时,五个部落所拥有的疆域广及安大略湖、休伦湖、伊利湖地区、现在的纽约州与宾夕法尼亚州、以及南安大略与魁北克一带。

据说易洛魁联盟大约是在公元1570至1600年间组成,一位名叫戴卡纳维达的  休伦人说服了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奥内达加人海华沙,此人后来成为摩霍克人的族长,放弃食人的习俗,并且迈向「和平、文明的政府、正义、以及伟大的法治社会」,以此做为联盟的共同条款。

五族凭借着团结抵御白人侵略的信念得以统一在一个由各酋长的氏族所组成的平民议会的统治之下,每个部族都具有一个投票权并采取不记名投票。

在此组织下,印第安人结合了军事力量和娴熟的外交技巧建立了一个大帝国。

他们的统一最后在美国独立革命时瓦解,当时印第安人甚至能和欧洲人对等谈判。

  在独立革命两个世纪之前,易洛魁印第安人是居住在由美国东岸到大湖区的地区,而法国人、荷兰人以及英国人则阻挡住通往永久聚落的道路。

在公元18世纪时六国尚称团结,而且是法国人的死敌,法国人则与易洛魁人的传统对手亚尔冈京人和休伦人结盟。

对原住民族来说,易洛魁印第安人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尚能维持住自主的权力,实属不易。

不过在美国独立革明时期,易洛魁联盟的内部就开始产生了分裂。

奥奈达和突斯卡洛拉人是站在美国人这一边  ,而联盟的其它成员在摩霍克族的约瑟夫-布兰特的带领下,则是为英国而战,不断地屠戮孤立的美利坚聚落。

  公元1779年,由约翰-苏利文少将率领了一支由4000名美利坚常备兵所组成的复仇远征军,将易洛魁印第安人的村落、田地、果园、谷仓、以及士气彻底摧毁,他也在今日的艾米拉一带消灭了一批战士。

易洛魁联盟在史丹维克斯堡第二次条约,公元1784年,尝到挫败,便西迁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纽约以及肯德基等地,形同瓦解。

在革命战争结束时,易洛魁人剩下不到8000人。

虽然美国在1940年的人口普查时计算出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易洛魁印第安人只有一万七千人人,不过目前在纽约、威斯康辛、奥克拉荷马、安大略、以及魁北克等地的8个保留区中的聚落的人口已经接近七万人。

  阿兹特克:阿兹特克人一开始只是游牧民族,后来由于骁勇善战被当地的统治者允许在一个荒凉的,蛇鼠横行的土地上耕种定居,后来逐渐变得强大,接着离开了那里,宣称得到了神的指示到了铁诺奇缔特兰,在湖上建立了繁荣的城市,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与宗教,但是其最大的亮点还是强大的战斗力,与阿兹特克为敌或者被阿兹特克看不顺眼的民族都被征服了.  就在阿兹特克最繁荣昌盛的时候,西班牙人来到了阿兹特克的土地,西班牙人的白皮肤与强大的火药力量与阿兹特克人对神的描述十分相象,所以阿兹特克皇帝蒙特苏马以为是神重返家园,热情的接待了西班牙人,但却换来了死亡,西班牙人大胆的抢劫阿兹特克人的黄金,激怒了阿兹特克人,身穿石棉,手拿石器的阿兹特克战士与西班牙人在铁诺奇缔特兰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虽然最后仍然不敌,但西班牙人却感到了压力,带着抢来的黄金想要逃走,却被追击的阿兹特克人杀死,要不就是因为带的黄金太多,在铁诺奇缔特兰的湖里被淹死.  但是不久后,西班牙人不久卷土重来,此时的阿兹特克人已经被西班牙人来带的天花折磨得死了不少,1000万的阿兹特克人在西班牙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100万之多了,阿兹特克再也没有力量阻止西班牙人的黑手了.  在阿兹特克人被打败后,西班牙人抢走了所有的黄金,然后毁了阿兹特克人的文明,不久后,又南下将黑手申向玛雅人.....

什么是希腊神话的名篇

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论美术》等。

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1905年作品《你去什么地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1907年作品《老虎

老虎

》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

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死亡》、《蚂蚁的生活》等。

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剧作《日出之前》、《沉钟》等。

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

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小说《查理士国王的人马》等。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磨房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

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守夜》、《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等。

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等。

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饥饿》、《牧羊社》、《大地硕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

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别人的窝》、《利害关系》、《热情之花》等。

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

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

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共完成51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

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

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

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

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

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

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

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

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

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

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

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

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

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

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

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

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

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

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

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

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

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

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

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莫里亚克 F. Mauriac 法国作家。

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

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

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

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曾任英国首相。

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小说3卷《冰岛钟声》等。

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韵集》、《悲哀的咏叹调》;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长诗《空间》等。

1956年作品《悲哀的咏叹调》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

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题与变奏》;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等。

1958年作品《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间是夜晚》和《日复一日》等。

1959年作品《水与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圣.琼.佩斯 Saint-John Perse 法国作家。

1960年凭借《蓝色恋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和《动乱》;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并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等。

1961年作品《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

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折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

1963年作品《“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法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

1964年作品《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1965年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

以色列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

1966年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逃亡与蜕变》、《无尘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诗剧《伊莱》等。

1966年作品《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等。

1967年作品《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和剧本《等待戈多》等。

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苏联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癌病房》、《第一圈》等。

1970年作品《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

197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

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人之树》、《风暴眼》等。

1973年作品《风暴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乌洛夫的故事》等。

1974年作品《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现代抒情诗选》、《游牧民族》、《自然》、《海风之路》、《蝉》、《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亚拉》等。

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乌贼骨》、《守岸人的石屋》等。

1975年作品《生活之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

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天堂的影子》、《毁灭或爱情》、《终级的诗》、《知识的对白》等。

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

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腊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

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夺权》等。

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国德语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惘》等。

1981年作品《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哥伦比亚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报告文学《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米格尔·利廷历险记》等。

1982年作品《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蝇王》、《继承者》、《金字塔》、《自由堕落》、《看得见的黑暗》、《纸人》等。

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铸钟》、《妈妈》、《哈雷彗星》和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等。

1984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法国小说家。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有《弗兰德公路》、《历史》、《农事诗》等。

1985年作品《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沼泽地的居民》、《雄狮与宝石》、《路》;诗集《伊当洛及其他》;长篇小说《解释者》等。

1986年作品《雄狮与宝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

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埃及作家。

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说《两宫之间》和《小偷与狗》、《道路》、《乞丐》、《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伞下》、《平民史诗》等。

1988年作品《街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西班牙作家。

1989年凭借小说《为亡灵弹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

主要诗作有《太阳石》、《假释的自由》、《向下生长的树》;散文作品有《孤独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纪中》、《印度纪行》等。

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

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短篇小说集《面对面》、《星期五的足迹》、《不宜发表》等;长篇小说《缥缈岁月》、《陌生人的世界》、《恋爱时节》、《贵宾、《伯格的女儿》、《朱利的族人》等。

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他》、《海湾及其他》;剧作《猴山之梦》、《最后的狂欢》等。

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长篇小说《个人的体检》、《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

1994年《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5年 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

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

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7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

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

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剧作《洪水》、《叔叔、叔叔》、《恶厨师》、《平民试验起义》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非常岁月》合称《但泽三部曲》。

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

剧作家、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

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犹太人。

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58)、《归家》(TheHome coming,1965)等。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8年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国作家,“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Clezio生于1940年。

颁奖词中称,他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金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战争》(译林出版社,1994),《乌拉尼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求诺贝尔获奖作家名单

1947年,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

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

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

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1年,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

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法国作家。

法兰西学院院士。

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苔蕾丝·德丝盖鲁》等。

1952年作品《爱的荒漠》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年,温斯特·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曾任英国首相。

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5年,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1902~)冰岛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小说3卷《冰岛钟声》等。

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韵集》、《悲哀的咏叹调》;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长诗《空间》等。

1956年作品《悲哀的咏叹调》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7年,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

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题与变奏》;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等。

1958年作品《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9年,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间是夜晚》和《日复一日》等。

1959年作品《水与土》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60年,圣琼·佩斯(1887~1975)法国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远征》、《流放》、《雨》、《雪》、《风》、《海标》、《鸟》、《荣兴》等。

1960年作品《蓝色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和《动乱》;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并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等。

1961年作品《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

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折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

1963年作品《“画眉鸟”号 》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1964年,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

1964年作品《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1965年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6年,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以色列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

1966年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6年,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逃亡与蜕变》、《无尘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诗剧《伊莱》等。

1966年作品《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7年,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等。

1967年作品《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和剧本《等待戈多》等。

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7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苏联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癌病房》、《第一圈》等。

1970年作品《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1971年,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

197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2年,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

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 1973年,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人之树》、《风暴眼》等。

1973年作品《风暴眼》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4年,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乌洛夫的故事》等。

1974年作品《乌洛夫的故事》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4年,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现代抒情诗选》、《游牧民族》、《自然》、《海风之路》、《蝉》、《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亚拉》等。

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5年,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乌贼骨》、《守岸人的石屋》等。

1975年作品《生活之恶》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6年,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

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天堂的影子》、《毁灭或爱情》、《终级的诗》、《知识的对白》等。

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

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9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腊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

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夺权》等。

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国德语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惘》等。

1981年作品《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 1982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报告文学《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米格尔·利廷历险记》等。

1982年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3年,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蝇王》、《继承者》、《金字塔》、《自由堕落》、《看得见的黑暗》、《纸人》等。

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铸钟》、《妈妈》、《哈雷慧星》和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等。

1984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法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弗兰德公路》、《历史》、《农事诗》等。

1985年作品《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 1986年,沃莱·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沼泽地的居民》、《雄狮与宝石》、《路》;诗集《伊当洛及其他》;长篇小说《解释者》等。

1986年作品《雄狮与宝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 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

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8年,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埃及作家。

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说《两宫之间》和《小偷与狗》、《道路》、《乞丐》、《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伞下》、《平民史诗》等。

1988年作品《街魂》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西班牙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帕斯夸尔·杜阿尔特一家》、《蜂房》、《考德威尔太太与儿子的对话》等。

1989年作品《为亡灵弹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

主要诗作有《太阳石》、《假释的自由》、《向下生长的树》;散文作品有《孤独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纪中》、《印度纪行》等。

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91年,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

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短篇小说集《面对面》、《星期五的足迹》、《不宜发表》等;长篇小说《缥缈岁月》、《陌生人的世界》、《恋爱时节》、《贵宾、《伯格的女儿》、《朱利的族人》等。

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他》、《海湾及其他》;剧作《猴山之梦》、《最后的狂欢》等。

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长篇小说《个人的体检》、《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

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 1995年,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

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 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

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 1997年,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

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 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

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 1999年,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剧作《洪水》、《叔叔、叔叔》、《恶厨师》、《平民试验起义》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非常岁月》合称《但泽三部曲》。

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

剧作家、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 2001年,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

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 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 2003年,库切(1940~)南非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女)(1943~)奥地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2005年,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当代戏剧巨匠。

主要作品有《生日宴会》、《门房》、《归乡》等。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小说里的人物揭示闲聊中的深刻,带人们进入压抑的空间。

” 2006年,奥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

主要作品有《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7年,多丽丝·莱辛(女)(Doris Lessing,1919~),英国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金色笔记》(2007年获奖作品) 、《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 《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9年,赫塔·缪勒(Herta Müller,1953~),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代表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呼吸钟摆》(2009年获奖作品)等。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秘鲁作家,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世界文学繁荣所作出的贡献。

他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略萨的第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是他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城市与狗》。

其他比较著名的作品还包括《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等。

2011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诗人,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声明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充满深刻的隐喻”。

他自1958年起,他陆续发表《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给生者与死者》以及《悲伤贡多拉》等诗集,逐渐在同代抒情诗人中奠定了领先地位。

2012年,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中国作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现实。

莫言的作品结合了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949年获奖者)与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82年获奖者)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同时也寻找到了一种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评委会认为,虽然他在中国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而著称,但他无疑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白狗秋千架》、《酒国》、《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

其中《红高粱》还被改编成电影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获得了1988年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印第安三个种族的真实实力

专门回答一下楼主补充的疑问。

一千万人可能是包括向进贡的部落,这些部落只是经常被打劫,敢怒不敢言,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至于他们有没有一千万似乎还有所争议,这些人后来在西班牙人的煽动下和西班牙人一起进攻阿兹特克,是覆灭的主力。

数十万是阿兹特克人的人数。

如果把被阿兹特克人打劫的民族都算作阿兹特克人,那被打劫的民族就都应该算作,得有十几个部落,而不是公认的六部落了。

阿兹特克人,易洛魁,苏族阿兹特克人最强大,几乎是一个帝国,人口有数十万之众。

易洛魁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在英国建立美洲殖民地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扩大实力,如果没有殖民者的干预显然会形成一个国家,但在和白人殖民者的较量中失败了。

阿兹特克人和都不是什么和平的民族,阿兹特克人喜欢四出掠夺活人作祭品,易洛魁人也喜欢攻击周围的部落,所以阿兹特克人和易洛魁人和自己邻居的关系都不好,这一点常常被白人殖民者所利用。

苏人似乎不像阿兹特克人和易洛魁人有特别凶悍的名声,也没有野心,部落联盟纯粹是在白人压力下建立的。

总之,阿兹特克人已经成型的帝国最强,易洛魁人正在成型的帝国第二位,苏人部落联盟居末位。

有什么奥运的诗

1.奥运散文诗——奥运之吻 在雅典,在爱琴海边,在奥运的五环下,人们的情感流露真诚而挚热。

轻轻的一个吻,带着爱琴海的浪漫;温柔的一个吻,带着对亲人温情的祝福;热烈的一个吻,奏响了奥运情感世界的华彩乐章。

2.快板《赞北京,庆奥运》 竹板一打呱呱响,让我把首都北京讲一讲。

五朝古都遗迹多,中华文明天下扬。

天坛故宫颐和园,秦砖汉瓦放幽光。

长城香山十三陵,运河千里通苏杭; 志士仁人求真理,五四运动谱新章。

斗转星移新千年,古老名城换新装; 碧水如带环城绕,道路宽广通四方; 千幢高楼入云端,万家灯米人气旺; 巍峨人民大会堂,人民参政议政忙; 五洲宾朋接踵至,友谊四海广传扬; 改革开放国门开,经济发展国运昌; 申奥成功传喜讯,炎黄子孙心欢畅; 万众一心齐努力,明天北京现辉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